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探究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时间:2022-07-11 03:08:19

基于问题探究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摘 要】伴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提高,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学逐步受到教育领域的关注。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学习能力以及行为方式培养的初级阶段,良好的社会观念以及价值观念的形成对以后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入手,深入分析了教学中现存的可能性问题以及具体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问题探究 问题 改进措施

一、引言

近些年在新课改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小学新开设了《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目的在于对小学生初期品德思想意识的形成进行合理的引导,使小学生可以在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全面健康发展。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性

品德是中国几千年来强调的人生存之根本,人的品德不仅是个人思想和意识的反映,同时也是社会和民族的形象体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侧重点正是以上观点的体现。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一直以来都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方向,教师在人才培养上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品德与社会》教育要从小学开始,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说教教授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融入自身的真实情感,让学生可以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积极参与到课程的各个环节当中,从而加深对道德的认识,进一步实现良好行为道德习惯的养成。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情感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使学生成为各方面素质技能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便成了小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关键。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要求并不是单纯地提高课程考核成绩,也不是简单地对小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进行培养,而是注重二者的有机结合,从而既实现能力方法的有效掌握,也达到了品德教育的目的。这是一个围绕现如今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的问题、困难而进行的课程内容思考,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1]。

三、《品德与社会》教学现存的问题

教师主体对《品德与社会》课程重视度不够,认识不到位,这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现存的重要问题之一。很多小学教师自身对《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认识不足,没有深刻认识到《品德与社会》课程对小学生思想观念的重要教育意义,因此在实际的课程教学实践中往往应付了事,课程内容安排不用心,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小学时期是一个学生身心发展变化巨大同时易受到外来因素影响的阶段,小学阶段的学生很容易受到来自家长和教师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师一定要积极将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放在首位,提高重视程度和责任意识。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应该认真安排好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思维特点设计生动有趣同时又易于理解的内容。此外,目前的《品德与社会》教材过于老旧,内容缺乏创新,在很多道理的讲解上过于平铺直叙,难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所以教师应该注意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避免授课内容晦涩难懂[2]

四、教学策略以及改进措施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要求教学工作者从学生的学习和自身能力以及理解力实际出发,加强课程的内容设置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衔接,让《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书本和课堂,更能融入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促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向社会方向延伸。从实际的校方教学基础条件角度分析,校方应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使教师通过社会实践提高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培养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利用良好的教学条件发挥出课堂教学的优势。另外,教师的作业设计也要积极结合生活实际,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学生的良好品德行为习惯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养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一点一滴的思想渗透和强化。要通过课堂内容的延伸巩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课程内容更加感兴趣和喜欢,逐步养成良好个人行为习惯[3]。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还应该重视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对表现良好的学生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对表现欠佳的学生也积极鼓励和引导,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从整体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五、结语

对于《品德和社会》课程的重要性,本文从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角度进行了角色定位和思考,探索了创新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让学生可以在自由、愉悦的环境中加深对《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理解,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成为一个综合发展的优秀社会青年。

【参考文献】

[1]陆逸.基于问题探究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J].思想理论教育,2012(08):48-51.

[2]韩冬梅.探究―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在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05):3-5.

[3]汪景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历史知识教学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08):108-111.

上一篇:市场经济地位之争:贸易保护抬头? 下一篇:谁在帮联想实现“数据驱动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