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跨文化交际与对外汉语教学

时间:2022-07-10 06:33:11

浅议跨文化交际与对外汉语教学

作者简介:姚洁,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12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摘 要:现在对外汉语教学大部分都会用对比分析假说来预测学习者在学习上可能遇到的困难,这固然是个好方法来帮助学习者学习,但是学习者真正有困难的并不是两种语言中差异很大的部分,而是那些相似却并不相同的部分。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过分强调差异大的部分有可能会造成学生“模板对话”,这不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应借助文化教学来帮助学生理解差异部分,并把重点放在同中有异的部分,从而帮助学生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对比分析假说;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教学

虽然关于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之间的关系有各种各样的讨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第二语言教学离不开跨文化交际,而且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交际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语言规则和交际规则转化能力以及文化适应能力。其中语言交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和基础,学生应知道对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如何说以及为什么这样说。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主要目标当然也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老师应该怎样教,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同学来说是否该引入文化教学,都是我们现在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以哥伦比亚大学暑期中文班的二、三年级非华裔学生为调查对象做了一个调查,发现他们在用中文进行日常对话时,如果遇到和课文类似的交际情境,他们会遵守课文中给出的对话模板来进行交际。这个现象不禁让笔者思考,课文中的对话固然是标准汉语,但是如果在日生活的交际中一直以这种“模板对话”来进行沟通的话,难免会造成一些交际障碍。下面笔者就来具体说明一下。

一、关于对比分析假说

对比分析假说是由美国语言学家罗伯特拉多博士于1957年提出的。他认为当第二语言和第一语言不同时,学习者会借助第一语言的一些规则,这会产生负迁移作用,产生干扰;但第二语言中那些与第一语言相类似的成分会帮助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这一理论一直是备受争议的,但尽管这样,无论是在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还是在教材的编写上,都会用到对比分析来预测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所以理所当然的两种文化的差异点就会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教师为了防止学生用自己母语文化对他们的干扰,会重点强调两种语言有差异的地方,以防止学生犯错。但是实际的学习中就真和对比分析假说的结论相同吗?其实也不尽然。纵使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与第一语言的不同时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是这些困难并不是他们最不能克服的部分,相反,那些与第一语言相似却又不是完全等同的知识点是学习者认为最难学的部分。

以词汇的学习为例,近义词一直是学生学习词汇时最头疼的问题。如果学生的第一语言为英语,当一组近义词都可以用同一个英文单词来表示的话,学生会百思不得其解。比如“骤然、突然、忽然”这组词,英文都可以说成是“suddenly”,但是这三个词在某些特定的语境下是绝对不能互换的。所以,对学习者来说,真正困难的是在第一语言中是一个意思而在第二语言有多个意义可以对应的那些词汇。

笔者认为用对比分析法来预测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但是如果只把对比分析的对象定义为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完全不同的那个部分,可能会造成学生在使用第二语言进行交际时的模式化。笔者认为在教授两种语言的不同点时,尤其是涉及到文化因素时,老师应适当的为学生扩展一些中国文化,而不是笼统地告诉学生一些文化传统。此外,笔者也认为,对比分析法的对象不应只局限在两种语言不同的地方,应侧重于两种语言同中有异的地方,因为这个部分是学生容易遇到困难的部分,如果学生不理解相异的原因,那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可能会遇到障碍。

二、关于调查分析

笔者以哥伦比亚大学汉语暑期班的二、三年级的30为非华裔学生为对象做了一个调查,笔者和这30位同学分别做了简短的谈话。在谈话中,笔者对他们的中文水平、穿戴、成绩等进行称赞,发现在30位同学中,有22位回应笔者的称赞时用了“哪里哪里”,有5位用了“谢谢”,剩下3位用了类似于“没有”、“是吗?”等表示谦逊类型的词语。当笔者再次询问那22位同学为什么会用“哪里哪里”时,无一例外地都说了在以前的中文学习中,课本上出现的回应别人称赞的句子是“哪里哪里”。继而,笔者又调查了30名中央民族大学的中国同学,在笔者对他们进行称赞时,有14名同学回答的是“没有”、“不是”类的否定词,有8名同学回答“谢谢”,有5名同学回答的是“是吗?”、“还好吧。”另3名同学回应笔者的称赞时没有否定也没有肯定,而是反过来说了称赞笔者的话。

