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门第进士村

时间:2022-07-12 04:53:01

位于广西漓江岸边的秀水村不仅风光秀丽,而且是个名副其实的进士村。据史书记载,唐代至明、清期间,富川县人中进士的有27名,秀水村就占了22名;其中宋朝富川中进士者最多,共18名,秀水村占16名。如今,秀水村里这些书香门第的后代们又过着怎样的一种生活呢?

农闲时正旺老人总是到状元楼里和几个老人打打纸牌,顺便与南来北往的行人聊聊秀水的历史。

我们走进秀水村的时候,已到傍晚时分。田间,三三两两的村民正在埋头耕作。

毛正旺老人在自家的茄子地里忙碌着除草,大颗的汗珠顺着他古铜色的皮肤流淌下来,以至于每隔一会儿他就要稍事歇息。年近70的他虽然每天还要下地干活,但身体已不如从前了。他告诉我们,眼前的茄子收成在望,过几天就有专门的菜商上门来与他洽谈茄子收购事宜,将它们销往广州,这将是一笔很不错的收入。想到这些,老人的心情舒畅起来。他不慌不忙从腰间摸出熏得发黑的烟斗,慢慢装上一锅旱烟,这能让他享受好一阵呢。我们给他敬烟,递给他当地人很少抽的三块五一包的“甲天下”,他只是接过夹在耳上,然后指着自己的旱烟杆说:“还是这烟有劲!”

他用力吸了一口,烟丝缓慢燃烧起来,几粒微小的火星伴随着冒出的青烟飞溅出来。南方农村由于气候原因农闲很少,一年到头都很忙,除了双季稻的“双抢”(抢收抢种)能把人“剥”一层皮之外,还要在秋冬季种蔬菜。近年来他利用家中的地种茄子,收成一直不错。这时,他抬起头来,微微眯缝着双眼。前方,大片金黄色的稻子随风起伏,稻丛中竞相飞舞着各种不知名的昆虫。此时,袅袅的炊烟也开始飘荡在这个位于漓江边的小村落上空。几声高亢嘹亮的吆喝声不时从村口传来,他知道,是收工往家里赶的时候了,一顿丰盛可口的晚餐正等着他。

老人带领我们来到了他的家,它就在花街大坪旁一条书写“文魁”门楼的深巷里。房子是祖辈传下来的,保存完好,三进院落已被分开,前院是老人和小儿子住,后院由二儿子和三儿子住,门窗都雕有花纹,房内虽古旧但收拾得干净整洁。厅内的古八仙桌上摆着几本破旧的线装书。这倒不是他故意附庸风雅,因为农闲时分他总喜欢坐下来,读读家中的书法、诗词书籍。在这些古旧的书中,他感到自己的血脉是与祖先文人相通的。他一直遵循祖辈的遗训,小时候在村中读过私塾,加上聪明好学,对诗词、书法、风水等都有一定钻研。解放后,他在镇上做过粮店的管理员。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看到乡民没有饭吃,一念之差,私开了粮仓救济灾民而被单位开除,只好回家务农。后来落实了政策,又请他回镇上工作,但由于工资低,家中劳力少,孩子又多,还是回家种田了。

老人家教很严,子女对他都很敬畏。令他欣慰的是,现在四个孩子都已成家立业。大儿子考上了广西银行学校,毕业后在南宁一家银行工作,一直是他的骄傲。由于知书达理,他在村中颇有威望,哪家的红白喜事都会请他去主事,并时常为村民写写对联,看看风水。他觉得自己也应该为父老乡亲们干点什么。农闲时他总是到状元楼里和几个老人打打纸牌,顺便与南来北往的行人聊聊秀水的历史。老人说:“秀水的毛氏家谱给毁了,我准备联合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把家谱重新修起来,不然的话,等这帮老人没有了,子孙后代就没人知道秀水的历史了。”

