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节音乐公开课想到的

时间:2022-07-12 08:37:40

从一节音乐公开课想到的

音乐公开课不仅应体现音乐学科的专业特点、最新教学动态和教改经验,更应在授课过程中展现教师如何利用这一学科特点使学生喜爱并乐于接受音乐学习。也就是说首先应该做到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快乐的、轻松的,课堂是充满动感和灵性的。

而我最近执教的一次公开课,却让我陷入了深深的困惑。我所执教的是人民音乐出版社一年级上册的《动物说话》一课,虽然在课后大部分听课人员给予了教学环节设计缜密、教师教态自然、综合素质较好等评价,但还是有相当多的听课者认为本节课最大的缺陷是在最后的互动环节中没有“管”住学生。临近下课六分钟是本节课的一个互动环节,老师请同学们说出自己最喜爱的动物,并按节奏模仿一下它们“说话”的声音,顿时教室内“叫声四起”,有的模仿老虎,有的模仿狮子,有的模仿小狗、模仿小猫……每个孩子都很兴奋,积极参与其中,不难想象当时教室的“热闹”场面,正是这一环节引起了听课人员的不满。有人评价“这是上公开课,纪律最重要,学生不能太随便,该说要说,该管必管”。这种观点我并不反对,问题的关键是对于音乐课来说要怎么把握 “活”的尺度,怎样才能做到严而不死,活而不乱。在第六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现场评比中,来自吉林省的于天老师讲授的《打字机》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天老师幽默的表情和语言使全体学生一下子“活”起来,孩子们在整堂课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在创编歌词这一环节中虽“活”得过火了一些,但最终孩子们在于老师的引导下很好地记住了音乐的旋律,进行了歌词的创编。这节课没有按照常规的课堂模式去讲,听课的老师对这堂课的评价也是褒贬参半,这也增加了我对公开课“活”与“乱”、“严”与“死”的关注。

音乐课,应当有张有弛。在课堂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自然生成的环节是课堂的亮点,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怕乱,将这一环节省掉,或是改为教师“一言堂”, 那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讲将是莫大的损失。

有这样一个故事曾令我感动很久。一位访美学者记录了一堂美国小学自然课上的情景:一上课,老师捧了一个纸盒子走进教室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蚯蚓,请同学们准备一张纸,上来取蚯蚓。”同学们捏着纸片纷纷上讲台取蚯蚓。许多蚯蚓从纸片上滑落下来,同学们推桌子挪椅子地弯腰抓蚯蚓,整个教室顿时乱作一团。教师却一言不发,站在讲台旁冷眼旁观。时间持续了大约二十分钟,好不容易每人领到一条蚯蚓并放到了自己的桌子上,此时教师开始让学生观察蚯蚓的特性并作表达,经过片刻的观察,学生们踊跃举手。

一个学生说:“老师,我发现蚯蚓会爬。”

另一个学生纠正说:“老师,蚯蚓是蠕动。”

“为什么?”

“因为我发现蚯蚓没有脚。”

“很好!你很善于观察,用词也很准确。”

又一个学生说:“老师,我发现蚯蚓是咸的。”

“哦,你怎么知道?”

“我用舌头舔的。”

教师说:“太好了,你不仅用眼观察,用手触摸,还用味觉。”

第四个学生说:“老师,我发现蚯蚓的生命力顽强。”

“是吗?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说:“我拴了一根线,把蚯蚓吞了下去,又拉出来,我发现它还活着,说明它生命力很强。”

这对于我们中国的家长和教育常规而言是多么不可思议啊。而此时,那位美国老师庄重且激昂地对这个学生说:“完全正确!同时我还要赞扬你在求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勇敢行为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同学,我远不如你!”

在被问及课堂中为何不采用一只蚯蚓做示范而采用把蚯蚓发下去的方式时,那位任课教师对不甚理解的听课者说:“上了一节‘蚯蚓’课后,假如连蚯蚓也抓不住,那么这节课还有什么意义?”——多么让人震撼的回答。在这种教育理念之下,不难想象为什么自认为基础教育远远高于美国的我们,却在高等教育上始终与之无法抗衡。

就在我的那节公开课后,几位平时关系很好的朋友告诫我:“你应该在上课之前严肃地告诉孩子们有人听课,都要好好表现,要遵守纪律”;也有同事劝我:“听课人员的不满可能是拿你的课和学前班孩子的课做了比较。前几天他们在听学前班孩子上课时,孩子们都十分规矩,听讲时都是手背后坐好,起立到前面参与活动时也都是将小凳子放到桌子下面。”“40分钟都这样吗?”我惊讶地问。“是呀!”同事很坚定地回答我。我十分诧异!学前班5、6岁的孩子手背后坐40分钟,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我也不清楚当我真的把“有人来听课要好好表现”的理念传达给孩子时,会在他们心中留下怎样的成长痕迹。

这堂课也引起我对以往授课的追忆和反思,我不禁想起了几年前在讲授一堂高中音乐公开课时的情景(以前曾任教中学)。当时任凭我如何启发、如何激励,学生中却极少有人能表现得热情洋溢。同学们的热情到哪去了?而这次的课又让我为难了,我真的应在课堂中将孩子们刚刚被激发起的兴趣扼制住吗?我真的能只为了课堂中所谓的严谨、整齐而忽略了孩子们身上最本真和质朴的情感流露吗?

这种困惑伴随我走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一次大型研讨会上,偶遇了一位知名学者。我抓紧机会求教, 她说:“观念决定行为,你希望你自己的孩子接受哪种教育?” 是呀,我何尝不希望我自己的孩子能在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此后,我坚定了信念,无论听课人员给予我怎样的评价,我都会在上课时愉快地告诉孩子们,“你们的表现是出色的,老师真为你们骄傲!”

这些经历激发了我更深刻的思索:音乐课到底要给孩子的是什么?翻看《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一段话映入眼帘:感受与欣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由此可见,无论哪个学段的音乐课,都应将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放在首位。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通过聆听、学习,那种自然情感的流露我认为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不恰当地遏制学生的情绪表达,学生的情感发展势必会受到阻碍。试想如果从低年级起,我们对于课堂的要求就因为怕“乱”而不敢放手,孩子们将失去一个多么丰富多彩的童年,而以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孩子时,无异于剥夺了孩子童年的快乐。

因此,作为授课教师或听课者,遇到所谓的“乱堂”时,我们不要紧皱眉头,而是更应睁大眼睛,关注和思考“乱”背后的意义。如果“乱”是在教师的预设范围内,那“乱”的结果就是完成了教学目标,“乱”的深浅就已经成为衡量课程好坏的重要尺度;如果“乱”是为生成而“乱”、为实践而“乱”、为感悟而“乱”、为灵动而“乱”,那教师的“大珠小珠落玉盘”就成为其智慧的体现。

把对音乐的感受与欣赏作为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形成以学生为本的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艺术教育的氛围,让艺术教育的鲜活和灵性深入师生心中,我相信公开课也会更实在些,评价公开课的那些“规矩”肯定也就不会夺口而出了。

愿公开课能引领课改正确地前行!

望音乐课能塑造孩子们美丽的心灵和幸福的童年!

上一篇:俄罗斯现行中小学(1—4年级)音乐教学大纲概述(... 下一篇:音乐课程改革新的里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