夺目光环就是这样炼聚而成的

时间:2022-07-12 02:12:45

但凡踏入音乐厅的观众为了吸取精神的养分,感悟音响的妙境,都希望乐团的演奏家们拿出各自的看家本领,使出最好的绝招,奏出天籁神曲,让自己忘掉尘世琐碎,卸除私心杂念,全身心地投入音响世界。倘若能入此境,真是人生大幸!在2011年5月7日当晚的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由中国爱乐乐团与旅意华人钢琴演奏家居觐、指挥家石叔诚联袂举行的2011演出季“交响音乐会”,就将我们带到了这样的艺术氛围之中――音乐堂座无虚席,掌声雷动,观众被带入演奏家们创造的音响魔境中如痴如醉。

毋庸置疑,这样的乐团、钢琴演奏家、指挥家之间的合作绝对是强强联手,其演出效果的圆满是情理中事。然而,“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能有几人知道,他们在这短暂的美妙和夺目光环背后所付出的是何等的艰辛,他们为了艺术――仅就本场音乐会的演出作品而言所付出的劳作是多么的厚重。笔者有机会早于观众提前一天目睹了这场音乐会的排练过程,因此了解到一些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本场音乐会的策划历时两年有余。石叔诚有一双孪生爱女,利用自身的天然优势,多年前就搭配成了一个双钢琴演奏组合,近年来活跃于国内外音乐舞台上。其中,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组曲》(为双钢琴而作,Op.17)格外引起石叔诚注意。他以钢琴家兼指挥家的直觉认为,这部作品很有可能是一部未完成的钢琴协奏曲的缩谱。于是便萌生一个大胆计划,要尽自己的力量为拉赫玛尼诺夫还原这部未完成的钢琴协奏曲。自2009年初开始启动为该作品管弦乐配器的准备工作,凭借自己几十年来积累的乐队经验、创作和指挥技能及钢琴家优势,首先开始版本研究,查寻《第二组曲》相关信息,分析拉氏同时期创作的风格特征,并了解到,该作品创作于1900年恰是拉氏因1897年首演的《第一交响乐》招来劣评如潮的沉重打击而一蹶不振之时,通过数年的沉沦低潮,直至得到心理治疗师尼古拉・达利悉心治疗,才逐渐重拾信心。因此,这部“拂去阴霾”的“音乐笔记”对于研究拉氏的风格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为作品配器过程中,他偶阅一篇论述《第二组曲》的资料印有“拉赫玛尼诺夫生前没来得及为这部作品配器”的信息,这非但印证了他此前的判断,更极大地增强了他完成这项工作的信心和责任感。

石叔诚深知仅凭一己之力是远远不够的。他在乐曲的配器过程中征询过许多业界朋友的意见,并把最终完成的管弦乐总谱提供给中国爱乐乐团艺术总监余隆,遂得到大力支持和肯定,并商定将它安排在2010至2011年中国爱乐乐团十周年团庆的演出季中隆重推出。

如此重要的作品请谁来担任钢琴独奏的首演呢?这是音乐会能否成功的又一个重要因素,经过遴选,最终他俩一致认定居觐是最佳人选。

提起居觐,相信钢琴界和喜爱钢琴的听众并不陌生:1996年5月因在罗马尼亚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获钢琴青年组第一名而声名鹊起;2000年12月在台湾举行的雷协悌斯基第一届国际钢琴比赛中荣获第一名,并同时获得雷协悌斯基作品最佳演奏奖、亚洲最佳演奏奖及公众选票奖等三项特别奖;2002年在柴科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中,以精湛的演奏艺术夺得铜奖,轰动国际乐坛;2009年10月,应教皇本督十六世邀请,在梵蒂冈纳尔维音乐厅为教皇及5500名听众举行独奏会,成为继米开朗基利之后22年来惟一受邀的钢琴家。