村里是清一色的明清老屋,徜徉其中,正旺老人试图寻找这些深巷老宅的遥远回忆……

在正旺老人眼里,秀水村的历史就像门前的秀水河一样,流淌至今,连绵不息。闲暇时,他喜欢到村里的“状元坪”四处转悠,这里是村民交际娱乐和进行各种仪式的公共场所。他甚至会细数大坪四周一排排明清青砖黑瓦房上的瓦片,看它们是否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减少。这些青砖黑瓦房的雕花门窗、斗拱飞檐都保存完好,且布局合理,错落有致。它们伴随着他走过了大半生,而且还会伴着他走下去。他希望自己死后就葬在村后的鲤鱼山上,以便自己能够时时看到村里的一切。

还在孩提时代,他的父辈就给他讲了不少祖先的历史,对秀水的始祖毛衷更是敬仰不已。唐开元十三年,浙江籍贺州刺史毛衷在一次巡查的时候,路过今天的广西富川县朝东镇的秀水村,见此地山环水绕,土地广阔,林木葱笼,鸟语花香,堪称风水宝地。数年后,毛衷带着小儿子毛傅在秀水河边的鲤鱼山下建起了他的理想家园,就是现在秀水的八房村。从此开宗散枝,子孙繁衍,家族日渐兴盛,逐渐发展成今天由八房、安福、水楼、石余四个村子组成的村落。

而今的秀水村占地颇广,有600多户,2000多人,90%为毛氏的后代。四个村子中随着人口的繁衍,安福、水楼、石余三个村相继分支出来,沿着秀水河两条支流的走势,分散开去,而八房依然占据着村子的中心位置。

熟谙风水的正旺老人直到现在仍很敬佩先祖毛衷在选址建村时费的一番苦心。八房是毛衷亲自规划建造的,也是秀水最早建成的村子。其背靠灵秀的鲤鱼山,可谓是风水理论中的“龙脉”;村子两边有广阔的田野,便于开垦,蜿蜒的秀水河自西向东从村前流过,屋舍就建在中间的平地之上,这种由山势围合而成的空间有利于藏风纳气,有山有水,有田有地,自然构成一个良好的独立生活空间。

现在,他津津乐道的还有状元毛自知的故事,这则故事一直流传至今。据记载,生于宋孝宗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的毛自知,29岁即高中状元。当时正值金兵南侵之际,朝廷主战与主降之争十分激烈。颇具民族气节的毛自知获宁宗赞赏,与主战的韩佗胄和重要将领苏师旦配合抗金,开启了有名的北伐。可惜南宋政治腐败,北伐失败,随之韩佗胄、苏师旦先后罹难。毛自知究竟是遭到韩、苏一般的命运,抑郁愤死他乡,还是回了老家,已无史可查,村民也不知其下落,只知道状元死的时候还很年轻,现在秀水状元楼的状元雕像就是个年轻的后生。

老人对我们说,“这些故事与积淀都是祖上积的阴德,是秀水村得以生存繁衍的财富。”如今的状元楼是由水楼的宗祠改成的,门头上挂着“状元及第”、“进士”、“文魁”等匾额,是个二进的院落。每逢初一、十五及状元的生辰,前来祭祀之人络绎不绝,就连在外读书多年的学生返乡也会来此点上一炷香,希望状元能保佑自己学业有成。

“等有了孩子,我就盖一座新房,那才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家。”在外打工的毛紫文告诉我。

农历腊月廿六,这一天是正旺老人的侄儿毛紫文成亲的日子。20岁刚出头的毛紫文感觉自己这天的心情有些不同往常。初中毕业后,他到广东打工,外面的磨练丝毫未改变他纯朴的本性。新娘是他同在广东打工的姑娘,家在本镇马山村,看起来显得比他年纪还要大些。两人在广东打工时相识、相爱,这次是利用回家过春节的时间把婚礼办了。

由于家境不宽裕,他暂时盖不起新房,只好在百年老宅内拿木板隔出一间约10平方米的房间,由于房间的老墙很黑,新房就用旧报纸把墙壁糊起。新买的席梦思还没有拆掉塑料包装,床上堆满了新做的被子。过完春节他们还要去打工,他们大量的时间都要在那边城里的“家”度过。不过,他对未来充满了憧憬:“等有了孩子,我就盖一座新房,那才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家。”

