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地指导农村学生积累习作素材

时间:2022-07-11 03:36:28

如何有效地指导农村学生积累习作素材

[摘 要]农村学校的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就地取材,挖掘乡村习作素材,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和嬉玩中,从劳动和社会实践中,从农村的传统节庆、风俗民情中积累写作素材,再加上教师有效的指导,教给学生写作方法,就能够有效解决学生作文“无米下锅”的难题。

[关键词]有效 积累 习作素材 农村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6-087

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作文的素材都是从生活中获得的,学生的所见、所听、所想、所感均来自生活。生长在农村的学生不像城市学生那样住在“鸽子笼”式的高楼里,只见“四角的天空”。农村学生有机会接触更广泛的生活,农家生活有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写作素材。要想让农村学生写好作文,就要教会他们从现实生活中广泛挖掘和积累习作素材。

一、从日常生活和嬉玩中积累写作素材

有人说,农村学生见识少,生活单调,没啥可写。这是一种片面的看法。其实,农村学生有着令人惊奇和羡慕的生活。如上山摘果、放牛羊;下田割稻、抛秧;下河摸鱼虾、捡田螺;闲时烤红薯、玉米,在树下玩游戏等。这些都是写作的好素材。利用好这些素材,就能写出许多富有情趣的文章来。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作文,要求以乡村生活为主题写一篇作文。在作文指导课上,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做过哪些有趣的事,再选自己最感兴趣的写下来。由于学生本就有乡村生活的经验,很容易就写出了《池塘赶鸭》《捉螃蟹》《打泥巴仗》等有趣的文章。这些文章都充满了乡土气息,言语中透露出农村孩子的淘气和富有生机的生活情趣。如有个学生写的《捉螃蟹》的片段:“在水渠里,靠近岸边有很多水筛孔,这便是螃蟹的洞。用手挖开稀泥,就看见一只螃蟹的大钳,大钳上长着泥团似的手,轻轻一拉,螃蟹便出来了。放它在地上,发现它是横着走的,那样子真可爱……”这字里行间不仅体现了农村学生丰富的生活经历,而且透露出农村生活的乐趣,这是城市学生所不能体会的。

二、从劳动和社会实践中积累素材

农村学生不像城市里的学生那样娇生惯养,养尊处优,他们的自理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较强,家务劳动、一些简单的农活都会干。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劳动中去寻找写作素材。如假期时让他们跟父母到田里干活,感受劳动的辛苦与乐趣,同时注意观察农民们劳动的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体会父母的辛劳,同时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写作素材。

例如,我教五年级上册壮文第八单元场面描写的作文时,很多学生一看题目就喊着:“这么难,谁会写!”接着一个个无精打采起来。我说:“你们见过农民们热火朝天的劳动情景吗?”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见过。”然后我告诉他们那劳动情景就是一个场面,场面包括很多,有劳动场面、竞赛场面等,而写好场面的关键是学会仔细观察,把人物的一举一动细致描写出来。经过我的点拨,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大家都找到了写作的素材。结果学生交上来的作文,人物的动作描写得非常仔细。如习作《抛秧》中的动作描写:“爸爸左手托着秧盘,右手拿着秧苗,轻轻地向田里一撒,那一棵棵秧苗便稳稳当当地水田里,他的动作那么轻盈,好像仙女散花似的……”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后,能自然、轻松地描绘出人物动作。这使他们不仅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还积累了写作的素材。

三、从农村的传统节庆、风俗民情中积累素材

农村的传统节日很多,如春节、灯酒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敬老节等,几乎每个月都有一个节日,不同的村庄还有不同的风俗,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此外,农村还有婚嫁丧葬等习俗活动。我经常指导学生寻找积极向上的节日活动,对农村的风土人情和人事变迁以及人物思想的变化,农村的新风尚、新风俗等进行观察,积累素材,用于写作。

在我们小学作文教学中,要求描写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作文不少,如人教版小学三年级和六年级的单元作文都有写这一类内容的作文,只是要求不同罢了。由于有了平时的积累,学生写起这一类作文来很是得心应手。如清明节放假时,我布置学生回家写日记。学生有的写回家扫墓的事,有的写与亲人吃团圆饭的快乐情景,还有的描写了家里做的五颜六色的糯米饭。学生交来的日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写传统节日的作文,学生兴趣盎然,情趣高涨,他们在描写传统节日的同时,也培养了热爱民族、热爱生活的情感。

美学大师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其实,写作素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善于挖掘,再加上教师有效的指导,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农村学生的作文也能写得精彩纷呈、妙趣横生、妙笔生花。

(责编 刘宇帆)

上一篇:基于有效“落点” 引导数学表达 下一篇:“语文园地”在单元整组教学中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