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股东诉权类型

时间:2022-07-12 04:05:01

摘要:

股东权利的正确行使是股东保护自己利益和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的保障,但是现实中往往会出现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或控股股东掌控大权,中小股东的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为了进一步保障中小股东的利益,维护公司利益,我国《公司法》规定了一系列股东诉权,虽然其中各项股东诉权侧重点不一,但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保护公司和股东的合法权益,各项股东诉权意义重大而深远。

关键词:代表诉讼;撤销之诉;查阅请求之诉;强制解散之诉

一、股东派生诉讼

股东派生诉讼制度,也称股东代表诉讼,是指有控制权的股东、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侵害公司利益,致使公司遭受损失,公司不能或怠于向其请求损害赔偿时,公司股东为了公司的利益,以自己的名义代替公司提讼,追究其法律责任的诉讼制度。

股东派生诉讼制度源于英美衡平法,后为大陆法系国家所接受,成为两大法系在保护少数股东利益上的一个共同的制度选择。

因为股东所享有的诉讼权利并不是源于股东自身,而是源于公司,因此称之为派生诉讼,在大陆法系则称之为股东代表诉讼。我国《公司法》第152条对此也有专门的规定。但是由于股东代表诉讼中针对本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监事而提起的诉讼,需有一定的前置程序,即要求先用尽公司内部救济,而且有权提讼的股东的资格也有一定的要求。

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要求:(一)交叉请求。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损害公司利益的,股东可以书面要求监事(会)向人民法院;监事损害公司利益的,股东可以书面要求董事会(执行董事)向人民法院提讼;(二)监事(会)或董事会(执行董事)收到上述规定的股东书面请求后,拒绝提讼,或者自收到请求之日起30天内未提讼,或者情况紧急、不提讼将会是公司利益收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上述股东有权为了公司利益以自己的名义直接向法院提讼;(三)股东资格要求。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全体股东均可以,股份有限公司要求连续一百八十日以上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百分之一以上股份的股东才可以。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设立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公司规模日益扩大,公司股东人数不断增加,股东人人都直接参加公司的经营管理已经不可能。作为投资者,公司股东开始与公司经营分离,借助专门的职业经理人来从事公司管理已成为常态。专门管理人由公司股东聘任,应当为公司利益服务,实现公司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在管理人利益与公司利益冲突时,不可避免管理人为了自己利益而置公司利益于不顾。同时,由于公司股东众多,股东之间,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在公司经营决策和管理上存在不一致,大股东凭借其表决权优势或者通过安排特定人员进入董事会,控制股东会或者董事会的决定,使其意志上升为公司意志,为其自身谋求利益,使公司利益受损害;而对小股东而言,公司利益是其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保障,大股东的行为无疑对小股东的利益造成了巨大损害。正是基于大股东的这些行为,建立实行股东代表诉讼有利于加强对公司董事、监事等专门管理人员的监督与制约,维护公司及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二、股东直接诉讼

股东直接诉讼一般是指股东作为公司成员为维护自身权益即股东权而以股东身份提起的诉讼。权利的本质在于可救济性,有权利必有救济,股东直接诉讼是股东享有股东权、具有股东身份的结果。我国《公司法》第153条规定,“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损害股东利益的,股东可以向法院提讼”。但是,股东直接诉讼作为一项特殊的公司法律制度,其内涵和外延应当与一般的民商诉讼有所区别。具体而言,股东直接诉讼的诉因,必须是公司或其人的作为或不作为而引起的侵权行为,这是区别与一般民商诉讼的根本区别。因而,发生在股东与股东之间的基于股权关系所产生的纠纷也就不是由《公司法》调整,而直接适用《合同法》和《民法通则》。根据153条规定可知,股东直接诉讼实为损害赔偿诉讼。

股东的直接诉讼有以下几个特征:(一)该诉的被告特定,为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不包括监事;(二)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必须是违法法律、行政法规或公司章程的行为;(三)这种行为必须对公司股东利益造成了损害,仅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公司章程的行为事实而无损害事实,是不能提讼的。只有满足这三个条件,股东才能提起直接诉讼。

