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低山丘陵区农业经济现状分析

时间:2022-07-10 07:52:36

四川省低山丘陵区农业经济现状分析

摘 要: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农业产业也随着革新。在我国农业体制逐步健全的同时,现代农业无论在技术层面还是质量层面,都有显著的进步。不过,仅仅在工具上下工夫无法从本质上改变四川低山丘陵区的农业面貌,如何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当地农业产业结构依然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随着近10a的阶段性尝试和探索,现在四川低山丘陵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已经初见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低山丘陵区;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四川省低山丘陵地区广布,属于我国的第3级阶梯,海拔多在500m以下,丘陵山地所占比例约为42%,垂直地带显著,该地区人口相对集中,耕地面积相较平原地区更加稀少,但目前很多低山丘陵地区质量较好的土地资源存在不合理利用和大面积浪费等问题。在我国农业体制逐步健全的同时,现代农业无论在技术层面还是质量层面,都有显著的进步。不过,仅仅在工具上下工夫无法从本质上改变四川低山丘陵区的农业面貌。如何通过对土地资源进行生态、自然和经济的评价来合理的规划土地,合理平衡各用地类型之间的使用机会及成本,形成与当地条件相适应的土地配置模式,扩大耕地面积与土地集约利用相结合,在促进各产业均衡发展的前提下统筹安排用地比例,进行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四川省低山丘陵区农业经济结构现状分析

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基本上解决了人类对于食物的需求问题,农业产量逐年稳步提高。但是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农业发展幅度,仍然存在高投入低产出的问题,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从根本上讲还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较慢,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具体分析为以下几点:

1.1 人口集中,耕地面积少

四川省低山丘陵区人口相对集中,耕地面积相较平原地区更加稀少,这一方面限制农业生产规模偏小,扩大化空间有限,一家一户的分散种植方式始终制约着生产效率,无形中提高了农业产业的成本。相关资料表明,该地区很大一部分的农民家庭,每年的耕作劳动收入仅仅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这直接影响农业链条可持续发展[1]。

1.2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近年,农业基础设施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和改善,但在抗击自然灾害和保障农业生产上,还是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由于工业和道路施工等影响,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存在不配套现象;部分设施年久失修,导致农业抗旱防涝防旱减弱;山区的水利、道路等设施条件更差。当前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存在较大矛盾。由于水利等基础设施差,配套设施不足,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加上部分地区交通不便,运输困难,耕作还是以手工为主的落后状况,严重影响产量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产的发展[2]。

1.3 地形不利于大型农业机械的使用

大型农业机械具有作业效率高,节省时间、劳力的优点。某些低山丘陵区的地形较复杂,不适合相关机械的利用。

1.4 农村劳动力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及其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素养,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农业劳动力呈现劳动强度不足、年龄老化、文化层次低、综合素质不高的特征。

2 四川低山丘陵区农业现状调整建议

2.1 现代农业发展要与工业化进程及生态资源保护相协调,强化农业基础意识

山区要从根本上缩小与沿海地区的差距,加快工业化进程固然是关键,但是农业稳定发展是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前提。农业是基础,应强化农业基础地位。要正确处理好发展农业与工业的关系,树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工业发展不能过多挤占农业发展的空间和资源。工业发展环境脆弱的地区则应该把现代农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以赴抓好。

2.2 用现代工业化发展理念指导农业

要树立用现代工业推动农业发展的理念,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重要目标,借鉴新型工业化理念指导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2、3产业结合起来。

2.3 进一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加大农用地水利设施配套程度,完善基础水利保障体系。根据各用地具体实际情况,提供相应的配套基础设施,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2.4 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

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限制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保证消费者食用的卫生、安全、健康,保证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引进种养新品种、新技术,提高主要农产品优种化率,走绿色农业产业化、精细化、品牌化发展之路是推进农产品产业腾飞发展、滚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良好机制,扩大农业科技产业化园区建设,提升特色农业基地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5 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农业科技水平和从业技能普遍较低,竞争意识、自我提高意识、团队精神等较薄弱,对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的吸收消化能力还远远不能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应整合现有涉农部门和农村各类教育资源,改革和创新农村教育体制,充分利用农校、农广校以及广播、电视、远程教学、专家下乡、田间演示等多种形式开展经常性的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为农业现代化培养更多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参考文献

[1] 邓红梅.加快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思考[J].四川农业科技.2012.

[2] 李世伟.四川省农业经济社会与土地利用分析[J].经济论坛.2009.

作者简介:毛健(1987-)男,山东潍坊人,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土规划与土地利用。

上一篇:农村民用建筑防雷浅析 下一篇:数据库技术在灵寿县三权调查工作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