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管理工作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时间:2022-07-10 04:11:23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摘 要:随着我国大学教育的不断完善,知识经济时代下高校的科研水平、服务社会和市场经济的水平不断提高,科研管理在高校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科研水平的高低已然成为评价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如何提高高校的科研管理水平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从科研经费、管理理念、人员素质、评价和激励机制、科研团队和对外交流等角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给出了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建议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2-0215-02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进步,知识创新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作为知识创新重要的场所,在科研进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上世纪90年度,我国就提出了鼓励科研型大学的战略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科研水平的高低已逐渐成为评价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很多高校已将科研工作作为自身发展的重要目标[1]。而一个学校科研水平的高低与其校内对科研问题科学的管理方法密切相关,故科研管理工作本身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在知识经济时代,面对繁重的科研任务、高素质的管理对象,科研管理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如何构建有效的科研管理机制和模式,以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资源、学科等方面的优越性,最大程度的展现高校的科研潜力,为推动和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贡献最大的能力,是目前科研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高校教育科研是高校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也是高校管理者对高校科学管理理论的研究,要提高科研水平,激励机制的运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2]。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鼓励广大教师参与科研、投身科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

1 高校科研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伴随我国大学教育的普及,高校本身面临着诸多挑战,很多高校都处在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的过程中,很多高校从以教学为主的传统模式转变为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新型管理模式。近年来我国高校科研管理水平在取得了很大的提高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高校科研发展的瓶颈,诸如科研管理平台的构建、管理理念的优化、科研资金的投入/产出控制、科研团队的建设等方面都存在问题[3]。本文对此归纳总结如下:

(1)科研经费管理混乱。目前科研经费的管理缺乏科学的监督机制,首先对不同类别的经费存在统一管理的现象,没有差别化管理;其次,科研经费的流失比较严重,一些科研人员错位的认为科研经费可以私自支配,导致科研经费私人消费;再次,科研经费的监督基本只存在于会计审核阶段,缺乏全阶段的审核监督机制。

(2)科研管理理念落后,重管理轻服务思维根深蒂固,科研监管机制不健全。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存在着重管理轻服务的管理理念,惯常以行政命令方式进行管理,对从事科研的教师和科研项目的管理都很机械化,人本管理理念严重缺乏。此外,科研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权力不一致,科研评价体系不透明,科研管理部门缺乏服务意识等情况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高校科研的持续发展。

(3)科研管理队伍缺乏稳定性,科研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和水平有待提高。科研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鉴于机关工作人员流动性大,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等实际情况,科研管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缺乏先进的管理知识和娴熟的管理技能[4]。且鲜有高校认识到科研管理人员的质量对学校科研进步的重要性,更未认识到其对科研水平的制约性。

(4)缺乏完善的科研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科研评价机制一方面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容易助长不正之风,另一方面,科研评价体系还很难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透明体制。为激励广大教师投身科研研究,很多高校实行了多样化的激励机制,但总体情况是重物质激励,轻精神激励,重正向激励,轻负向激励,激励质量不高。不可否认的是物质激励手段确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对于学术成果的增加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完全的物质激励方式容易导致部分研究人员只重论文数量不重论文质量的恶性循环。此外,高校现行的激励手段多是以正向激励为主,极少存在负向激励,尽管教师从事科研研究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舒适的心理状态和宽松的科研环境,但负向激励在教师个人倦怠科研时,却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5)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多是单枪匹马,独自工作,缺乏团队协作精神。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更新迅速,很多研究课题都涉及到各个学科的交叉内容,一个人的能力终归有限,而高校的教师队伍包括来自各个专业和学科的高学历人才,如果这些人可以精诚合作,那么承担大型的综合性的科研项目将是事半功倍的,但目前高校科研个体化、小型化、分散化问题非常普遍,严重制约了高校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高[5]。

(6)高校与其他组织单位的合作交流程度有限,科研服务社会发展的机制尚未形成。高校科研是一个国家发展强大的基础动力,是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高校的科研工作应与企业、社会紧密合作,实现科研和现实运作问题的良好的结合。但目前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很低,科研课题与实际问题相脱节现象很严重。

2 提高高校科研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1)完善科研经费监管机制。以《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为纲,以规范高校科研管理制度为目标,结合每个高校的具体情况,构建完善的科研管理监管平台。首先,对不同类型的科研经费规定不同的使用细则,并制定详细的预算法规,避免突击花钱和经费不合理使用问题;其次,培养科研人员建立正确的科研经费使用理念,保证专款专用,杜^科研经费私人化的问题;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监督部门,实行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从而使高校科研项目可以顺畅有效地进行,促进学校科研水平的提高。

(2)更新科研管理理念,建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性科研管理理念,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素质。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行政职能包括计划、组织和协调等方面,需要相关人员处理好管理和服务间的关系,应摈弃以往科研管理中单纯发号施令式的管理理念,而应强化服务意识,以为科研人员提供科研导向为己任,及时为科研人员提供及时有效的辅助。此外,要建立起专业性强、综合素质高、业务熟练的科研管理队伍,并注重对其的培训和投入。

(3)制定恰当的科研激励机制。高校科研激励机制的制定要把握三个主要原则,包括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正向激励与负向激励相结合、分层次激励与分等级激励相结合。需要指出的是,物质激励时一定要数量与质量并重,突出质量的重要性,而精神激励方面除了传统的表彰、奖章等方式,也可以考虑为符合条件的教师提供科研假期,为其科研进步提供便利;此外,为不同层次的教师制定差异化的激励政策,并给予不同等级的激励水平也很重要,一方面不能让层次较低的教师认为奖励层次太高,导致丧失信心,自我放弃,也不能让能力较强的教师觉得挑战太小,失去兴趣。

(4)加强高效合理的科研团队。高校科研团队是由具有不同专长、技术互补、梯队结构合理的教师组成的以学术研究为目的,具有一致的科研目标,分工协作,具有互动性和凝聚力的组织。高效的科研团队对团队内的成员具有指导、推动作用,成员间信息共享,通力协作,尤其对于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的复杂问题,具有高效的解决能力,可以完成个人和一般团队很难完成的高水平的科研课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注重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方式。科研作为基础性研究是为服务市场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科研工作者首先应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和信息,结合事物的实际问题有的放矢的进行研究;其次科研管理部门应在能力所及范围内,积极的采用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方式的推进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强化其间接管理和协调服务的只能,为促动高校的产学研相结合之路贡献力量。此外,高校科研管理一定要有长远眼光,坚持研究成果数量与质量并重,并以质量为主,尤其在科研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才是立校之本;坚持短期与长期相结合的科研管理制度,科研工作的特c是周期较长,高精尖的成果需要更长的研究周期,应为研究人员提供宽松的环境,鼓励投身到更高层次的研究中去;最后,在教学并长的高校中,应提倡教学与科研并重,在教学工作完成的前提下,积极从事科研工作。

3 结语

高校作为传播知识和创造知识的基地,随着我国对科学研究的投入不断加大,高校的科研职能逐渐凸显,这对高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本文就科研管理的突出问题诸如科研经费管理混乱、科研管理理念僵化、科研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科研团队合作程度较差和对外交流不畅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探讨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参考文献:

[1]管颖超,陈兰,徐时彬.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创新探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568-571.

[2]周奇.高校教育科研管理中激励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2):102-104.

[3]周燕,翟亚军,郑晓齐.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67-170.

[4]鲜宁.新形势下的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6):16.

[5]杨春.高校科研激励机制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2(6):110-113.

上一篇:为什么说|仪式感很重要? 下一篇:祭之丰,不如养之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