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做合一” 深化语文教学内涵

时间:2022-07-11 01:27:11

“教学做合一” 深化语文教学内涵

【摘要】“教学做合一”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目标,符合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重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对语文教学很有启示,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中更需要践行这一思想。

【关键词】阅读教学作文教学 口语交际

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要求“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同实际的生活活动结合起来。认真学习了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再回顾自己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愈发觉得语文教学需要“教学做合一”,因为这一教学思想对我们现在的教学方式的确有启发之处。

一、阅读教学呼唤“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认为“怎样学便怎样教”。这在今天可认为是根据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情况教,就质疑情况而教,就认知要求而教,总之教学生需求的,从而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1)就预习情况而教。

预习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创设了师生互动的平台,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通过预习,学生可自主解决基础知识—扫清生字词障碍,把课文读正确……进而通过预习把基本易懂的问题学会,找出难懂的问题,同时他们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将得到培养。而他们在预习中所遇到的困惑则当然成了教师教的重要依据,从而使得教师的教变得有的放矢,这无疑将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就认知要求而教。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他的教育观点是鼓励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即应该把学生看做是学习的小主人,应该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为他们提供进行探究的渠道,因为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或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得来的,而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来的。

学生对于“学什么、学多少、怎样学”应该享有发言权,学习活动要多元化、自主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尤其是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采用了并列段式,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那部分内容进行重点学习。

如教学《荷花》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当学生了解到课文描写了荷花的色美、形秀、香幽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后,教师提问:你最喜欢作者对荷花描写的哪个方面?为什么?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方面,通过各自的反复朗读,并找出具体语句体会感受。这样,学生交流时,就会说得淋漓尽致,即使没有选择这一段文字阅读品味的同学也会听得兴趣盎然,进而有感悟。

二、作文教学呼吁“教学做合一”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了生活中的做,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做”通常指让学生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去留心观察,进而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1)留心观察,丰富习作素材。

丰富的写作素材是学生进行个性表达的基础。为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即 “教”,我们在引导学生观察时,一方面应要求学生根据此次习作的要求,有目的地开展参观、游览、调查、访问等活动,或把观察的事物带入课堂进行观察,从而获取写作的素材;另一方面要求他们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留心观察大自然、身边物、身边人、身边事进而养成随机观察的习惯。如果学生们认真“做”了,他们发现和捕捉生活的能力就会增强,头脑里的材料就会越来越丰富。作文时,“学”会了写法后就会“文思泉涌”。

(2)开展活动,创设习作素材。

有些作文的完成,必须要以活动为载体。只有通过活动的开展,才能为习作创设素材。如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习作六”,要求学生们自己找一个感兴趣的内容,在同学中作一些调查,再将统计过程与结果写下来,然后根据统计数据谈谈自己的感受。为此,作前指导时教师应渗透写作要求,并要求学生确定一个感兴趣的内容,设计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或几道简单的调查题,在同学中开展一些调查。强调调查要真实,尊重别人的调查意见,不能弄虚作假。这样,作文指导时,方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作前所作的调查,在习作中把自己调查统计的过程、结果、感受详尽地写下来。而如果不开展这次调查活动,学生即使再知道怎么写也会遭遇“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

三、口语交际需要 “教学做合一”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口语交际作了具体要求。要提高口语交际的教学效率,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并根据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教学流程。而几乎所有的口语交际教学都渗透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仅以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练习5中的口语交际“小小辩论会”为例。

1.“做”——课前准备

本次口语交际训练前教师应布置学生看看电视或录像中的辩论场面,了解辩论是怎么回事。

2.“教”——明确要求

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辩论的要求:一是要有一个辩论的话题,这个话题要有展开辩论的价值,话题本身蕴含有正、反两方的观点。如小学生看电视,正方:小学生要多看电视,反方:小学生要少看电视。二是将不同观点的同学分成正反两组,各方进行组织分工,搜集资料、组织语言。三是辩论前要推荐一名同学作主持人,主持人控制辩论会的进程,但不发表任何观点。四是在辩论中,正反双方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及时进行补充或反驳,同时注意说话文明,尊重他人。

3.“学”——模拟交际

先由教师或学生进行辩论示范,接着放手让学生自选对象或小组展开练习,最后选择典型范例,引导集体评议。或者,教师先放手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自主辩论,然后再抽取典型,进行示范表演,同时引导学生展开评议。最后要补充的是无论哪次交际,课堂的模拟交际在深度和广度上都不如生活那么丰满,充满血肉,而且,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口语交际获得的知识只有在现实的实践中才能逐渐形成能力。因此,教师在口语交际课后,还应该设计一些交际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大胆实践,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即再“做”。

新课改就是要使课程回到生活、联系生活,回到生命、关爱生命,回到学生、联系学生、关怀学生。因此“教学做合一”,才是教学的真谛。

上一篇: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即时评价的行动策略 下一篇: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初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