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变不离其规律

时间:2022-07-12 08:09:26

内容摘要:数学是一门理性的科学,数学研究的是千变万化中不变的关系,数学教学需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注重学生的“究”,加深学生的“悟”,以便更好实现学生知识的“连”。

关键词:规律;猜想;究;悟;连

G623.5

开普勒曾经说过:数学研究的是千变万化中不变的关系。而这种“不变”就是我们所说的――规律。数学规律的得出,都要经历猜测、验证、观察、归纳系列过程。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找寻规律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逐步完善,这就需要我们:在变与不变中找寻本质的规律,本文就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案例描述】

一、 情境引入,发现规律

1.最近我们学军小学马上要进行体育节三跳比赛,体育组四位老师准备去商店买一些本子作为奖品。李老师、王老师、张老师分别带了40元、120元、240元钱,他们都挑中了单价为4元的本子,你能帮他们算算各自买了几本吗?【出示表格1】

得出3个除法式子:40÷4=10(本) 120÷4=30(本) 240÷4=60(本)

2.胡老师身边有160元,他看中3款单价分别为2元、4元、8元的本子,能买几本?【出示表格2】

得出3个除法式子:160÷2=80(本) 160÷4=40(本) 160÷8=20(本)

3.我们在帮四位老师解决买本子的问题中,你有什么发现?

单价不变,总价乘几,本数乘几

总价不变,单价乘几,数量除以几

[设计意图]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中,而生活中也布满着许多数学问题。“商的变化规律”问题由买本子的情景引入――单价不同,带的钱越多,买到的数量也就越多;带的钱一样多,单价越贵,买到的数量却反而少。这一设计将学生遇到的数学问题带入到生活中,使得数学与生活更好的交融在一起,便于学生理解,使得课堂变的更接“地气”。前面提到这节课要致力于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生长”的过程,必然意味着学生要能站在知识生长的起点上,源头处。那么,这样的起点和源头是什么?笔者认为,一部分那就是来源于一些生活经验,利用一些生活经验来解决理解数学问题。

4.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规律:

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商乘几

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商反而除以几(板书规律)

5.揭题:是呀,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都会引起商的变化,今天,我们就要一起研究“商的变化规律”。

二、运用关系,产生现象

第一组:40÷4=10 40÷10=4

120÷4=30 120÷30=4

240÷4=60 240÷60=4

教师变小魔术,课件呈现除数和商互换位置的动画:现在以这组算式为例,如果我们把除数和商互换位置,等式还成立吗?

1. 猜:看到什么有趣的F象,说出你的猜测;

预设: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者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

2. 验证:一定是这样的吗?你能再写几个验证吗?

活动:小小设计师

写一写 (写几组商不变的除法算式)

找一找 (这些除法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想一想 (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发生怎样的变化,商才是不变的)

汇报:你写了几组?

交流: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是怎么变化的,商不变。

归纳: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

反思、完善:0的问题

[设计意图]

在这个版块里,我们技巧地、分层次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学生的想法逐步由初步感知的“永远写不完”到“乘或除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最后由式子代替。不仅体现了学生由粗略体验到细致分析、由形象感知到抽象归纳的过程,而且还体验了一把建模的过程。

3.再次出现情境:总价(元) 数量(本) 单价(元)

40 ÷ 10 = 4

120 ÷ 30 = 4

240 ÷ 60 = 4

图像表征,深入理解。

【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图注重学生的“究”,加深学生的“悟”,以便更好实现学生知识的“连”。

一、规律教学追求“究”。

学生自始自终的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举例验证的数据都来自与学生,比较真实,让学生参与发现规律、探究规律、总结规律的过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的前提,只有经过独立思考才能进行有效的合作。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让他们独立思考,同桌交流的环节,让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合作归纳出商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展示、汇报成果,体验探究与成功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规律教学追求“悟”。

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困难,这三部分内容要放在一个40分钟的课堂里,作为教师,我们无法做到“一碗水端平”,必须抓重点进行教学,避免“囫囵吞枣”。因此,为了将这有限的40分钟用足、用透,教学前测的确可以帮我们不少忙,使得课堂详略得当,有张有弛,花更多的时间在学生的“悟”上。

我们要在学生举例发现验证“商不变”规律过程中放慢脚步,多观察,多比较,分层次反馈学生的作品;我们要在学生体会“商不变”的函数图像中让他们细细品味,多思考,深理解,大胆找生活中的原型。

三、规律教学实现“连”

串连1:拜读过不少 “商的变化规律”优秀案例,发现开头大多是“开门见山”――直接让学生找找算式中的规律。而我这节课的开头设计,其实与开门见山的设计大同小异,只不过给这些算式穿了一件“外衣”――情境。将孩子生活中买东西的经验和数学问题串连,目的只是想通过生活中买东西的经验,对商的变化规律有一些生活中的感悟。

串连2:在前面的学习中,孩子们已经学习了“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并不难理解商不变的函数图像――这些点都在一条直线上,原来这些数量关系可以用图来表示。

串连3:老师通过一个小小的魔术:除法算式中的除数变成了乘法算式的乘数,被除数变成了积,原来除法和乘法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商不变规律联想到积的变化规律,知识的学习就应该是这样一个“探前探后”的过程,联系巩固前面的知识,为后面的知识做铺垫,是一个“有去有回”的过程。

以上所言,囿于学识,或有不对之处,但,言之未尽,思考不停。

上一篇: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研究 下一篇:以工作情景为导向的“宽平台多方向”礼仪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