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素质教育功能 创设和谐教学情境

时间:2022-07-10 02:14:12

凸显素质教育功能 创设和谐教学情境

【摘要】田径运动作为体育运动中的传统项目,自古以来素有“运动之母”的美称。它既是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生“必修项目”,也是体育课程教学中的主打内容。但是在现实教学中,由于高中体育选材的比重在日益加大,田径教材的单调性和枯燥性亦随之逐渐突显出来。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体育教师,只有树立与时俱进的田径教学观念,充分利用各种有效资源,努力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并从不同的视角和层次开展教学实践,才会行之有效地提升田径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高中体育 新课程标准 田径教学改革 实践与探讨

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田径运动项目具有两重性质,一方面是以夺取锦标为追求的竞技性,另一方面是服从和服务于学校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为目标的大众性。因此,在高中体育田径教学中,执教者要能够正确处理其两重性的关系,努力创设良好情境,优化整合并充分利用各种有效资源,最大限度地体现田径教学中素质教育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与体会,试对此作些粗浅的阐述。

一、注重开展暗示训练,努力开发田径运动的潜能

事实证明,田径运动不仅是一项体能和技能的训练,同时也是运动智力的综合训练与提高。我们不难发现,在激烈的田径类赛事中,一些很有胜算的运动员往往会出乎意料地输给技术水平较低的运动员,经综合研究和权威分析,后者反败为胜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素质较好。因此,无论是常规性训练还是竞技比赛,田径运动员的体力、技能和心理状态都是取得最佳效果的共存性因素。这就是暗示教学法存在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基础。在田径运动教学中,暗示训练教学法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标志物暗示训练法。比如,在跳远助跑训练过程中,执教者常常每隔一定间距摆放一些微小标志物(小纸团、棉花团和海绵块等),以此帮助学生形成较好的助跑节奏和速度感,在有效增强准确性的同时,还能大大提高助跑的利用率;另一类就是心理暗示训练法,主要有自我暗示训练、放松式训练、念动训练和假量训练等四种形式。自从现代信息技术被引进校园以来,笔者常常借助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技术手段,来辅助田径项目的暗示训练教学。

二、注重开展技术教学,不断增强田径运动的信心

现在的中小学生都属于娇嫩型的独生子女,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惰性十足,对体能消耗较大的运动都缺乏相应的信心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尤其是高中学生,由于应试的学习压力较大,对于体育运动不感兴趣或者根本不放在心上,至于对形式单调、内容枯燥而且“可有可无”的田径训练,更是敬而远之。再说,田径项目的技术特点就是要把相关动作做得连贯而迅速,然而这样的技术在初学阶段是很难一蹴而就的,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稍不留神,就会出现缺失爆发力、动作不连贯、衔接不精确等现象,势必会严重地影响训练成绩和完整的技术效果。

因此,在高中田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注重结合项目训练的特点,通过执教者的艺术水平和多媒体技术优势,一方面要讲求事半功倍的技术性教学,以有效减少学生的训练强度;另一方面要努力制造和生成课程教学的趣味性,以充分显现执教者的人格魅力和教学魅力。

三、注重把握整体原则,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功能

田径运动以人们的竞技和锻炼为根本目标,由走、跑、跳跃和投掷等形式来进行身体部位的各种练习所组成。作为锻炼身体的一种基本手段,田径运动在人类社会的体育运动史上占据着重要席位,对人类有机体的不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而合理选择和运用田径运动项目,能够有效确保人体机能、形态和身体素质的最佳发展。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田径教学意义,可以从教育部批转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用书》中得到明示:“田径运动的必修教学时间段在高一年级第一个教学单元,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田径运动作为基础运动项目的功能,为使学生进入后期的选项学习打好运动技能和体能等多方面的基础。”然而在田径项目教学现实中,一部分学校的做法透露出强烈的功利心态,总是从培养特长生和“拔尖”出发,一心注重“抓少、抓点”,反而把对整体学生的锻炼和发展当做一种消极应付或者视之若无的陪衬。这些有失偏颇的思想和行径严重违背了体育运动的初衷,严重违背了新课程理念的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因此,在高中田径教学中,我们要坚决贯彻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宗旨,坚决遵照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目标,努力建立健全显性课程(指学科类课程及其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主要指运动会、体育兴趣小组、大课间活动和课间操等)相得益彰的发展机制;并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发展需要,创造性地开展各类田径教学和训练活动,把田径项目这一“运动之母”真正打造成锻炼学生身心、铸造健康意识的有效载体,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上一篇:感恩,生活不可或缺的营养 下一篇:初中体育合作学练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