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中的探索与思考

时间:2022-07-11 08:26:17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中的探索与思考

摘要:本文主要是分析当前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探讨水管单位体制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提出一点相关建议。

关键词:改革;水管单位;管理体制;探索和思考

一、水管单位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体制的问题

在水利工程功能划分上我处及下属各水利工程分为纯公益性水管单位、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和经营性水管单位三大类。近年来由于在管理体制上不顺、机制不活,造成水管单位责权利不清,出现有利益时大家争着管,有问题时互相推诿谁都不愿意管的局面。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发展过程中,体制不顺带来的影响是长期的,危害也是致命的,而理顺管理体制的难度也是最大的。因此,这应该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的重点。

2.运行管理机制的问题

(1)水利工程管理和养护机制。由于我市水利工程或灌溉区建成较早,经过几十年的运行,造成水利工程机电设备老化、损坏严重、水资源浪费惊人,存有一定的安全隐患。这些都是由于水利工程管理经费不到位和养护维修机制不顺所造成的后果;(2)水利资产收益划分机制。如我处下属大套船闸、响水船闸工程,既为防洪保安发挥作用,又为交通航运等发挥作用。因此,公益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各自所发挥的效益就很难用准确的数据进行价值定量,区分其社会效益和自身的经济效益。由于水利工程管理运行机制中的问题涉及面广、内容多、情况复杂,因此,这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的难点。

3.运行管理经费的问题。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在防洪、排涝、抗旱过程中,必然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这些支出的来源主要靠本级财政保障,而财政对水利公益性支出经费不到位,导致水管单位运行管理和维修养护经费不足。例如,我处下属三座抽水站运行一天的成本大约是21万元(不含人员工资),全年正常运行30多天,需要经费630万多元,而财政正常拨付才400多万,缺口的200多万元要转到下年才能支付。从我们整个盐城市地区看,市直单位要好一点,滨阜响三县由于地方财政的落后,三县的基层水管单位这种情况犹为突出。

4.水管单位性质问题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性质长期实行“自收自支”、“差额定补”的预算管理形式,没有得到科学、客观、合理的准确定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地区经济不发达所致。水利工程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社会发展的基本保证,又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安定团结的基础。因此,理应得到国家的重点扶持和财力的支撑。由于水管单位管理的内容比较复杂,因此,结合实际界定单位性质就非常必要。

二、实施水管单位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

1.转变观念,转变思维方式,适应形势的发展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的首要前提是改革不适应市场经济形势发展的陈腐观念,将原有的思维方式转变过来,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价值规律、优化配置资源和优胜劣汰等要素贯穿于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中。但是,我们也要充分认识转变观念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坚定一定要深刻认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根本内涵。要通过改革的手段,彻底改革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观点、方法,树立长期发展的战略思想,结合实际制定规划,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水土和人力资源,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才能摆脱水管单位举步维艰的困境。

2.稳定、改革和发展的关系

体制改革不是要全部废除,而是要破旧立新,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理顺管理体制,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关系,充分调动出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改革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稳定、增效、发展才是我们改革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改革的具体工作,以稳定、求实、创新、发展的态度来面对改革,在改革中求稳定,在稳定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

3.行政管理和水管单位的关系

水管单位应按照各自的职能,明确自己的责权利。水管单位要依照水法律法规所赋予的权利依法行政,在符合水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的水土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面向市场,开展管理和服务工作;同时加强对公益性资产的管理,确保水利工程设施的安全和完整;做好防洪减灾、抗旱排涝、水土保持等方面工作。

4.社会效益和自身经济效益的关系

绝大多数的水利工程均具有公益性和社会服务性的综合,其综合效益必然具有公益性效益和社会服务性效益,在公益性效益中表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在社会服务性效益中表现出水管单位自身的服务地方经济效益。因此,处理好这个关系对社会、对水管单位都非常重要。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中要结合当前水管单位现状、性质、工程受益范围等条件,对水利工程进行合理划分和确定。

5.内部和外部的关系

理顺水管单位管理体制,主要在于外部管理体制的理顺和水管单位内部管理体制理顺两个方面。外部管理体制涉及到市、县各级政府和各级人事、编制、财政和水行政主管部门。而内部管理体制则主要涉及水管单位内部的责权利的划分。这些内部关系的理顺,必须在人事、财务、分配等方面狠下功夫。通过内部和外部的理顺,为整个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理顺创造条件,做到上下左右关系协调、形成合力,不断增强水利工程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工程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同步提高,实现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

6.压缩人员和引进人才的关系

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进程中,水管单位在精简机构,压缩非生产人员时,必然会出现导致水管单位内部的不稳定。同时,水利事业的发展又将出现急需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吸收。因此,一方面要坚决压缩非生产人员和超编人员,采取提前离岗、鼓励辞职、自谋职业、鼓励脱产学习,轮岗待岗等多种办法,精减人员队伍。另一方面按照定编、定员、定责、定岗、定薪的要求,吸收文化水平高,具有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到适当的岗位发挥他们的知识才干。做到人员能进能出、工资能高能低、职务能上能下。同时实施人事制度的改革,建立健全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逐步调整人员结构,不断提高职工的文化水平。处理好这一关系,将十分有利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轻装上阵,提高职工素质和提高劳动生产力,促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7.准确界定水管单位性质,建立合理保障制度

理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的重点在于对水管单位的准确定性,必须按照国务院办公厅(〔2002〕45号)《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精神,结合我市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实际情况,准确定性。在纯公益性水管单位、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和经营性水管单位三类不同性质界定清楚后,绝大多数水管单位均属于纯公益性水管单位、准公益性水管单位,而情况最为复杂的也是这一类。由于公益性水管单位既有防洪、排涝、抗旱等公益性任务,又有供水、交通航运等社会服务的功能。因此,要以科学的、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确定划分公益性和经营性水管单位的方法。经过科学的划分后,由财政部门会同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确定水利工程日常运行维修养护经费,及时拨付。同时建立健全水管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保障制度。

三、结语

改革是当今世界的潮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只有坚持改革创新,积极进取,才能把我们的各项工作推向前进。我们要通过水管单位的体制改革,建立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建立管理科学、经营规范的水管单位运行机制;建立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体系,从而促进水利事业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为盐城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上一篇:浅谈建筑工程项目的绿色施工管理 下一篇:建筑工程项目中的施工成本管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