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生态学》感言

时间:2022-07-12 11:45:06

《城市环境生态学》感言

“城市环境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它是环境生态学的分支学科,又是城市科学的一个分支。” 这是我在课后所得到的一个结论――这让我很自然的联想到我国的传统风水理论。风水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建筑环境的选址规划,以及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表现出很强的美学性质,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但由于历史的原因,风水理论在很长的时间内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值得庆幸的是,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城市环境生态学以整体的观点,把城市视为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生态系统,在理论上着重研究其发生和发展的原因、组合、和分布的规律、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调节、和控制的机理;其应用的目的在于运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系统关系,增强城市活力,使城市生态系统沿着有利于人类利益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而这些从某种意义上说,与风水学的步调是一致的。 难怪当率先研究生态建筑学的西方学者偶尔把目光投向东方文化时便惊讶地发现:延绵发展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风水学理论,其环境观、自然观与建筑观,竟与当代生态学的新思潮理论产生了历史的共鸣!

由于目前我国个人的理论水平所限,仅仅能够对一些局部问题做一下浅薄的探讨,还望老师见谅。那下面我就把自己对于长江的三峡大坝和都江堰进行的一些比较和思考简单的阐述一下。

2006年5月20日,随着三峡大坝全线贯通,这个未来世界最大水坝和水电站也将成为世界各国地理书上的一个新名词。《华盛顿邮报》、路透社、英国广播公司、德国电视台等媒体纷纷报道称,“中国即将完成自长城以来最宏伟的工程”,“将第一次完全驯服5000多年来养育同时也折磨中国人民的这条水道”。

不可否认,三峡大坝的建成将给我国的发展带来许多好处:

1 三峡电站将满足中国1/20的电力需求,缓解中国严重的能源短缺问题,而且还能够减少废气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

2能够增加通航能力,可以方便3000吨的海轮深入中国西部。提高中国内陆地区的物流效率,有利于外国企业的投资。要知道,海轮延伸到哪里,哪里就会繁荣起来。

3包括俄罗斯专家在内的评估小组认为,三峡工程完成后,洪灾出现的可能性将减少为1/10,可以保证中下游数千万居民的安全。

但是,当国人在为三峡大坝的建成而兴奋的同时,不同的声音也从未停止过,很多外国媒体和我们国内的专家学者都对三峡大坝可能带来的问题表示了担心。比如:我国花240亿美元在经济上值不值;大坝的建成对于长江水域及其沿岸的生态环境以及生物链构成会否造成破坏;《华盛顿邮报》称,美国和其他许多国家早已认为建水电站并不明智,但中国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建设这样大的水电站等等。当然我国在建设三峡水坝前肯定进行过充分的论证,但这些可能会造成的不利影响还是应该充分考虑的。西方人提出的那些意见未必都是出于恶意。最重要的是,三峡工程是国人在非常清醒、科学的环境中建造的。三峡大坝的建设更像是在能源短缺、火力发电同样面临困境的时代,中国人代表全人类所做的探索。

那么在这个时候看看另外的例子――都江堰。

成都西北的都江堰,是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建于公元三世纪,由战国时期李冰父子率众修建的。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它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这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迹,也是中华文明智慧的一个硕果。

中国古代的许多建筑与工程,往往体现了上古时期的“天人合一”思想,凡事以天地自然为师。其中又以周易的学术思想为集中代表,所以古代建筑、工程多以合自然山水之情合“宇宙之道”为和谐之道,在都江堰也发现了古人的这些设计思路。

春秋战国时期,岷江水常常暴发洪水,祸民无穷,到了秦昭王时期,(约距今2250年前),秦国李冰父子担起治水大任,他们深谙易理“生生不息”之道,不以“克”的办法来筑坝堵水,而是着眼“疏”字,疏导即“生”,提出“深淘滩,低筑堰”的利疏之道。使岷江水“生生不息”,顺其性,就其势而化解之。为此,他们首先在江心筑起“鱼嘴”,使岷江水一分为二,一为内江,一为外江,外江用以排洪,内江即分流岷江且用以灌溉,“一阴一阳为之道”,此为疏岷的第一法。

更奇的是在飞沙堰,为了使它很好地起到泄洪、排沙与调节水量的作用,在飞沙堰与离堆之间修了200米长的溢洪道使洪水流入外江,溢洪道前面修有弯道,运用回旋流的理论,使江水形成环流,由于上游来水能量集中于此,所以环流形成的力非常之大,当洪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所夹带的泥沙便流入外江,不至淤塞内江。

这个飞沙堰通过涡流旋转又将水“一分为二”了,一为浊(即阴),一为清(即阳),浊水流于外江,清水入内江引以灌溉,而这又暗合了周易的太极旋转而生两仪(阴阳)的最基本模式。

为使岷江水“生生不息”,充分化解上游水势和利用水资源变水害为水利,使岷江水的能量耗散与再生结构更趋合理,李冰父子又将内江水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最后以八条主要河渠分流于川西平原,与周易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模式如出一辙。因为周易的学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影响很大,所以我想这不是一般的巧合,而是我们的先人充分运用周易学术治山治水的一个成功楷模。

都江堰既成,川西丰衣足食,秦国国力大振,为终于统一中国奠下良好物质基础,绵流至今,都江堰理水功能依旧,川人仍然受惠,“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是对李冰父子所建伟业的最好写照。

联合国世界遗产中心高级官员席班达林在考察都江堰后这样评价:“都江堰是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典范”,人与自然完美结合即遵循自然之道,而此正是周易的精髓。中国古代的建筑业以及很多工程中多合易理,恐怕也就是为了更好地达到“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效果吧!而这样的建筑物或工程无论从美学的意义、实用的效果、环境的和谐等等都将是最好的。

三峡大坝还只是刚刚建成,究竟是利是弊目前还不能盲目的判断,我当然希望它能够像都江堰一般福泽千年,但在拥有了现代技术支撑的现代社会里,人们似乎更愿意相信技术的力量而不愿和自然“妥协”,这或许和目前我们对于传统风水学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有关,但至少应该从观念上转变:风水学确实有其科学的一面存在,而这些又确实能够和我们所进行的城市建设结合在一起――都江堰能够时至今日还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就是再好不过的例证。

风水学博大精深,从现代科学理论来看,风水学是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环境景观学、生态建筑学、宇宙星体学、地球磁场方位学、气象学和人体信息学合一的综合性科学。除去其迷信的部分不讲,它对于我们的现代城市建设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在论及风水学时,我们既要充分理解和吸收学术界的最新成果,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将风水学纳入到城市的生态规划的理论体系中再与城市规划相结合,那这样的规划才具是合理的,生态的,可持续的。

上一篇:浅析推动绿色建筑设计发展的措施 下一篇:试论丝路开发与沿线文物遗址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