股东直接诉讼制度的设立具有重要意义:(一)可以有效约束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规范他们的行为,督促他们履行对公司和股东的诚信义务,维护公司利益和股东利益。(二)贯彻了民事法律关系中的自己行为自己责任原则。自己责任原则,亦即过失责任原则,指个人若因故意、过失造成他人损害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董事作为公司机关人办理公司业务时,其人格被公司人格所吸收,但是该自然人在物理上毕竟并未消灭,其本身的故意和过失对公司的不法行为具有很大的影响,让其对第三人承担法律责任,可防止其利用法人人格进行违法活动,逃脱民事责任,从而有利于体现法律上之自己责任原则。

三、股东撤销决议之诉

股东撤销决议之诉是指股东会和董事会的召集程序或者决议方式违反法令或者章程,或者决议内容违反章程时,股东、董事或者监事等利害关系者自决议之日起法定期间内得请求法院撤销股东会决议的诉讼救济制度。由于无论股东会议决议制度还是董事会议决议制度都是将多数出资者的意思表示汇集为单一的团体意思的制度,故其内容和程序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否则这个团体意思就不是正当的,就是存在瑕疵的。针对这类有瑕疵的决议,股东就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撤销决议之诉,请求人民法院依法撤销此类瑕疵决议。

我国《公司法》第22条对此也做了相应的规定,股东会决议和董事会决议的瑕疵诉讼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效决议;另一类是可撤销决议。(一)决议无效之诉,《公司法》第22条第一款规定:“公司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决议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无效”。导致无效的唯一原因就是内容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不包括违反公司章程,也不包括程序违反与否。(二)决议可撤销之诉,《公司法》第22条第二款规定,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的会议召集程序、表决方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或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的,股东可请求人民法院撤销。

撤销之诉中需注意的两点:(一)为确保原告身份的真实有效,提起这两类诉讼之原告应当符合下列条件:(1)股东资格必须从时至判决生效期间始终具备;(2)如果在决议之前并非股东,但在出诉期间成为股东的,同样可以提讼;(3)如果在此期间,股东将其股份全部转让出去,则丧失原告的资格。(二)为了防止股东滥用撤销之诉,图谋不正当的利益,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可以应被告的请求要求原告提供相应的担保。

股东撤销决议之诉制度的意义:(一)增强公司中小股东与控股股东的抗衡能力,使中小股东免受控股股东的排挤或压制,维护广大中小股东的权益,实现公司内部利益的平衡;(二)增强公司决议的公信力和稳定性,保障公司的正常运营和健康发展;(三)防止公司的组织机构随意行使权力,保障维护与公司有利害关系的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权益。

四、会计账簿查阅请求之诉

账簿查阅权,是指股东对公司的会计账簿、会计文书等相关文书、记录进行查阅的权利。会计账簿查阅之诉则是指公司没有正当理由而未向股东提供上述文书和记录时,股东可以请求法院要求公司提供的诉讼救济制度。该权利是股东知情权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公司法》第34条第二款规定了,股东可以查阅公司会计账簿,公司没有正当理由拒绝提供的,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要求公司提供。由于会计账簿中的许多内容都很有可能涉及公司的一些不愿意公开的秘密内容,因此,各国在规定股东享有会计账簿查阅权的前提下都规定了较为严格的限制条件,我国《公司法》也有类似规定,即要求股东必须提供书面申请,还需说明目的,公司有理由根据认为股东查阅会计账簿有不正当目的,可能损害公司合法利益时,可以拒绝提供。

会计账簿查阅之诉制度的设立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只是笼统、大概地反映公司的经营管理情况,原始的会计账簿更能够充分反映公司经营管理事务中发生的具体情况,股东要想获取更充分的公司经营管理信息就必须查阅公司的会计账簿。股东通过查阅公司会计账簿可以了解公司财务会计的真实情况,进而为股东行使股东直接诉讼或派生诉讼等权利提供便利。尤其是在股东在对公司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有怀疑时,股东的查阅会计账簿的行为更是股东行使其他权利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可以要求提供不真实的财务会计报告的相关人员的责任。

五、异议股东股权回购请求之诉

异议股东股权回购请求权又称评估权,是指当股东会议做出的对股东利益关系有重大影响的决议时,对该决议有异议的股东,享有请求以公平的价格收买其所持有的股份,从而退出公司的权利。

