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家庭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时间:2022-07-10 02:18:32

高校家庭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摘 要:我国高校家庭贫困生数量庞大,贫困生资助体系已经相对完善,但是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依然不能忽视,甚至出现了由助学金引起的过激行为。实现教育公平是解决贫困生问题的根源,贫困生的诚信和感恩意识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宣传教育是应对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家庭贫困生;心理问题;教育公平

高校家庭贫困生数量较为庞大,作为一个比重较大的特殊学生群体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国家的资助政策相对完善,贫困学生的经济问题基本上能够得到缓解,但由此引起的心理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一、高校家庭贫困生心理问题表现

大学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家庭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大多数贫困生的首要心理问题。经济的拮据让他们在穿衣吃饭方面与家庭经济宽裕的学生形成鲜明对比。现在学生中家庭经济好的学生穿用讲究名牌,甚至奢侈品,吃饭方面讲究情调,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只能一边打工一边维持生活,还要节约一部分用于交学费,甚至补贴家用。另一方面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家庭经济宽裕的学生从小接触到更多先进思想,拥有更多的先进电子产品,熟悉更多的娱乐方式;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对这些知之甚少,强烈的对比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贴上贫困的标签,产生自卑心理。

(二)敏感心理

自卑心理引起他们的敏感心理,对他人一句不经意的话语过度敏感,个别学生由此引起过激行为。有真实案例,某学生因为助学金未被评选上,对他人的话语过度敏感而走向杀人的犯罪道路。由于经济的困扰,娱乐、社交方面的缺失,由此很容易产生别人瞧不起自己的判断,部分贫困学生会对其他同学谈及品牌等过度敏感,严重的同学会因为别人的一句玩笑、一个眼神而产生仇视情绪。这些贫困生的自卑心理越是严重,他们就越是敏感。

(三)自闭心理

自闭心理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的缺乏,而人际关系是影响贫困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进入大学是学生开始接触社会的开始,大学生渴望友情也期待爱情。不论是哪方面的交往一方面需要物质的支持,另一方面需要娱乐活动的,贫困生在这方面都有不足之处,导致他们自卑与自尊相矛盾的心理。因自卑而导致敏感,又因为敏感而使得他们心理脆弱,反复循环导致他们自我封闭,沉默寡言,内心痛苦孤独,同时也不愿意与他人交流,不愿意接受他人的善意帮助,自闭心理由此产生。

(四)失落心理

贫困学生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知识改变命运,他们一般学习认真刻苦。进入大学后,这些学生逐渐发现,大学生生活不再是单单的课本知识的学习,大学的课外生活更加丰富,具有其他方面特长的学生拥有更大的空间。在评优推优方面,在毕业找工作方面,学习成绩不再是唯一的标准,很多学习成绩不如自己的同学在综合评价方面远远超过自己,最后的工作也比自己的更好,这一系列的对比,让这些贫困学生产生心理落差,导致失落心理。

二、应对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对策建议

面对经济的困难,部分学生积极进取,勤工俭学,迎难而上,有的学生则是等靠要,不求上进。此文从贫困生自身、学生工作等几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一)培养贫困生诚信和感恩意识

端正观念,坚持诚信,学会感恩,拥有正确的心态才能消除问题心理。部分贫困生不能正确对待经济贫困,由于国家和学校等经济帮扶力度的加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是贫困生,理应得到这些补助金,将经济贫困当作获得补助金的权利,将大家的帮助当做理所当然,失去了基本的感恩意识和自强精神。甚至部分学生为了得到补助金,出具虚假经济状况调查,缺乏基本的诚信意识。

针对贫困生的这种状况,要培养他们的诚信意识和感恩意识。只有正确对待经济贫困,让获得资助的贫困生怀有感恩的意识,懂得感恩和回馈,才能从心理上消解障碍。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勤工助学工作,一方面减轻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改变等靠要的状况,自己的劳动所得更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拥有诚信和感恩意识的贫困生才能真正面对经济困难,做到自立自强。

(二)提倡教育公平,营造平等教育环境

首先是在资助工作的公平。在贫困生的认定中要对学生提供的材料进行充分的审核,民主评议小组要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评议,公示过程进行合理调整,避免评选的不公平引起的不满情绪和由此引发的过激行为。

其次是建议新生入学第一年进行大范围的勤工助学要求,尤其是在科研方面。这样一方面会弱化贫困生在面对勤工助学工作时的敏感心理,使非贫困学生也能真正有勤工助学的体会和心得,在资助金的评选中起到公平礼让的效果。另一方面,能够指引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方面,更快投入到学习研究中,引导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第三是尽量强化奖学金的比例,相对减弱单纯资助金的比例。加强资助是我们国家对贫困生的政策倾斜,但是加强奖学金的比例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荣誉意识。部分贫困生的自卑矛盾心理在于,得到助学金认为是他人的施舍,而将单纯的资助变成奖学金,让他们凭借优秀的成绩来获得,学有所得,更能激发贫困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减轻了他们的失落心理。在奖助学金的发放上,强调帮助、激励的终极目标,减少颁发过程的程序,尤其是小额的个人或者企业奖助学金,净化学校环境。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宣传

心理知识的掌握是排解心理问题的重要理论支撑。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一方面是课堂知识的教育,一方面是心理咨询中心的配套宣传教育,另外加强对与之相关的心理协会和社团的引导。有了一定的心理知识,贫困生才能够正确面对自身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积极寻求帮助。

法制宣传是让学生自身行为的法律后果。目前教育部门提出虚假骗取助学金将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文件。部分贫困生在极端心理下产生过激行为,事后称对法律后果不了解,或者认为不会有很严重的法律后果。必备的法律知识,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过激行为的发生,法律的指引功能也对其他同学起到启示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肖建国,王立仁.高校家庭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思想教育对策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2).

[2]张颖.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3).

[3]马翠英,史长军.依据国外及本国国情对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思考[J]..学理论,2013,(2).

作者简介: 郑美红(1985.11-),女,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助教。

上一篇:淘宝网的盈利模式浅析 下一篇:幽默让语文教学如此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