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收藏的是实力派作品

时间:2022-07-11 11:20:06

我收藏的是实力派作品

“碰到喜欢的作品是一种机缘,得到它,是上帝对我的一个眷顾。”

来到唐炬位于温榆河畔的家,期待着可以看到众多直击灵魂的画作。

他不断地买进他心中实力派的作品,希望构建一个扎实丰满、强有力的艺术品收藏系统,

直到这些藏品能以一个美术馆馆藏的阵容面向大众,这是他的梦想。

“其实,我收藏的目前的定位基本上就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实力派,他们身上有较劲的精神。那是一种执著,那个年代的艺术家基本都会有过30年左右的一段时间的积累。他们在绘画上特别较劲,2000年之前基本上没有艺术市场的。那时候的作品都很纯粹,都是想在艺术家中间找到自己的一个地位,在一些重要的全国性的展览上,得到大的奖项。我觉得那之前的学术界是非常纯粹的。”唐炬承认自己也是属于有点较劲的人,虽然面对高价偶尔觉得自己是不自量力,但是还是一直做下去。

众所周知,唐炬是中国现当代艺术收藏的一个典型代表。出生于山东聊城的他,早年从事的是银行美工工作,后来辞职开公司做装修。在一次酒店装修项目里,考虑悬挂艺术品的原作还是仿制品时,唐炬发现整个艺术品市场很低迷,即使是真品价格也非常低,于是他开始尝试“跨界”,并逐渐意识到艺术收藏更接近自己的梦想。而他对艺术有一种真挚的感情,希望牢牢握住好的艺术品,越是好东西,越是爱不释手,他开始成为一位纯粹的收藏家,并一发不可收拾。

“因为收藏到了一定的时候,确实就是无底洞了。这时候需要的都是比较重要的作品,因为有了定位。我的想法是,选一百件重要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毕竟我现在只能说是找一些我需要的和欠缺的补充。但是,往往发现的时候价格都不菲。比如说前年我得到了陈丹青《组画》其中的一件,大家都了解,他有跨时代的影响力。所以,尽管画幅不大但2千多万,而我也不是什么真正的有钱人。这么多重要的作品,集中到一起,真的不忍心再把它们拆散,而且我觉得它们是有代表性的。尤其,目前的所谓国际潮流有点倾向于放弃绘画,追求一些新的形式和一些所谓的观念。但是,因为中国艺术家的历史比较短,之前没有太多的机会,去那些大的美术馆看原作,可能都是老师带学生或者有些前苏联的一些所谓的专家,来中国传授一下,大部分都是从书本、画册上得到了一些他们认为的油画最高的境界。所以,我戏称中国的油画基本属于土油画,具有中国特色,可我很喜欢。”最后《组画》还是在2011年拍下来了,安静地挂在唐炬位于温榆河畔的家中,“看起来并不起眼。”唐炬淡淡地说。

收藏背后的故事

和唐炬聊天实在畅快,每件作品的收藏背后几乎都有一个故事。“刚开始收藏,那时候至少油画没有市场,那时候画家偶尔卖卖画,都是卖到境外。其实,很可惜,我那时也没有把精力完全放在这方面,后来为得到画,付出了很大代价,都是从境外找回来的。当时一个法国游客去重庆旅游,在一个地方看到罗中立的画就买走了。据说,当时罗中立先生用卖画的钱买了一架照相机。可想而知,钱不多,可是我在香港用600多万元人民币购得。”

“在2010年保利秋拍预展,一件油画作品把我的眼睛牢牢地吸引,扑面而来的一股力量刺穿了我的心扉,将我定在原地久久不能移步,她就是赵半狄的成名作《在那个早晨》。” 这件藏品是在保利拍卖行拍得的,在拍下这件作品的时候,还有一段小故事,唐炬在讲述的时候,眼里依旧闪烁着获得这件作品时的兴奋:“这件作品的得到很有戏剧性,感觉像是上帝在帮我。”在拍卖现场,有不止一个实力机构和重要藏家出手竞逐这件作品,著名藏家王薇女士更是志在必得,但是后来好像是电话委托沟通上出现了问题。当时他心中暗暗叫苦,知道不免会有一番恶战,并暗自提高预算。后来,经过数轮应价到了450万时,拍卖师手起锤落敲在他的手里。之后王薇女士通过各种方式希望获得这件作品,均被唐炬拒绝。这件作品对唐炬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赵半狄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是当年新生代画家最有实力的代表人物,而这件作品是他当年最有影响的成名作,这对于完善唐炬的收藏体系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唐炬觉得画中女孩可能是画家的初恋女朋友,女孩变成了女人,画家表现的就是这个过程,画面表达了一种淡淡的忧伤,床上还有一抹不易发觉的红。“预展时这幅画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扑面而来一股强大的力量,我在画面前站了很久根本走不动,就是想拥有它。”他说,“这将是美术馆殿堂级别的作品。”

