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神经质人格特质与抑郁症状的关系:日常应激的调节与中介作用

时间:2022-07-11 05:35:23

大学生神经质人格特质与抑郁症状的关系:日常应激的调节与中介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质人格特质与抑郁症状的关系,日常应激在神经质人格特质和抑郁症状中的调节与中介效应。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方法,在北京某大学选取547名大学生,其中男生165名,女生382名,平均年龄18.83岁,完成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学生日常社会和学业应激量表-简式(SHS)。结果:(1)大学生神经质人格特质、日常应激与抑郁症状具有显著的正相关(p

关键词:神经质;日常应激;抑郁症状;调节作用;中介作用

中图分类号:B84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3)05-0147-05

一、前言

近年来,抑郁的人格易感性成为抑郁心理病理学研究的热点,之前大量研究发现神经质人格特征与抑郁症状之间有显著的联系。而Abela等2005年的研究表明,神经质人格对成年人及青少年的抑郁症状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神经质人格得分越高,抑郁症状的得分也越高。

以往关于神经质人格与抑郁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一些其他变量可能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例如个体遭遇的重大生活事件。而近年来研究发现日常应激与个体的抑郁症状也有重要联系。各类急慢性应激因素与易感性因素相互作用,是导致抑郁发生必不可少的环节。

首先,日常应激可能在神经质人格特征与抑郁症状之间存在调节作用:日常应激可以导致抑郁的触发,但仅仅是具有某些易感性因素的人,才会使得抑郁症状长久持续存在,并影响到抑郁的状态、性质的发展与改变,并最终导致抑郁。Zuroff则通过实验室实验和纵向研究等方法验证了拥有人格易感性因素的个体分别遭遇更高水平的人际压力和成就压力源时,会产生更高水平的抑郁症状。

其次,日常应激可能在神经质人格特征与抑郁症状之间存在中介作用。个体人格特质影响个体感知、应对遭遇的日常应激或压力源的方式与特征。Hammen最早对抑郁和应激的双向关系进行系统研究,并提出应激激发模型(StressGeneration Model)。该模型认为,抑郁的易感者和正常个体相比,有可能经历更多的负性生活事件,并且这些事件可能受到个体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的影响。另外有些研究也发现神经质人格类型的个体可能有更多的日常应激的发生。

基于以往研究基础,我们认为日常应激可能作为中介与调节因素,影响神经质人格特征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而Gibb与Alloy等学者也提出,一个变量可以同时作为其他两者关系的中介与调节变量。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大学生神经质人格特征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并探讨日常应激是如何影响神经质人格特质与抑郁症状两者之间关系的。

二、方法与对象

(一)施测对象与程序

采用方便取样方法,样本来自北京某大学,在该校参与心理学公选课的各专业大一、大二本科生中发放问卷共628份,收回有效问卷547份。其中男生165人,女生382人,90.4%为汉族学生,9.6%为少数民族学生。年龄范围:16岁到22岁,平均年龄18.83岁,男女年龄无显著差异(p>0.05)。施测采取在学校大型多媒体教室团体集中施测方法,由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的心理学研究生作为工作人员组织施测,所有被试均参与三份问卷调查,即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和学生日常社会与学业应激量表-简式(SHS)。

1 工具

(1)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

艾森克人格问卷是由英国伦敦大学心理系和精神病研究所教授艾森克(Eysenck H.J)编制出的有关个性的测量方法。他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归纳出人格的三个基本因素:内外向(Extraversion)、神经质(Neuroticism)和精神质(Psychotieism)。本研究采用龚耀先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选用艾森克问卷的神经质维度,该维度共24个条目。

(2)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nter for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

该量表于1977年由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Radloff编制。主要为了评价当前的抑郁症状(一周内)。该问卷共20个条目,要求受试者说明一周内相应症状或感觉出现的频度。所有条目分之和为量表总分,总分越高表示抑郁程度越高。

(3)学生日常社会与学业应激量表一简式(General Social and Academic Hassles Scale,SHS)

