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友邦惊诧论》中的“国联”形象

时间:2022-07-10 08:53:10

论《友邦惊诧论》中的“国联”形象

摘 要:《友邦惊诧论》中鲁迅认为"国联正和日本是一伙",并从多方面指斥了政府"友邦"的反动本质,然而通过分析日本对国联的态度等方面可以得出结论:国联"并非和日本是"一伙";鲁迅对国联的全面否定有一定的片面性;鲁迅不适合进行外交及统战工作。

关键词:鲁迅 日本 国联 一伙

一 鲁迅的立论

鲁迅先生的《友邦惊诧论》曾长期入选中学教材,给人印象深刻。然而,经过实践检验及时间沉淀,文中"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这个观点却显出商榷的必要。

在文章开篇,鲁迅直指国联和日寇"一伙",说"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这回学生的请愿,是因为日本占据了东三省,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而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然而,当鲁迅提出了"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这个重要观点后,却并未直接给出论据,展开论述,而是随即开始了对中心论题"友邦惊诧"的论述,批判政府"友邦"。于是关于"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观点在文中便显得独立突兀。

二 "国联"与日本到底是不是一伙

那么,鲁迅对国民政府"友邦"的抨击能否说明"国联"与日本是"一伙"呢?我们且进行分析:

(一)"国联"是谁。"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平息国际纠纷的国际组织。根据《盟约》,理事会有"保障会员国领土完整,向大会提出解决国际争端的议案,对侵略者实行经济和军事制裁"的职责。中国于1920年6月加入国际联盟,并于1931年9月成为非常任理事国。所以1931年面对日本侵略时,缺乏军事实力的中国政府采取了向国联控告的做法,此即鲁迅所说"日本占据了东三省,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

(二)日本对"国联"的态度。在面对"国联"对日本的指责与制裁问题上,日本先是在国联为自己的侵略行为诡辩,"(1931年9月22日)国际联盟讨论施肇基(中国代表)所提要求干涉日兵强占满洲事件案……日方代表芳泽极力为日军侵华辩护,反对国联干预,力主两国直接干涉,就地解决,双方辩论激烈。"[1](P240)

随后,日本推出了伪"满洲国"来做为自己的挡箭牌,"1932年6月5日,日本首相斋藤发表对新政策:对洲国决先独立承认;日本对满依然遵守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之原则;并谓如不获谅解,不惜退出国联。"[1](P377)"1932年9月9日,日本内阁正式通过承认洲国。日本外相内田对记者发表谈话,谬称日率先承认之三大意义:(一)他国无论如何压迫,日对满政策固定不变;(二)安定人心;(三)明示日本并无吞并满洲之野心。"[1](P411)

后来当国联不承认满洲国时日本干脆退出了国联。"(1933年)3月27日,日枢密院通过退出国联通告书,经日本天皇批准,由外相内田电达国联秘书长。同日,首相斋藤发表退出国联声明书。"[1](P484)

日本的态度可证明"国联"对日本的侵略还是有一定抵制作用的,并非和日本是一伙。

(三)从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来看"国联"。

在《论持久战》中说:"中国坚持抗战的因素有三个:其一,共产党,这是领导人民抗日的可靠力量。又其一,,因其是依靠英美的,英美不叫它投降,它也就不会投降。"[2](P23)据此,可看出及其所依靠的英美也是抵抗日军的重要力量。故与英美有着重要关系的"国联"显然与日本并非一伙。如果将其视为一伙,必然壮大敌人力量,分散自己实力,不利于抗日战争进行。

(四)判定日本"同伙"的基本条件。日本在当时吞并了我东三省,并要进一步扩大侵华战争,吞并中国土地,逼迫中国人做奴隶,成了中国最大的敌人。在东三省失掉的历史紧急关头,分清我们的敌人和朋友就显得至关重要。所以要判断一个国家是不是和日本一伙,最重要的判断条件及底线有两个:一是其与日本目的一样,想直接吞并中国的领土;二是其勾结或帮助日本,危害中国。因为在当时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中国要想在国际社会"得道多助",化解日军入侵中国的燃眉之急,打赢这场战争,就暂时不能把所有曾侵略过中国或对日绥靖的帝国主义国家都看做"日本的同伙"。