除此之外,居觐还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救火队员”,她与石叔诚的合作和友谊就源于19年前的一次“救火行动”。1992年,当时的中央乐团要举办“贝多芬钢琴音乐节”活动,原定演奏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的外国钢琴家因病不能演出,中央乐团为救燃眉之急,找到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杨峻教授,希望杨教授推荐一位学生替代。杨教授立即想到了年仅16岁的居觐。居觐也不负恩师重托,仅用5天就将从未碰过的“贝五”弹得得心应手,又用5天完成与乐团的合练,而这次演出的指挥正是石叔诚;几年之后,当中国交响乐团总监陈佐湟遇到同样“火情”时,又找杨峻求救,居觐再次被举荐并在短短几天内顺利登台并大获成功。由此可见,居觐的“救火能力”非同凡响,驾驭大型钢琴作品技术炉火纯青,她的能力和造诣不仅征服了观众,而且也赢得了业界权威的充分信任。

因为演出季的繁忙,中国爱乐乐团用于本场音乐会的排练仅有两天时间。虽说由《第二钢琴组曲》改编的钢琴协奏曲是音乐会的重点,但还不能构成一场完整的音乐会演出。因而,石叔诚将它扩充成拉赫玛尼诺夫交响乐作品专场,另加入最能代表拉氏风格的《练声曲》(管弦乐版)和其最后一部作品《交响舞曲》。因为这两部作品也要排练,尤其是后一部拉氏的“天鹅之作”是一部三乐章大型交响乐作品,演奏难度同样巨大,需要占用很多时间排练,因而留给钢琴协奏的时间仅有两次合排,外加一次整体走台的机会。

5月3日居觐还在意大利北部重镇皮内劳罗市政音乐厅,举办跨越时空的“古钢琴作品音乐会”,音乐会使用6台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生产的斯坦威钢琴,还原从拉莫、斯卡拉蒂、巴赫到肖邦、李斯特、德彪西不同时代的遥远音响。5月4日踏上回国征途。5月5日近中午抵达北京,来不及倒时差,下午就与乐队进行第一次排练。所有乐队队员都是第一次拿到乐谱,对整个作品都不熟悉。这次排练我未在场,但我有幸看到了5月6日下午在北展排练厅的第二次排练。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完全不敢相信,如此重要的音乐会首演,这么困难的作品,排练时间竟是如此之短!我的心一直悬着。

排练开始之际,居觐把她用的总谱给我,自己则完全背谱演奏,无论从哪里进,在哪里停,她都严丝合缝,绝无差错,可见她在背后已经做了多么精心的准备。在排练中,她一直注意各个声部进出与她的织体搭配,能瞬间判断出对错,这令我非常吃惊。中间休息时,我问她诀窍在哪?她说:她早已将双钢琴的主奏和协奏两份乐谱都演奏过无数遍,整个作品的总谱已然烂熟于心。面对如此敬业而又严谨的钢琴家,怎不让人钦佩!

排练结束,我又看见一幕难忘的情景――居觐几乎能叫出每个演奏员的名字,并与他们一一道别,谈起彼此经历过的往事是那么亲切,每人脸上都洋溢着久别重逢的喜悦。事后居觐对我说,与中国爱乐乐团合作有一种“回娘家”的亲切感觉。对于我表达的排练时间太少的担心,乐团外联主任张诗正女士说:“你们放心!明天正式演出,效果会更好!我们的团员都是演出型的艺术家,上台以后格外投入和认真,通常还有超水平的发挥!”

