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的演示实验

时间:2022-07-12 04:39:16

生物教学中的演示实验

生物学主要研究是生物的生命现象及其规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演示实验是教师为配合课堂教学,而对学生所做的表演示范实验,它主要把研究的现象展示在学生跟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配合讲授或穿插学生讨论等方式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是一种最有效、最直观的手段,同时演示实验中明显的实验现象往往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鲜明印象,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生物学概念,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也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师还能更为形象地讲解生物学概念、现象和规律等,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初中阶段所涉及到的演示实验一般都比较简单,但可塑性强,有它自身的独特性。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演示实验内容的特点不同,教学方式可做相应的改变。

一、演示实验的时间性

演示实验对时间的要求比较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演示实验应要一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另一方面许多演示实验对季节条件有一定要求。当有多个演示实验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尽量选择采用时间比较节省的演示实验。对于时间跨度比较长的演示实验,要尽可能让学生观察到完整的实验过程,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比如:演示“检验光合作用需要光”这一实验,可让学生提前完成植株的“饥饿”以及对叶片的遮光处理等步骤,在课上教师只需做“遮光叶与非遮光叶中是否存在淀粉”的演示实验。

二、演示实验的直观性

演示实验通过看得见、感受得到、又与原有经验存在强烈反差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例如,在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中,先让学生观察活鲫鱼在水中的运动状态,然后分别剪掉它们的胸鳍、背鳍和尾鳍,再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学生们看到剪掉背鳍的鱼会失去平衡而侧翻,剪掉胸鳍的鱼只能向前游动而不会转弯,剪掉尾鳍的鱼游动速度明显减慢、身体摇摆不定。通过这些直观现象使学生极为容易地掌握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教师再加以讲解将学生不易理解的抽象知识具体化,使学生首先获得感性认识。

三、演示实验的简洁性

演示实验没有复杂的操作过程、复杂的实验操作技巧和复杂的仪器设备,也不要求学生有复杂的知识背景。演示实验受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以及环境的限制,演示实验必须非常简单化,演示结果要一目了然。比如在讲人体骨骼的组成时,用人体骨骼模型来进行课堂演示,形象的模型让学生对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的形态一目了然,老师不需要重复太多的语言加以叙述,学生也会对自己的身体有一个新的认识。从而更加珍爱生命,珍惜自己的身体。

四、演示实验的灵活性

在演示教学过程中可以先演示后讲解,或是先讲解后演示;可以演示实验的全部过程,也可以演示其中的一部分;可以采用边演示边讲述或是边演示边谈话方法进行。有些演示实验需要较长时间,因而在课堂上只能演示其中的一部分。有些实验可以只演示实验的开始几个步骤,也可只演示实验的最终结果。可以对实验进行简单化:比如观察枝瘤,可以用自制教具来解决。

五、演示实验的目的性

演示实验是课堂教学有机整体的一部分,选择演示实验要以突出教学重点和解决教学难点为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考虑要不要演示实验,选择什么样的演示实验,以及如何设计演示实验,教学中都要精心地选择,使演示实验有助于讲清重点、突破难点。比如“探究光合作用”内容教学的演示就相当多,演示实验用于证明光合作用过程中原料、产物、条件和实验所用的材料种类都各不一样,就要善于根据教学的实际要求进行合理地选择。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充分启发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在演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特别是要在思想上明确演示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因此,应该及时把学生在观察中所得到的感性认识提高、概括起来,形成概念和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切不可为演示而演示。

总之,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演示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使每位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生物学知识和生物实验技能,培养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数学课堂中小学生主体性的促进 下一篇:浅谈如何激发初中音乐特长学生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