(五)国联有无成为日本同伙的可能性。

首先,国联的存在对日本的侵略有重要抵制作用:

(1)国联对"满洲国"的否认有利于中国的领土完整。国联对待日本的侵略的做法有绥靖主义及伤害中国的成分,但是"国联与日本在一个根本问题上是冲突的,那就是伪"满洲国"的存废问题……它的存在,使中国收回被占领的领土拥有了国际法依据。在当时的条件下,它的出台,使中国的对日斗争得到了道义上的胜利,是国际社会从道义上支持中国抗战的证明。"[3](P49-51)

(2)国联为二战期间同盟国联合抗日打下了基础。"(国联通过的)李顿报告书贯彻了美国的意图,使得国联、苏联、美国在对日问题上达成一致,为以后三方联合对日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尽管它尚不能给予中国实际利益,并且在解决东北问题的提议中侵犯了中国的,但其贯穿的抵日思想则是后来国际联合抗日的基础。"[3](P51随着日本侵略的扩大,国联中的不少成员及美苏最终与中国一起形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支援了中国的抗战事业,构成中国抗战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其次,日本企图独占中国的企图打消了国联成为日本同伙的可能性。日本外务省声称"鉴于日本支那两国的特殊关系,必要时应随时以自主态度相机行事,特别是将来若列国强求对支那进行国际管理时,应采取最有效的方法加以阻止。"[3](P46)具体到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问题上,"当国联质问日本能不能以放弃"满洲国"作为解决条件时,得到了否定的回答。至此国联与日本在最核心的问题上摊牌,国联在此不可能在做让步了。日本与国联也再也没有合作下去的余地了,决裂也就成了最不情愿也是最无奈的选择了。"[3](P49)

最后,从二战后的事实可以看出,国联的主要成员英法及与之关系密切的美国没有像日本那样吞并中国领土的意图,而且美国还有将琉球交与中国的打算。"(1946年10月9日),美国外交当局表示,反对将琉球群岛重归日本的建议,美国认为该群岛须归入中国版图,或将其交联合国委托管理,而由中国执掌行政事宜"。[1](P494)

所以,尽管国联在日军侵犯我国东北问题上存在有绥靖主义,不强力制止日本侵略,但还不能得出国联与日本是一伙的结论。这正如当时人所说"(国联)虽不无偏见,但确认东三省为我国领土,尚可算句公道话。然东北之于列强,无关痛痒,吾人收复失地,除求诸本身外,别无他策。"[3](P44)

三 结论

综合以上观点,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国联"并非和日本是"一伙",鲁迅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有欠准确。在中国极需国际援助的时候,更需要注意外交形象,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分化敌人,壮大自身力量。盲目排斥国联,称其与日本一伙,这种观点对外交政策是有害的。

(二)鲁迅对国联的全面否定有一定的片面性。鲁迅在文中列举了一些"友邦"不阻止、不惊诧"日军"暴行以及敌视中国人民,纵容国民政府行凶的行为,然而这些只能表明这些"友邦"代表着本国资产阶级的利益,还不足以将这些"友邦"上升到做"日本同伙"的根本条件。鲁迅的误判是把阶级利益与国家利益混淆的结果。

(三)鲁迅是一个出色的文学家,但是用于政治外交则方枘圆凿,不适合进行外交及统战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新.中华民国大事记[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

[2].论持久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董亮.重评李顿报告书--以日本的反应为中心[C].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作者简介:浮伟忠(1980-),男,河南新乡人,郑州工业贸易学校,文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中国文学研究。

上一篇:芜杂的真相 下一篇:无形资产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