秀水的婚嫁过去是媒人撮合、父母决定的,现在无论男女双方谈了几年的恋爱,结婚前还是要找媒人象征性地去说一下。然后,男方用糯米做成表示龙凤呈祥的“果子”(一种当地的油炸食品),送到女方家,才算定了亲,之后才是双方家长择吉日举办婚礼。

毛老板坚信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就像他当初白手起家创业时一样。

毛老板每天都很晚回来,他告诉我们,他正忙着秀水旅游的事情。为将秀水的文化历史宣传出去,以便吸引更多的游客,他亲自找来桂林的广告公司,拍摄制作了一期秀水旅游的宣传片和宣传册。

他的家是一座很气派的三层小楼,墙面贴着瓷砖,这在偏远的秀水很是扎眼。楼下停着他的黑色轿车,大门旁挂着“秀水旅游公司”和“秀峰饭店”的牌子。

40岁左右的他中等身材,体格健壮,并没有暴发户常见的啤酒肚,留着络腮胡子,谦恭有礼。尽管家里早有了淋浴设施,但他多年来养成的去河里洗澡的习惯仍然没有改变。每天晚饭后,他就匆匆拿着肥皂,跳进门口的秀水河,不管冬夏,风雨无阻。他从小就与小伙伴们在这条河里游泳嬉戏,捉鱼摸虾。

他说他永远都不会忘了自己的出身,也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如何发的家。他从小父母早亡,还讨过饭,10多岁就出去闯世界,干过泥水匠、砖瓦匠,后来在湖南江永碰到了他现在的妻子。做杂货生意的姑娘对这个秀水硬汉一见钟情,嫁给了他。在妻子嫁妆的帮助下,他开始承包工程,带领秀水一批壮劳力,修过路,建过房,积累了近百万的家产。后来在高人的指点下,找了三个合伙人,投资100万元,回乡开发旅游,着实为村里做了些实事。在旁人眼里,他已是个有百万资产的大老板,但由于承包工程,外边有很多欠债未追回,他又欠工人的钱,这些“三角债”搞得他疲于奔命。

现在,他的两个儿子又成了他的“心病”,他为自己没有时间来管教他们感到内疚。18岁的大儿子在县里读高三,功课一般,倒是恋爱很有一套,高中没毕业就谈了一个同班的女朋友。妻子这几天做了果子,备了彩礼,准备让他放假回家带着去女朋友家把婚事定了,等他高中一毕业就给他们办婚礼。早婚现象在这个偏僻的小村很常见。小儿子学习也一般,放假后每天在家里和同学看港台影碟,唱卡拉OK,夫人的训斥也无济于事。

由于旅游投资太大,钱一下收不回来,手头反而比以前紧了不少。但是他坚信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的,就像他当初白手起家创业时一样。

中国科举制度概述

文/赵铁信

中国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渊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年。

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隋唐以后,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与科举考试有着不解之缘和密切关系。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

1300年的科举制度几乎占据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五分之三和中国五千年文明史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对儒家文化和古代教育的促进和发展都曾产生过巨大作用。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东渐西传,越南、日本、韩国、朝鲜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作用和重要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五权宪法》)。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五权宪法》)。

明清的科举分为甲、乙两科。乙科是指集中全省秀才在省城举行“乡试”(即省试),中试者称为举人;甲科是把全国的举人集中到京城里举行“会试”,中试者在宫殿里举行“殿试”,此次中榜者称为进士。根据成绩高低,进士又分为三等,即一甲、二甲、三甲。

中国的科举考试内容到明代以八股为主,即“八股取仕”。它逐步成为僵化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到清朝末年,在封建社会制度行将灭亡之际,发生了,“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已成为历史的必然。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宣告结束。

严格说来,中国的科举制度应分为文举和武举(文科和武科)制度。武举是专门选拔武官而设置的科目。武举制度是唐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始置,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废除,历时1200年。其考试程序与文举基本一样,只是内容与时间不同。在中国科举史上,自唐以后,文武两科殊途并进。但是,中国的科举制度历来重视文科,文科一直占据科举的统治地位。

上一篇:沉没的丝绸之路 下一篇:斯里兰卡:海上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