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花”看中日文化

时间:2022-07-10 05:47:09

从“花”看中日文化

作者简介:赵超敏(1985.10-),女,汉族,河南省商丘市平原路师范学院家属院,商丘师范学院外语系日语教师,毕业河南师范大学日语系,本科学位,助教,主要从事日本文化及日本语言方面的研究。

摘要:樱花以它虽然短暂但绚丽的生命,以及生命结束时的宁静和素洁,自古以来就被日本人所钟爱,日本的樱花文化更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日文化虽同根同源,但却也有差异种种,但从“花”来看,就可见一斑。本文通过《唐诗鉴赏辞典》、《古今和歌集》和《万叶集》中出现频率很高花,从不同的时代侧面,探讨中日两国在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异同。

关键词:樱花 桃花 梨花 梅花 花文化

东方文化具有一种独特的东方美感。中日两国对于风华雪月一类自然景色的描写具有东方所共有的美学观赏方法。正因如此,白居易的“琴诗酒伴皆抛我,雪月花时最忆君”的诗句。即使是东邻国的日本 也能获得内心 的共鸣。雪月花一类唐诗中的语言在平安时代被日本人吸收,引进。到了室町和江户时代,已经完全渗入日本文化之中。中日文化的这种亲缘关系体现了两国文化之间有很多共通的根源。同时,这也是两国共同的珍贵文化遗产。

但是,就像中国南方的蜜桔生在北方则不叫蜜桔一样。中国古代诗人所赞美的“雪月花”到了日本,实际上有很多不同之处。理解这一点,可以说对研究中日两国文化是非常有益的。

无论是唐诗,还是和歌,在以“学”“月”“花”为主题的作品中,描写“花”的语言占大多数。为了比较,比较,笔者以上海图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词典》及日本小学馆出版的《古今和歌集》为参考,大略参阅了一下“花诗”和“花歌”。

根据查阅的结果,唐诗中使用最多的五种花是花(不指特定对象),桃花,落花,梅花(杨花,杏花,梅花并列第四),。作为日本国花的樱花在唐诗中是最少被歌咏的。

被当作特定对象的花中“桃花”居于首位,如崔护的《 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映照在桃花下娴静少女的身姿,若隐若现,淡然之中而又细腻深厚的情感,风景依旧而佳人不再的寂寞,无法用笔端描绘的意境使这首诗成为千古绝唱。与此相对的是唐代著名诗人,政治改革派的刘禹锡曾写过一首七言绝句,借“桃花”来批判京都的一些政治家: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玄都观桃花》——刘禹锡

但是,刘禹锡因为这首诗惊恐了皇帝而被降职。十四年后,刘禹锡再度得势返京,写下了豪壮气概的新七言绝句。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何处归,前度刘郎今又来。《再游玄都观》——刘禹锡

唐诗中“桃花”的这种歌咏方式在和歌中大概是不存在的。因为“桃花”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独特的地位,所以,在汉语中有很多关于“桃”的词汇。比如“桃印,桃梗,桃唇,桃花酒,桃花运”等等。这些词汇从侧面反映了桃花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古今和歌集》中使用最多的五种花是:花(没有特定对象的花),樱花,梅花,女郎花,。唐诗中脍炙人口的桃花在和歌中时不存在的。特别要指明一点是和歌中没有特定对象的花多是指樱花。例如:

駒並めていざ見にゆかむふるさとは雪とにみこそ花はちるらめ。——(春歌下)

山たかみ常にあらしにふく里はにおひもあへず花ぞちりける。——(物名)

正因为樱花在各种花中艳压群芳,鹤立鸡群的地位。日本古人曾这样断言“在我国,不说樱花而叫花,就如洛阳的牡丹,蜀地的海棠,之所以成为花王,是因为它的独特与珍贵。”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像《樱花》这种歌中“樱花飘落”这样的歌咏方式占半数以上,但描写樱花盛开的和歌只占百分之十三。从这点可以了解到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及审美观念的特点。

残りなくちるぞめでたき桜花有りて世の中はての憂ければ。——(春歌下)

这首和歌明确的把“繁华落尽而喜”的樱花作为世上最崇高的美德的象征。同桃花一样,在日本文化中有着特殊地位的樱花也有相当大规模的词汇群,如:桜雨、桜かい、桜狩、桜川、桜魚、桜餅、桜吹雪、桜山など。

作为一个词汇群,其发达程度可以与桃花媲美。“花”所体现的中日文化差异不只是桃花和樱花。在中国作为高雅清秀代表的梨花也一样。在唐诗中,梨花作为一种相当重要的素材,被很多诗人引用过,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干”等。

白居易形容绝世美女杨贵妃容态的诗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是中日两国人都熟悉的千古名句。早在平安时代,日本女作家清少纳言在《枕草子》中就对这首诗做了相当透彻的评价,大致的意思是:在日本,梨花被看作是卑贱不详之物。因此,即使很简单形象也绝不会用在诗歌中。但是在中国它却是高雅清秀的象征。所以“梨花一枝春带雨”形象的描绘了杨贵妃见到皇帝派来的侍从后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而惹人怜爱的美。尽管如此,我却不这样认为。在我看来日本人不喜欢梨花有一点是因为发音的缘故,因为“梨”和“无”的日语发音相同,罗马字表示也相同。

除此之外,虽然两国都有以雪喻花,以花喻雪的习惯,仔细比较的话,差别也很明显。唐诗中经常用雪来比喻梅花,杨絮,柳絮,,杏花和荞麦花,而和歌中常用来比喻白梅,樱花。以花喻雪时,唐诗中常用梨花,柳絮等,而和歌中无特指的花居多。

最后,虽然有点画蛇添足,但还是想强调一下,日本花王的宝座最终未必是属于樱花的。《大和本草》中指出“日本古时把梅花统称为花。中世以后才把樱花统称为花。在日本赏花首先要了解这一点。”江户时代的国学家本居宣长代在其著作《玉胜间》指出直到《古今和歌集》也没有把樱花统称为花的例子。

《万叶集》时代,日本人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把梅花称为“花魁”“花中之王”,只要是庭院就一定要种梅花。1254年问世的《古今著文集》记载了当时的名人有关于花魁是梅花还是樱花的激烈争论。接下来要说的就是梅花的地位为什么会被樱花所取代。樱花同梅花一样品种繁多,但大部分人是以采摘梅的果实为目的,以观赏为目的的人很少。而种樱花的人多是以赏花为目的。因此古人以梅花为花王,而近代人们则以樱花为花王。从《古今和歌集》中也能了解到,学者对此各持己见。而在植物书籍《草木六部耕植法》有这样一首和歌:

花の香を風のたよりにたくえてぞ鶯そふしるべにはやる。——紀友則(春上十三)

这里很明确的是在赞美梅花而不是樱花。花期随季节而变,花王随历史而变。从日本的花王从梅花变成樱花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中日文化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中所残留的足迹。它让我们感受到永远繁荣茂盛的文化之树,永不凋零的文化之花的继承和发展。这些作为文化宝藏的历史年轮给予正在研究中日文化的我们以启发和灵感。(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铁桥 《中日文化意识比较研究》p22-25

[2]金星 《日本人的樱花文化》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文学,2008年第10期

[3]吕玉元 《从樱花文化看日本人的生死观》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8月 第24卷地4期

[4]姚文清 《中日花文化比较》华侨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年第1期

上一篇: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看旅游景区标识语翻译 下一篇:重述神话的新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