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主血脉”探讨

时间:2022-07-09 11:50:57

【摘要】 “心主血脉”包括心主血和心主脉,心、血、脉密切相联,共同组成了完整的循环系统,而心处于主导地位。“心主血”的功能一方面体现于心对血液运行的推动和调控,另一方面体现于“心生血”作用;“心主脉”的功能体现于心对血脉正常舒缩、脉道通利的维持作用。“心主血脉”理论有其合理内核和物质基础,加强对其深化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藏象学说; 心主血脉; 探讨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05.096

藏象学说作为中医理论体系之核心,对疾病之防治及康复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灵枢·邪客》),为“君主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其生理机能起着主宰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作用[2]。“心主血脉”作为心之重要生理功能,前贤今哲探讨颇多。兹不揣愚蒙,结合古籍文献和现代研究进展,试对“心主血脉”理论辨析于次,冀对藏象学说之深化研究有所裨益。

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道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素问·痿论》云:“心主身之血脉”,《素问·平人气象论》亦云:“心藏血脉之气”,以上所论,当为“心主血脉”理论之肇源。《内经》以降,历代医家对此详有发挥,如《难经》有“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之记载,《类经·疾病类二十五》云:“心主血脉,应火之动而运行周身也”,黄元御则有“脉络者,心火之所生也,心气盛则脉络疏通而调达”(《四圣心源》)之论。及至当代,更有诸多学者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对此进行了有益探讨,对临床实践起到了有效的启发作用。

心主血脉,包括了心主血和心主脉两方面作用。心、血、脉密切相连,构成了完整的功能系统。心主血的功能主要体现于心气对血液运行的推动和调控作用,心气充沛,心阳心阴协调配合,血液则有序地输布全身,发挥其濡养和化神作用。《医学入门》“人心动则血行于经”和《素问·五脏生成篇》“诸血者皆属于心”之说即是此意。倘若心气不足,心搏无力,或心阳不足而心搏迟缓无力,或心阴不足而心搏过快而无力,则均可导致血液运行失常。心主血的另一内涵是指心有生血作用,即张志聪所谓的“奉心化赤而为血”(《侣山堂类辨》)。《灵枢·决气》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的生化固然依靠脾所运化之精微,但其必须“奉心化赤”才能最终形成,此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生血”之谓。所谓“奉心化赤”,是古人认为脾胃化生之营气和津液入脉之后,在心火(即心阳)作用下化为赤色的血液。正如何梦瑶所说:“血为心火之化,以其为心火所成,……故经谓心生血,又云血属于心”(《医碥·血》)。张璐则更加明确地指出:“……归精于心,得离火之化,而为真血”(《张氏医通·卷五·诸血门》)。此外,早在《内经》时期,医者即对动脉血、静脉血和血清已有一定的学术认识。《灵枢·经水》所云之“血之清浊”,即是指动脉血和静脉血而言。动脉血色红,为血之清者;静脉血色暗,为血之浊者。《灵枢·血络论》将动脉血描述为“血出而射者”,将静脉血描述为“血出,黑而浊者”,而将血清描述为“血出,清而半为汁者”。由此看来,“奉心化色”当指静脉血流经现代医学所指之心肺后变为动脉血而言,此与现代医学认识颇为相符。

心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心气旺盛,心血充盈,脉道通利,血液才能在脉管内正常循行至各脏腑关窍发挥濡养作用。《素问·宣明五气篇》“心主脉”之语,直接明确了心与脉的这一关系。再者,心对脉的生成也发挥着主要作用。低等动物的心脏只是脉管的膨大部分,而人之心脏连脉而组成“心系”,心为脉之中心总司。《内经》中的“心系”概念,包括了心、心包络、血脉和经络,心通过心包络并籍经络和血脉与其他脏腑建立起广泛的联络关系[3]。

心、血、脉共同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循环系统,故《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心者, ……其充在血脉。”心位于胸中,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因此,若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可出现脉象、面色、舌色以及胸部感觉等异常。若心气不足或阴阳失调,血脉壅塞不通,血液不能正常输布,脏腑组织失却血液濡养,则脉象细涩或结代,面色无华或晦滞,舌色淡白或紫暗,并见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甚至疼痛等症状。若心之阳热亢盛或阴虚火旺,可见脉数、舌红等症,心之阴寒凝滞或阳气虚馁,可见脉迟、舌淡等症。

“心主血脉”理论长期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当代学者对此也作了广泛探讨。王风荣等[4]认为,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当代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基于“心主血脉”理论之养心与治血二法当为其主要治疗手段。其中,养心包括养心气、养心血、养心阴和养心阳,治血包括养血、活血。心为君主之官,心之气血阴阳通畅充沛,则各脏腑组织器官协调运作,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得以正常发挥。黄烨等[5]认为,心气充沛、血液充盈和脉道通利是血液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任一环节的异常都会导致血流不畅,乃至血栓形成。益气和活血中药具有提高心肌收缩力、抑制血小板过度活化、调节凝血及纤溶系统功能紊乱、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可以广泛用于心脑血管事件的防治。王晓红等[6]通过对山莨菪碱的临床功效分析,认为其抗休克的作用机理在于改善或纠正微循环,增强心肌收缩力,保护心肌再灌损伤,而这些作用的发挥在于其较为广泛的活血化瘀作用。山莨菪碱的这一作用,是通过维护和恢复“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实现的。郭晓辰等[7]认为,心之运血功能是以血液性质、心生血和心主脉的功能正常为前提的,“心主血脉”是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物质基础。王忠云等[8]认为,当代医学对心钠素的发现,可以帮助认识心脏的生理功能,探讨“心主血脉”的机理。同时也说明,中医学对心脏的认识是完整的,“心主血脉”是有其物质基础的。章薇[9]通过对“心主血脉”的内涵考释,提出了“脉为心体,血为心用”的观点。认为心脏通过“心系”的主泵、载体和本体作用,发挥血液及生命活性物质的生理效应;现代医学对心血管功能的深入研究和重新评价,为“心主血脉”的理论提供了物质基础。

综上所述,“心主血脉”是心脏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其发轫于《黄帝内经》,充实于历代阐述,完善于现代研究。“心主血脉”主要包括“心主血”和“心主脉”两部分,心、血、脉三者息息相关,协调配合,脉为心之体,血为心之用,而心在整个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心居五脏之首,心系统为五脏系统之核心。“心主血脉”理论涵盖了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理论[10],有其合理的内核,加强对其深化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印会河,童瑶.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0.

[2]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104.

[3] 孙刚,烟建华.《内经》“心主血脉”学术解读[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6):1313-1314.

[4] 王凤荣,杨荣来.“心主血脉”理论对临床心血管疾病的指导意义[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3):25.

[5] 黄烨,殷惠军,陈可冀,等.心主血脉与血栓前状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4):633.

[6] 王晓红,王晓卫.山莨菪碱活血化瘀作用与“心主血脉”的关系[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0,14(1):32.

[7] 郭晓辰,张军平.从化疗药的毒副反应探讨“心主血脉”的科学内涵[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5):1304.

[8] 王忠云,张卫国.“心主血脉”与心钠素的研究[J].吉林中医药,1990,12(6):5.

[9] 章薇.心主血脉的内涵考释[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4,22(2):253-254.

[10] 张恒.“心主血脉”之辨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2):213.

(收稿日期:2012-10-26) (本文编辑:陈丹云)

上一篇:平安过年,请做好意外应急准备 下一篇:“塑化剂”到底有多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