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地访谈让学生走进历史

时间:2022-07-12 04:41:13

实地访谈让学生走进历史

历史与实际生活往往有很大的距离,要让学生贴近历史,走进历史,更好地体会历史,是历史教学面临的重大课题。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突破传统的学习方法在历史教学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其中对历史知情者进行访谈,通过现场调查寻找历史遗迹就是具体应用方法之一。下本文结合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以“经历访谈”活动课为例进行探究。

一、背景说明

通过八年级历史上学期第七课《全国大动乱》和第八课《动乱中的经济》两课的学习,学生对这段历史有了初步和抽象的了解,为了了解更多的期间的历史细节,在重要的历史见证人当中寻找珍贵的鲜为人知的资料;探究历史细节,得出新的史学观点。体会学史的意义――察古知今,述往思来,真正达到由学会到会学到乐学的升华。让学生觉得学习历史不再枯燥,历史就在身边。

“”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惨痛的历史教训,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带来更恶劣的影响。社会生产没有明显进展,生产力仍停留在很低水平;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民众生活处在贫困的状态下。为了让学生近距离地了解这段历史,走进这段历史,笔者组织了一次访谈活动。

二、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标

1.访问长辈,了解他们在“”中的经历,进一步掌握有关的历史,加深对这段历史的了解。

2.听取长辈对“”的看法,了解“”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社会等方面的深刻影响力和对“”性质认识,从中吸取有关历史教训。

3.通过访谈活动,提高对历史上是非功过的分辨能力 。同时学会整理口述史材料方法。

(二)活动准备

1.拟定访谈主题。将全班分政治组、经济组、思想文化组、综合组四个小组进行访谈。每组将自己访谈的内容分配每个成员。

2.确定访谈对象。找所访问的人对这个专题有亲生经历,较多了解和见解。

(三)活动过程

1.实施访谈,利用节假日进行,做好访问记录,录音、收集。对材料进行分析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2.课堂展示如下

教师:同学们,经过一周时间对“”时期的访谈和资料准备,相信大家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吧,同学们展示成果的时候到了!现在请政治组展示访谈的材料。

(图一)

陈刚:我访谈的李大爷(65岁)。据李大爷回忆,当年是一个狂热年代,为了斗争需要极力宣扬个人崇拜。人们心灵被个人崇拜所占领,家家户户客厅墙上要挂像,还要砌一个主席台,上面供奉着石膏像。每天要“早请示晚汇报”,即每天吃早饭前全家要站在像前,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祝万寿无疆”、“祝林副主席永远健康”,还要高呼“忠于”、“忠于思想,忠于革命路线”、“无限热爱,无限敬仰,无限崇拜,无限忠诚”即“三忠于”“四无限”。晚上同样这样做。语录成为社会教条,红宝书在全国流行。“最高指示”(语录)成为“圣旨”。这种狂热便使人们失去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丧失了个性和理性。家庭也成为了阶级斗争的战场,政治观念和意识形态充斥家庭成员的头脑中,阶级感情居于亲情感情之上。如家庭丈夫对时局发表点议论,就被妻子揭发,老领导被打成走资派,妻子要与他划清界限。从儿童到年老者要背语录。红卫兵在村口路边设有检查岗。由此看来对领袖的崇拜严重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李文婷:我走访了我隔壁的陈大妈(68岁)她向我讲述了“”时人人自危的情况:李大爷(就是陈大妈的丈夫)因为失手打碎了一尊石膏像,被红卫兵发现报告了上级,被带上“反革命“的帽子,并进了监狱。还有邻村的武大伯看到的像后说像一个奸臣像,这句话也被传到红卫兵耳中,不问青红皂白被抓进监狱。可见当时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教师:陈刚、李婷婷同学对“”中个人崇拜民主与法制遭到破坏所访谈的材料振聋发聩,材料生动,鲜为人知,看来花了不少精力啊。不仅是这些,还有红卫兵全国串联活动,各派组织互相攻击斗争,全国一片混乱。下面请经济组展示访谈成果。

(图二)

丁绍文(出示照片)同学们请看这张图片(图二),这是什么?