本研究采用学生日常社会与学业应激量表的简式,共30个条目,分为社会应激(SocialHassle)、学业应激(Academic Hassle)、一般知觉应激(Perceived General Hassles)三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均为10个条目。该量表采用0(无应激)到6(应急经常发生)7级评分。该量表主要是评价过去一个月之内所遭受的日常应激。

2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

三、结果

(一)神经质人格特质、日常应激和抑郁症状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神经质人格特质与抑郁症状具有显著的正相关(r=0.56,p

(二)调节作用

1 神经质人格特质与抑郁症状的关系:日常应激的调节作用

如表2所示:在控制了性别和年龄两个人口统计学变量后,日常应激对神经质人格特质和抑郁症状的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β=0.371,p=0.093)。但我们发现,虽然整体结果表现调节作用不显著,但却显示出有调节效应的倾向,即日常应激*神经质人格特质一项的β=0.371。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这种调节作用的可能性进入深入研究。

2 神经质人格特质与抑郁症状的关系:学业应激的调节作用

根据姚树桥等人的研究,将日常应激分为社会应激、学业应激和一般知觉应激三个维度。采用回归分析分别考察日常应激的三个维度,对神经质人格特质和抑郁症状的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如表3所示:学业应激与神经质人格特质的交互作用显著,即学业应激对神经质人格特质和抑郁症状的关系有显著的调节作用(β=0.433,p=0.033)。

为了进一步考察神经质人格特质水平对不同学业应激水平个体的抑郁症状的影响,根据龚耀先的修订艾森克人格特征问卷手册评分标准,将神经质人格特质分为两组,即高神经质组(T>56.7)和低神经质组(T

(三)神经质人格特质与抑郁症状的关系:日常应激的中介作用

在进行中介效应检验时,首先构建中介效应路径图,如图2。采用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和刘红云等学者提出的对中介作用的检验方法,分别对各个路径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如表4所示:以神经质人格特质为自变量,以抑郁症状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神经质人格特质对抑郁症状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β=0,56,p

以上相关分析结果说明,日常应激满足中介变量的条件。神经质人格特质到抑郁症状的回归系数为0.56,p

四、讨论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神经质人格特质与抑郁症状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神经质人格特质对抑郁症状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这与之前的一些研究结果相似:例如姚树桥等学者研究表明,神经质能够预测抑郁症状的变化,是抑郁症状的易感因素,以往研究也发现神经质得分比较高的个体更容易出现抑郁情绪。拥有神经质人格特征的个体情绪的稳定性更糟糕,有更多的负性情绪存在。

本研究结果发现人格特质和抑郁症状的关系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但是将日常应激按类型区分开来以后,学业应激对神经质人格特质和抑郁症状的关系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这一结果表明当拥有更多神经质人格特征的个体遭遇学业应激时,将有更多的抑郁风险。对于这一结果可能的解释是:(1)应激性事件常包括众多领域,对于大学生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学业方面的日常应激;(2)学业应激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是最常见的日常应激,出现的频率更高。因此学业应激在抑郁的心理病理学发展中是另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Bolger与Schilling两位学者提出了:高水平的神经质人格特征的个体遭遇日常应激时有更多的情绪活动性,这种活动性可能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系统)的唤醒有关,而抑郁症状与个体的HPA系统的失调有关。另外神经质人格特征的个体可能有更多的特定的行为与消极认知特征,因此,当更多的神经质人格特征水平的个体在遭遇与之切身利益特别相关的学业应激时,个体有更多的负性情绪反应并有更多糟糕无效的情绪关注应对,从而导致更多抑郁的发生。

研究结果发现日常应激在神经质人格特征和抑郁症状之间有部分中介作用,这一结果与Hutchinson等学者在2007年时的研究相似。另外拥有较高神经质人格的个体更多倾向把普通中性事件归结为日常应激。而Hammen等学者提出的应激激发模型的系列研究也发现了神经质人格可能影响日常应激的发生。

本研究(1)样本普遍性有局限。(2)日常应激的评估仅仅采用自评式问卷方式,今后研究可以采用结构式访谈、事件调查等方式。(3)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今后可以采用多时段追踪研究分析神经质人格与长时程的日常应激以及抑郁症状的波动变化特征。

上一篇:还原语文课堂的琅琅书声 下一篇:作文教学要回归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