5月7日晚音乐会开始第一个作品是拉赫玛尼诺夫的《练声曲》的管弦乐队版本。当晚的演奏可谓完美,尤其是弦乐的音响控制自如优美,旋律委婉舒缓,犹如轻轻拂动水面的秋风、温和略带愁思,具有浓郁的俄罗斯色彩,充分展现了拉氏作品旋律性的特征。

第二个作品就是本场音乐会首演的石叔诚编配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组曲》(钢琴协奏曲版本),乐曲由四首小品组成:

第一首 引子,C大调,快板。乐曲由乐队全奏进入,辉煌、宏大,钢琴与乐队强势抗衡,虽音响上处于劣势,但居觐为突出重围采用了极具爆发力的强力触键,雄劲,充满魄力,把聆听者带到一个血液沸腾的境界。乐队演奏家有点过于激动,力度控制不够,使得音响过载,稍欠从容是为遗憾。

第二首 圆舞曲 ,G大调,急板。乐队奏响点状起始和弦,钢琴似一匹脱缰的野马飞驰而出,低音循环,高音点状升腾,整体音响透明且富有颗粒性。圆号转折引入,钢琴与乐队交织平缓陈述一条具有典型俄罗斯风味的圆舞曲旋律,急缓对比、松弛有度,整体配合渐入佳境。

第三首 浪漫曲 ,降A大调,行板。这是作品中惟一一个以钢琴率先进入的乐章,钢琴家很好地控制了力度,分解和弦音型化引入,恬静、平和地铺垫出底色;大管、长笛、单簧管、双簧管相继线性化呈现舒缓而优美的主题,共同勾勒出一幅夕阳西下、艳丽多姿的自然景象。乐队衬托出的钢琴声部犹如在晚霞的边缘镶上了一圈灿烂明亮的金光,让人陶醉、留连难忘。

第四首 塔兰泰拉舞曲,c小调,急板回旋曲。经过前一乐章的积蓄,作曲家在乐曲开始部分就在和声小调中使出了的壮丽、威严、长气息的旋律,乐队与钢琴主次频繁互换,交相辉映,气势恢宏。音响塑造出一个异常坚强,不为压力所困,已经重拾信心的拉赫玛尼诺夫的自画像,这是一位艺术家的自白。至此,一个完全成熟的,已有大师风范的拉赫玛尼诺夫站起来了。

音乐的表述是这样的传奇,直击心灵!观众为演奏家的精彩演绎报以持续的掌声……返场数次。居觐为平复观众激动的心情,先是加演了一首肖邦的抒情《夜曲》(Op.16),借以献给他的恩师杨峻先生,祭奠老师天国之灵。琴声淡淡柔柔,没有多少装饰,也不炫耀技巧,但弱而不虚,慢而不断,内含深情,动人心弦。“弹虽在指声在意,听不以耳而以心”,确实给人以一种至高的审美享受。

一曲柴科夫斯基的《四季》之八月,音色与情境如魔术般地陡然为之一变,急促、飞旋、明快、爽利,难以置信这竟是出自刚才还柔情似水、梦雨依依的同一人。居觐指下的音色画面竟是如此丰富多彩,严谨又不失浪漫,反差对比达到顶点,尽显大师风范。

下半场演奏的《交响舞曲》,完成于1940年10月。从标题看,此曲原意是为芭蕾而写的舞曲,但事实上曲中内涵的丰富、紧密结合的音响效果,足可称之为拉氏的“第四交响曲”,是他用音乐述说的人生结语。石叔诚选择它来压轴,意在表达对作曲家的敬意。然而,将此作放在本场音乐会中,在不自觉间会有一种“风格鉴定”作用――同是拉氏作品,一个是石叔诚编配的管弦乐版本,一个是拉氏的“天鹅之作”,它们在音响风格的统一性、气质特征的一致性、基因传承的连贯性以及音色布局、交接、化合、分离等方面是否能达到“乱真”程度?石先生给自己布下了一个考题,提交了一份答卷。且不说答案如何,仅就这等勇气和处事态度就让我们佩服有加。

其实,未臻完善也是一种特点。倘若石叔诚还有余力再次修订完善,相信定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喜。正如居觐的演奏是经过千锤百炼才日臻炉火纯青境界一样,任何音乐杰作也必须经过精心炼聚方能放出夺目光环。有鉴于此,我对石叔诚先生充满期待。

肖武雄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上一篇:古典与现代的对话 下一篇:从《河北民间古乐工尺谱集成》等书的编纂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