(同学:水渠渡桥)对这水渠渡桥是我从家乡拍摄来的,并走访了当年修建这条渠道的负责人李书记(现已退休在家)据李书记介绍在全国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下我们修建了这条水渠,这条水渠贯穿整个乘马区,长约100多公里,穿越沟谷大渡桥有十多座,有的渡桥长约500多米,最高渡桥约20多米,都是用石头砌成,涵洞几十处,动用了青壮民工几万人,三年建成耗资上千万元,由于修建了这种水渠农业生产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人民生活极为艰难。这条水渠建成后只在通渠时放过一次水,随后就废了。现在只有沟谷耸立着气势磅礴的大渡桥,这是“”历史的见证。“”给国家经济带来最巨大损失。

江叔辉:我收集了票证,有粮票、布票、油票、糖票等(图三)。在“”期间,人们的生活极为艰难。吃饭、穿衣、日常生活用品全部要用票证限制,物质极为贫乏。

(图三)

教师:丁绍文,江叔辉同学向同学们展示了“”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人民生活极为艰苦。这段材料非常真实,这些生活我都经历过。那文化方面又是怎样的现象呢?

杨曼:我走访了“”期的老校长王校长,对当时教育现状进行了访谈,现整理如下:“”开始后学校停课闹革命,老师成了臭老九,几年后又实施了开门办学,学生半工半读,一学期四个月有两个月参加劳动,不是移河造田就是兴修水库,或者是兴建万亩茶园和万亩桑园活动。大学连续四年不招生,中学生毕业后不知道什么叫“韦达定理”,使广大青年失去了接受学校正规教育,不仅给青少年,而且给人才培养和国家建设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教师:杨曼同学访谈的很深入,当时的教材很不齐备,比如初中二年级只有语文和数学两门功课,而语文一学期十八课,其中语录有六课,数学课内容也非常少,大概1975年以后连课本都没有。政治组、经济组、文化组的几位同学从不同的几个侧面展示了“”给国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但是“”是不是一无是处呢?下面请看综合组展示的材料。

刘敏:我们组通过同学们的访问了解到,我们所在的乘马镇在“”时期修建了大河铺水库,白石河水库,落衣山水库等中型水库十几座,小型水库几百座,遍布全镇各个村庄,这些水库灌溉防洪、养殖、至今还发挥效益。移河造田,平整土地上千亩,这些工程发展为我镇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由此可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发展。

教师:同学们通过大家的访谈,展示的资料比较真实全面了解了十年给国家带来的巨大损失,进一步认识到“”是一场由领导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的内乱这一本质。尽管访谈中史实有的不够精确,但同学们广泛收集史料,多角度分析问题,亲身走进历史,体验历史,感受历史,领悟历史。积极参与,共同探究,值得肯定和推广。唐太宗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历史经验无论优劣都应该成为我们的宝贵遗产。只有这样国家强盛,民族昌盛才有希望。

同学们当前只是从农村的角度了解了“”的冰山一角,要想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那段历史,可以走访工厂老工人、政府机关的老干部以及当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获取第一手资料,还可以通过网络、图书馆广泛查阅资料。

虽然同学们的研究方式、对证据的认识,从证据中得出的结论还很稚嫩,但也令我欣慰的是你们在研究与学习中成熟和进步,在实际调查和走访中醒悟和反思。

三.活动反思

通过这次访谈活动,同学们感觉到学习历史不再枯燥无味,他们真实感觉到历史离我们不再遥远,历史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每一天都在创造历史,每一个人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激发了学习历史的兴趣。这次活动也锻炼了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打破了常规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的身份定位,给课堂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对话环境,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观点,材料结论,从而使活动成为大家交流理解和分享的过程。让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真实的了解历史。

学生认识到“十年”从反面提供了历史借鉴,没有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正确路线和政策,通过同学们具体感受那段历史,不仅可以加深对的认识,更会使我们倍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更加珍惜今天这大好机会,努力学习立志成才。通过这次活动为学生以后学习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有更深的体会。

下课后同学们还在争论“”到底应全面否定还是有肯定的地方。这使我想到简单以肯定和否定的态度看待历史不可取。吸取历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才是学习历史意义所在。一堂历史课,能引导学生辩证的看待历史事件,我深感欣慰。

应该说,经常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是不可能的,既限于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又限于课时和学生的学习时间分配,也限于学生所能投入的精力,但是,一个学期开展一次这样的历史研究性学习是可以做到的。杜威曾说:“走出教室一步,就意味着对学科的超越。”作为历史教师,要把握这难得的机会,认真组织,力图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让学生了解学科探究的必要步骤,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湖北麻城乘马岗中心学校)

上一篇:演示实验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材料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