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红包 4期

时间:2022-07-12 01:54:25

微信红包是腾讯旗下产品――微信,于2014年1月27日推出的一款支付应用。微信用户关注“新年红包”(由腾讯财付通运营)的公众号并将储蓄卡与微信关联后,可以在自己的群中派发红包(单个红包金额上限200元。全天累计最多能发8000元),和祝福的话语,通过“微信支付”进行支付,就可以发送给好友;接收方则在打开后获得相应收益,将储蓄卡与微信关联,就可以在一个工作日后提现。

微信红包分为两类,一种是群红包,一种是普通红包。群红包又叫拼手气群红包,即用户设定好金额及红包个数后,随机生成不同金额的红包,红包发到群里,而群中其他人可通过点击红包图案抢到发红包人给出的红包。普通红包就是点对点的发放,直接发放到人的,群中用户都可以抢到。较为流行的是前者。

红包是“支付+社交”的绝好载体。新年红包这个功能并非腾讯微信原创,在此之前支付宝和新浪微博分别推出了红包功能:支付宝有“新年讨喜”,支付宝用户可通过该功能向自己的好友派红包或者讨红包。但由于支付宝只是一个专业的金融工具,支付宝的联络人大都是关系松散的卖家与买家,关系链并不强大,支付宝送红包只能点对点的单向发送,难以形成病毒式传播;新浪微博的“让红包飞”,虽然上面的熟人也不少,但不熟的人更多,而且没有群聚效应,用户发红包的愿望不是很强烈。

微信红包充分展示了腾讯产品设计的互联网思维。过去的几年间,中国的互联网产品兴衰,几乎就是社交属性的传递:开心网掀起“全民偷菜”高潮,其重心是“游戏+社交”;但短短两年,其社交功能被重心是“媒体+社交”的微博代替,“织围脖”成为新星;微博后来的重头放在了“大V”为代表的媒体属性上。但对用户的社交需求的变化,其动作过于迟缓,这从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其被夺去“社交属性”,并逐渐边缘化。在之后,微信接过了社交功能的接力棒。

腾讯非常懂得用户心理,微信红包加入了“抢”的动作,具有游戏性、娱乐性,也更具人性化,以春节红包的名义刺激老用户,带动新用户。“让用户给用户发红包”的微信红包,体现了腾讯对人性的洞察和互联网思维,没有送一分钱的红包给公众,但让以前过春节为红包头疼的人有了全新的体验。

农历新年派红包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社交风俗,一般来说“红包”是长辈派发给晚辈,上级派发给下级,派红包的人获得“彩头”,收红包的人获得“盼头”。在春节这个时期,腾讯准确地捕捉到用户需求,充分应用了微信社交的交互功能,让传统的“发红包”注入社交网络的新时尚,将社交与金融交织在一起,把情感与时尚组合在一起。让用户凭借其活跃度高且广泛稳固的关系链,从消费者变成传播者,让发红包成为一个公众广泛参与的活动,让参与者绑定银行卡,成为微信支付的用户,实现产品的病毒式传播。

微信红包也专为一些个人和企业用来营销的工具。微信抢红包中有一个环节,用户在抢到红包后需给发红包人发句祝福。有一些企业趁势营销,即通过“普通红包”方式,发放等额红包,群中用户都可以抢到,但是抢到后必须留言“祝福××公司”之类的话语。如步步高电商CEO李锡春在朋友圈中派发100个微信红包。随后湘西腊肉――“松桂坊”总经理在李锡春朋友圈中派发微信红包,并要求参与者回复“好腊肉,松桂坊”的品牌用语。

红火的微信红包也面临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和挑战:

1.微信红包的取现难。按照规则,“抢红包”要与自己的银行卡绑定,开通微信支付才能顺利取现。如果用户不绑定银行卡,抢到手的“红包”也不会自动退还到发放者手中,而只会停留在“新年红包”中。微信红包的“取现难”已经引发关注,对于绑定银行卡的用户来说,不得不接受延迟一天到账的时间差。对于那些未绑定微信银行卡的用户,拿不到红包怎么办?

2.微信红包背后的互联网金融安全挑战。传统银行柜台办理业务时,需要“人证合一”双重查验,即使身份证、银行卡被盗,如果办理业务者非本人,相关业务仍无法办理。第三方移动支付环境下,仅通过姓名、卡号、身份证、手机号就可以完成,而且手机号的短信验证也被代劳,缺乏多因素认证措施。开户及办理环节缺乏面对面“人证合一”查验是第三方移动支付存在风险隐患的主要原因。

“抢红包”火爆一时,就会形成鱼龙混杂的局面。网上已经出现了“抢红包软件”的钓鱼欺诈网站,假借“抢红包”软件下载,植入木马或者钓鱼软件。网警正在通过微博提醒公众,用手机抢红包也可能存在被假红包钓鱼的风险。此外,手机木马、钓鱼WIFI、假冒微信好友等方式都有可能威胁到银行卡安全。

上一篇:互联网来袭,杂志广告如何突围 下一篇:寻觅爱情 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