艾轩、罗中立、何多苓、赵半狄、王沂东、冷军……在唐炬的家中可以尽情饱览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但其实,唐炬的收藏从来没有用写实作为一个定位,“我不愿意简单的把它定为为写实,这个是很低层面的问题。其实,我收藏的是一种实力派的东西。这其中也不乏一些所谓的当代艺术家。比如赵半狄,大家知道他是很前卫的当代艺术家。”

智慧与关怀

唐炬经常在微博上发表他对当代艺术的看法,比如他观察到一个现象,以前的艺术总希望跟当代沾上一定关系,现在又集体想撇掉它。“称谓真的有那么重要吗?作品是否有真诚、智慧跟关怀在里面是最重要的。那时候我是在做一种抗衡这样的一种努力,我觉得中国有自己的历史背景、现实环境、情感和关怀。我觉得不能一味的去迎合所谓的西方的一些潮流,应该有我们自己的主见。很多本来画的很好的艺术家,也迷失了方向。”唐炬为这个情况一度“上火”,他认为一些真正画的好的优秀的艺术家和作品几乎被挤出了主流的空间。“那时候媒体、拍卖会、艺评家、策展人,有点一窝蜂的迎合所谓西方的潮流,那时候我觉得有点焦点。艺术也需要有良心的,需要有客观上的判断。这几年下来,艺术的风向似乎好像又回到了中国本土。”

唐炬感慨幸亏金融危机来了。“危机就是个契机。西方炒作的既得利益者都散去,留下的是真正喜欢作品的人。我觉得,整个的中国艺术是在向好的方向,当然也需要多方面努力,希望梳理出像金字塔一样的结构,而不是良莠不齐,让大家迷失分不清。”

今年,他不断地买进此类精品,希望构建一个扎实丰满、强有力的艺术品收藏系统,直到这些藏品足够以一个美术馆馆藏的阵容面向大众,这是他的一个梦想。唐炬手中的藏品很多都是海外回流的,他经常光顾拍卖行,对喜欢的艺术品不惜一掷千金,并且他的藏品80%来自拍卖会,同时他还经常参观一些展览,尝试寻找一些能让他感到震撼的作品。经过几年的梳理,唐炬收藏了艾轩、罗中立、何多苓、赵半狄、王沂东、冷军等艺术家的重要作品,精品的数量接近他初步计划的100件,这些都将是他未来美术馆的重要组成部分。

《舒适COMFORT》:您今年收了几件藏品?

嘉宾:去年秋到今年已经有了几件可以放入馆藏的作品了。去年得到了罗中立非常重要的作品,分别是《撒尿》、《过河》,都是在90年代前后的,我个人觉得是非常代表性的作品。都是300多万不到400万,很值得。今年,也是刚刚得到了一件,代价也不高。

《舒适COMFORT》:您现在有几件藏品?

嘉宾:我现在拥有的作品大概有500多件,但是建美术馆的想法是需要选一百件重要级的作品。

《舒适COMFORT》:您说要收藏一百件您心目中最好的作品?

嘉宾:对,通过梳理选出一百件,当然也有一定的补充。因为,我现在收藏的数量可能远远大于这个数字。但是,建美术馆的想法肯定要选一百件重要的代表性作品。离这个目标似乎也不远了,还需要有一些个别的补充。但是,这也是需要机会,并不是说你想就能碰到。将来要维持这个美术馆,或者说把它做得更好,靠一个人的力量势单力薄。我把基本的框架搭起来之后,会发起一个针对这个美术馆的基金会,因为我希望它永远会延续下去,我也不想把这些作为个人的私藏,留给后代是有一定的意义的。

《舒适COMFORT》:能不能举几件作品为例?

嘉宾:冷军的《蒙娜丽莎微笑的设计》,还有他的《发动机》肯定是终极收藏,诸如赵半狄、陈丹青的作品以及王沂东的《沂河水》,别人再出高价我也不会出让了。

《舒适COMFORT》:很多人会看见你举牌,马上就会跟进,觉得你的眼光可能比市场更先知道这些艺术家的价值。

嘉宾:基本上算是一种传说,我也不知道怎么人们就这样的说起来了。不过,有时候遇见一件心怡的作品,确实会遇到一些竞争的对手,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事情,说明大家的判断慢慢趋于统一,会对价值有一个共同的判断。

上一篇:永不消逝的工艺之美 下一篇:酒居于此 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