我国《公司法》也有相关规定,《公司法》第75条规定,异议股东行使股权回购请求权的情形有以下三种:(一)公司连续五年不向股东分配利润 ,而公司该五年连续赢利,并且符合本法规定的分配利润条件的;(二)公司合并、分立、转让主要财产的;(三)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股东会会议通过决议修改章程使公司存续的。由于股份公司的公开性,异议股东股票可以对外任意流通,通过公开市场顺利转让,而有限公司则具有封闭性,异议股东无法通过公开市场顺利实现转让,因而,我国《公司法》只规定了有限责任公司中的异议股东享有这项权利。

异议股东股权回购请求权制度设立的意义:(一)股权回购请求权能够实现公司和股东之间的利益平衡。公司拟采取的重大行动可能会偏离或者威胁少数股东的利益追求,在此情况下,持异议的少数股东在获得补偿的基础上退出公司,不仅保障了异议股东的权益,而且也利于公司重大决策的执行。(二)股权回购请求权能够部分矫正“资本多数决原则”所带来公司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合法权益的弊端。通过赋予公司以公平价格购买异议股东股份的法定义务,不仅能够形成对大股东恣意行为的牵制和制约,而且能够有效补偿少数股东可能受到的侵害。(三)股份收买请求权较之于股东大会决议撤销之诉、股东大会决议无效之诉及股东派生诉讼等诉讼救济措施,有较为明显的效率优势,少数股东无须负担高昂的诉讼成本,无须经历复杂的诉讼过程,就能够在获得补偿的基础上较为轻松地摆脱潜在的威胁。

六、强制解散公司之诉

强制解散公司之诉,是指符合法定条件的股东因公司出现法定事由时,得请求人民法院依法解散公司的诉讼。

我国《公司法》第183条规定,当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时,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10%以上的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的权利。

该制度的理论基础在于:(一)公司的解散本属于股东会决议的事项,而股东会的决议又是以股东提请解散的议案为前提,可见正常情况下公司解散其实也是股东行使权利的结果;(二)在公司不能作出任何决议的情况下,股东的各种法定权利都失去了行使的条件,公司的存在本身就是对股东权益的持续损害和变相剥夺;(三)在公司僵局状态中,通常存在着一方股东对其他股东事实上的强制和严重的不公平,原管理公司的少数股东控制着公司的经营和财产,事实上剥夺了其他股东的任何权利,不允许解散等于允许控制股东对其他股东的侵犯和对公司财产的非法占有。

这项制度设立的意义:(一)公司僵局无论对公司还是股东的利益都会造成巨大的损害,这种僵局表明股东之间及股东和董事之间的利益冲突已经无法调和,彼此之间已经丧失了公司成立的必备要素之一——信任,相互合作的基础已经完全破裂。此时法院的强制解散不失为一种最优的选择。(二)可以防止董事或控股股东恶意滥用或浪费公司资产。因为公司出现僵局后就无法正常运行,此时董事或控股股东的恶意或严重不负责,无疑会造成公司资产的严重减少,危害公司利益和股东利益,但若法院及时判决强制解散就可以避免这种行为的发生。

结束语

我国《公司法》规定了旨在保护公司利益和股东利益的一系列股东权利,而这一系列权利中股东诉权其他权利得到充分行使的重要保障,上述股东诉权的规定和制度的设立具有重大意义,是股东行使股东权利,实现股东利益和公司利益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周友苏.新公司法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齐奇.公司法疑难问题解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钱玉林.股东大会决议瑕疵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4]黄学武,葛文.股东会召集程序瑕疵与撤销[J].法学,2007年第9期.

[5]蓝寿荣,王新.试析美国上市公司的股东帐簿查阅权[J].探索与争鸣,2004年第10期.

[6]刘玉杰.论股东的账簿查阅权[J].会计研究,2004年第3期.

[7]李建伟.论公司决议可撤销的适用事由——基于司法适用立场的立法解释[J].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

[8]王光东.股东退出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

[9]王静.异议股东股份回购请求权制度初探[J].司法论坛,2009年第2期.

[10]赵万一,吴长波.论公司的司法解散[J],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报,2005年第6期.

[11]王仁富.公司司法解散制度探析一兼评我国新公司法第183条[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7年第4期.

(作者通讯地址: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检察院,浙江 杭州 310013)

上一篇:浅谈对刑事自诉案件的法律监督 下一篇:论地理名称的可注册性—评美国Chartreuse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