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时间:2022-07-12 10:42:06

乡村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可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的扩展和延伸,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整体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农村中小学的课程结构,有利于加强学校、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新课改的实施起到有力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效果也很不尽如人意。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注意问题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是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语文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实践性课程。然而,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偏离语文实践课程的本质,或与我们所掌握语文知识不衔接,又或是流于形式,浮皮潦草,敷衍了事。把本是通过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活动,搞得脱离实际,不得要领,没有达到上述良好目的的结果。我们反思后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社会意识亟待提高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普遍在各学校的开设及活动效果都不太理想,究其根源,首先是社会、家长以及有关管理者的意识还没有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思维中转变过来,对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改革存在偏见。这就导致了对这门课程教学管理的轻视甚至鄙视,对教师教育教学没有起到应有的导向作用,从而对这门课程的认识不到位,直接导致了课程开设的效果差。

由于诸多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活动流于形式,效果差强人意。各农村中小学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认识不足。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跟思想和认识上的误区有着密切的关系。素质教育的口号虽然喊了许多年,但由于整个教育还被应试教育氛围笼罩着,结果还是“雷声大而雨点小”。传统的教育思想,特别是应试教育思想,使社会、教师、家长和学生甚至部分教育管理者都普遍认为学生语文成绩才是升学考试的主要条件,而忽视人的整体素质,这样,实施这类课程时,无论家长还是学校,积极性就很难调动起来,严重影响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教师意识和素质有待提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大部分的教师思想上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认识不足,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还深深地感觉到“课堂语文主科”重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副科”,这样的心态导致了课程开设质量不高。很多教师认为花大功夫搞综合实践活动,影响现在普遍认为的“主科”成绩,担心家长不会接受,认识上的误区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是任课教师的素质亟待提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没有现成的教材,找不到现成的教案设计或活动设计,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或参考资料,且领域宽泛,内容趋于开放,更加丰富。另外,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为载体,更加强调师生的多边活动,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做指导者、协调者,帮助者,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充分的发展机会。这样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策略和方式,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师来说,确实是难以适应的。农村中小学没有科学合理的实施制度和措施,一些学校虽对语文课程的实施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但实施过程中,领导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实施过程中职责不分明,操作不规范,随意性大,缺乏统筹安排,具体指导。学校并没有真正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施制度和措施,没有活动的全盘计划和长期规划,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不能进行合理的组织和管理。于此同时,也没有相适应的评价监督机制,也不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这无疑会直接影响语文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有效性。此外,语文教师的在选题过程中,选题过大,目标过于庞杂,什么都可以往里装,让学生有老虎吃天无处下抓的感觉。这样就会出现实践活动“只做表面文章,不深不透”的现象。

没有真正体会到开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意图。

三、教材、教案设计上的错配,在实践中偏离了实践课的本质

在实践中,许多教师往往当成语文教学的第二课堂,只是换个地方进行课堂课程教学,或者严重脱离本年级语文课程所学语文知识,进行不相关的活动或其它社会实践。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材与通常意义上的学科性教材有很大不同。它不是对某一学科知识系统的严密编织,而是一个围绕许多社会生活等主题展开实践活动的框架。从某种意义上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材”不是书本,而是生活、是实践。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直接实践出发,在设计和编写教材上或教案上,应与所学年级语文课程知识相匹配,做到相关不死套、游离不脱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材和教案的设计总原则上来。

四、教师越位,学生缺位

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始还能把主动权给学生一点,让他们自己发挥,但是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通过教师的调控,不知不觉又回到教师预设的问题和设计上来。教师往往依然是“主宰”,想着法的死套课本上知识,或框架设定好的知识,没给学生自由探讨的空间,和发挥个人特性的余地,造成老师越位后成为主体,学生成为客体的现状。违反了教师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支持者,教师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材的人”的本质要求,更谈不上为引导学生在每个主题活动都需要学生在“做中学”,进行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发现型”学习和通过直接经验的“体验式”学习的目的,依然是依赖教师获取知识。

造成以上现状的原因,既有人们认识上的问题,又有现实社会经济、教育发展的差异;既有师资队伍不足的因素,也有办学宗旨和教育思想不端正的因素。因此,要认真研究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对策,切实改变目前的状况。

【参考文献】

[1]刘文书.《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区别》[J].《文教资料》,2014(12)

【作者简介】

沙马达子,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重要荣誉:本文已收录到教育理论网。

上一篇:简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下一篇:浅议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