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马”为何不称“马班”

时间:2022-07-11 07:44:04

古籍中常见“班马”一词,如《晋书·陈寿传论》中有句话就说:“丘明既没,班马迭兴,奋鸿笔于西京,骋直辞于东观。”“班马”是个并称,指汉代史学家班固和司马迁。

这个称呼让人有些疑惑不解:司马迁的出生年月比班固早一百多年;《史记》成书也先于《汉书》;对史学和文学的贡献,班固也不及司马迁。为什么在排名顺序上却“班”前“马”后呢?再看“元白”,这是唐代诗人元稹、白居易的合称。白居易比元稹大七岁,其文学成就也远在元稹之上,为何并称中却先“元”后“白”呢?

我国古代的并称,丰富多彩,数不胜数,以上所述是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就要研究古代排名顺序的一般规律。古人有一首声调歌云:“平生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在古代,各种各样的并称排名顺序 ,往往与字的声调紧密相关。一般都是按四声顺序,即平生(阴平、阳平)在前,仄声(上、去、入)在后。这样念起来便自然通顺,琅琅上口。上面所说的“班马”(bānmǎ)就是如此。“元白”(yuánbái),“白”现在虽然是阳平,但在古代是入声字,属仄声。其他如陶渊明和谢灵运称为“陶谢”,韩愈和柳宗元称做“韩柳”等等,都是遵循这一规律的。两人以上的并称亦是如此。如“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又称“王杨卢骆”,“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又称“苏黄米蔡”,都是按四声顺序排列的。

这种并称排名规律,也用于国名、地名、书名等方面。如国名、地名中的“秦晋”“秦越”“吴越”“燕赵”“齐鲁”“韩魏”等。《世说新语·言语》:“张茂先论史汉,靡靡可听。”史汉(shǐhàn)即指《史记》《汉书》。杜甫《陈拾遗故宅》诗:“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骚雅”(sāoyǎ)是指《离骚》和《诗经》中的《大雅》《小雅》。

这些并称都是以四声顺序排定前后,完全不含尊卑、大小、贵贱、长幼、优劣、高低之意,因此绝对没有扬此抑彼、褒甲贬乙的意思。懂得这些知识,疑惑就可以迎刃而解了。(供稿/山西 幽 蓝)

上一篇:聆听心灵的歌唱 下一篇:唐诗里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