从这个调查来看,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回应别人对自己的称赞时,“哪里哪里”已经不是特别常用的一个句子。笔者调查的30名中国学生都表示在日常的交际下,面对别人的称赞时一般不会使用“哪里哪里”,如果他们在日常交际中听到别人回答“哪里哪里”会觉得有点奇怪,但相反,他们如果听到外国同学说“哪里哪里”却表示可以理解。正如沃尔夫森所说:母语国家的人在与外国人交谈时,对外国人语言上的错误往往采取宽容的态度。这种采取宽容态度的交际虽然可以提高学生成段表达的能力,但是造成的问题可能是学生对交际规则有不全面的认识。

基于上面的调查,笔者认为在课本上会出现一些现在已经不太常见的句子,但是它的作用只是给老师和学生提供一个范例,至于怎么运用在现在的日常交际中就需要老师对其在课堂上加以解释。而在课堂上,老师经常会把两种语言差别最大的地方进行重点强调,就拿这句“哪里哪里”来说,这句话学生都知道是中国人表示谦虚时会说的话,而且欧美文化背景的学生知道在别人对他们进行称赞时,不能用自己母语里的“谢谢”,因为那样不符合中国人的日常交际规范,所以按照课本和老师上课时反复强调的中国人讲究谦虚的特点,他们就会回答“哪里哪里”。但实际上,在现代中国,中国人在回应别人对其的称赞时也会回答“谢谢”,但这并不代表中国人自谦内敛的民族性格已经消失,只是在不同的时代表现方式不同而已,所以在什么场合、对什么人、说什么话,这才是学习者在课文的范例对话后应该看到的交际规则。对外汉语教师在教授这类交际对话时,不应只单纯注意其中的生词和语法规则,还应该给学生讲解其文化意义,即使是低年级的学生也应如此。现在有些看法认为低年级的学生不应过多的涉及中国文化的内容,但笔者认为有些涉及到学生所学知识的文化是应该让学生加以了解的。

此外,笔者认为两种语言有差别的部分如果在课堂上涉及到了,就应把差异从开始到现在的变化给学生说清楚,这当然包括差异背后所包含的文化的变化。但这部分并不是学生认为的最困难的部分,两种语言貌合神离的部分才应该是课堂上的重点,这部分当然包括词汇、语法、表达、交际等等内容,在这里笔者主要想谈一下在交际规则上的体现。举一个初级学生学习汉语的例子,大部分初级学生用的课本的第一课都会是“你好”这样一个标题,这时老师会告诉学生这是中国人用来打招呼的,相当于英语中的“hello”或者“hi”。“你好”和“hello”都有一样的表示问候的意思,但是不是英文用“hello”打招呼的时候都可以替换成“你好”呢?笔者认为不尽然。在英文中,跟朋友、熟人打招呼可以用“hello”,跟上司、长辈、老师打招呼也可以用“hello”;但在中文中,“你好”不能用于和比你地位高或者年长的人打招呼,而且用“你好”打招呼时,一般出现在一些比较正式的对话中,例如与他人第一次见面时,如果两人已经是熟人,但见面打招呼时用“你好”就会有种关系疏远的感觉,所以整体来说,“你好”在中文中的使用范围不像“hello”在英文中使用的那么广。所以如果老师在教授这个知识点时,如果没有给学生讲清楚“你好”的适用范围会很容易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所以笔者认为这类与学习者的母语有较多相似点但实际上并不相同的知识点应变成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的重点。

三、结语

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所以笔者认为文化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即使是低年级的汉语教学也是需要文化教学的。尤其是在交际规则上,两种语言中的不同很多都可以在文化上找到原因,如遇到这样的问题教师不应回避,应对其中的文化原因进行讲解。而对于对于两种语言中那些貌合神离的部分,教师在讲解时应对汉语和母语“同中有异”中“异”的那部分加以讲解。

教师不应让学生单纯地成为课本的复述者,在交际时按照课本中的“模板”进行对话是肯定会遇到交际障碍的,教师的作用应是引导他们发现汉语与母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然后由教师对这些地方进行进一步讲解,让学生知道在在何时、在何地、与何人说什么话,这才是对外汉语教学应该达到的主要目标。(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 毕继万.跨文化交际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

[2] 施家炜.跨文化交际意识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

上一篇:浅析对外汉语中中级水平学生母语负迁移的偏误 下一篇:竞买遭遇文博机构大藏家有时很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