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中的艺术

时间:2022-07-09 09:59:19

地铁中的艺术

1863年,伦敦开出世界上第一条地铁,至今整整150周年。伦敦地铁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地铁系统,更是凭借设计塑造企业形象,将艺术引入公共空间与日常生活最为成功的典范。伦敦地铁管理机构的海报设计委托始于1908年,这些委托设计作品不仅记录下伦敦人的生活细节、社会时尚的变更,也承载了海报这一重要平面设计门类的历史。

此次伦敦交通博物馆举办的“伦敦地铁海报回顾展”,是伦敦地铁开通150周年庆典活动之一。展览由地铁管理方、美术史家、设计师组成的独立专家组,从海报档案室中挑选出最出色的150幅作品构成。它们不仅震撼了我们的视觉,拉近了我们与历史的联系,更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生活与艺术原来如此贴近。

开往惬意生活的地铁

英国人是一群想法很奇特的人。是他们把工业革命的蒸汽机车开得上天入地,也是他们在水晶宫中提出回到中世纪,开启了以自然植物纹样与注重手工艺为特点的工艺美术运动。他们在1863年就开出了世界上最古老的一条地铁线,在那充满烟气的地道中,却用艺术海报点亮了暗淡无光的墙面,使其成为一条开往惬意生活的地铁。

本次展览分6个方面囊括了一个多世纪以来伦敦地铁海报的主题:使用说明、靓丽伦敦、首都文化、远离尘嚣、持续运转、热爱城市。每个主题中又贯穿着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第一部分“使用说明”是海报最核心的信息传达功能。海报为寻找道路,告知地铁行为规范提供了强有力的传达方式,也负担着告知人们地铁形象的任务。信息传达良好的地图与示意图可以消除人们对于复杂线路与空间的恐慌感,让乘客可以自如地使用地铁系统。如果再加入一点幽默感,更可以产生出富有信息量且令人愉快的作品,这样友好的信息传达方式通常能够得到良好的合作与互动。比如贺瑞斯・泰勒(Horace Taylor)1924年设计的《最亮丽的伦敦由地铁到达》,那时电影尚处于黑白时期,设计师就用海报将明快的色彩洒向伦敦地下。地铁被表现成明亮的、时髦的交通工具,画面中的三部自动扶梯便是这种现代化最有力的标志。阿尔弗雷德・利缇(Alfred Leete)1927年设计的《地铁的诱惑》则采用卡通形式传达地铁的魅力。地铁标志醒目地出现在入口处,各色人等从巴士、公车或路上被吸入其中。利缇是当时知名的卡通插画家,他著名的征兵海报《国家需要你》至今仍是最著名的平面形象之一。

第二版块“靓丽伦敦”,关注点则跳出日常生活,充分展示这个充满活力的都市那缤纷闪耀、激动人心的感觉。白天,休闲活动从体育盛会到购物狂欢,都能够通过地铁到达;入夜,人们又涌入伦敦中心的电影院与西区剧场。地铁及其乘客们被描绘成消息灵通、时尚感十足的形象。由大卫・布斯(David Booth)等人在1986年设计的《泰特美术馆由地铁到达》,使用颜料管中挤出的颜料模拟地铁地图独有且具有广泛认知度的形式,创造出迄今为止销售业绩最佳的地铁海报。

“首都文化”这一部分则告诉人们,地铁可以把世界带给你。在互联网时代之前,伦敦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可以通览全球文化的城市之一。博物馆与美术馆中宏伟的展厅把大千世界浓缩在咫尺之间。这些海报招贴告诉人们到伦敦的文化珍宝中去畅游。无论是艺术展览还是飞行表演,无论是伦敦动物园还是历史文化宫殿,都充满了惊喜。大胆的色彩与想象力把伦敦描绘成为一个乐趣无穷的灵感激发圣地。艾布拉姆・盖慕斯(Abram Games)1971年设计的《伦敦观光》与1976年设计的《伦敦动物园》把对象解构重组,利用几何图形与平涂色彩重新塑造,并融入伦敦地铁的圆环标志。他的设计哲学是“最少的方法,最大的含义”,充分地体现在这些富有智慧的海报中。

“远离尘嚣”的主题告诉大家,自由远比你现象的容易。乡村生活是积极乐观的,这些海报提醒人们,在伦敦,要从都市的喧闹逃离到伦敦的绿地空间和附近的乡村是多么容易。田园牧歌式的景色通过一趟地铁旅行就可以到达,而且在非高峰时间段还提供票价促销。英国画家查理・皮尔斯(Charles Pears)1913年的海报《到达伊斯特科特的区域铁路》,是20世纪初期通过地铁进行短途旅行这股生活时尚刚刚兴起之时的作品。伊斯特科特是伦敦郊外一个古老的村庄,皮尔斯借鉴了伟大的19世纪英国风景画家康斯泰布尔的风格,把一派祥和宁静的乡村风光带给都市中的人们。而阿姆弗雷德(Maxwell Ashby Armfield)1915年设计的《乘地铁到清新太空》,则用平涂的色彩与简洁的形式夸张地传达出地铁的四通八达。

“持续运转”版块中的海报体现出地铁的速度、力量与安全性,同时充满活力与时尚元素。地铁强有力的视觉识别性、强大的品牌,是前任英国交通局管理者弗兰克・皮克(Frank Pick,1878-1941)坚持艺术进入公共空间这一策略的结果,直到今天,皮克的影响仍然持续着。《让伦敦运转起来》是地铁海报中最有名的图像之一,这组海报由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兼摄影师曼・雷(Man Ray)1938年设计,那时他曾短时间居住在伦敦。他使用了“Rayograph”这种技术,一种他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摄影技术。1979年由FCB广告公司的杰夫・西涅尔(Geoff Senior)设计的《飞速地铁》,告诉大家皮卡迪利线(Piccadilly Line)一直从西伦敦延伸到希斯罗机场了。他用醒目的无衬线字体说明机场与地铁的联系,另一方面还很形象地将飞机与地铁的图片拼接在一起。

最后一部分“热爱城市”中的海报描绘出伦敦文化生活的多样性。不同设计样式的海报都在试图抓住这座城市的灵魂。1968年弗雷德・米利特(Fred Millett)设计的《入夜后的伦敦》是典型的20世纪60年代青年文化元素的杂糅。波点中各种颜色的同心圆与背景中那个年代时尚年轻人的头像叠加在一起,深蓝色的条形图案映衬出“剧场”“影院”的字样,整体营造出与白天不同的情调。1938年由马克・费尔南德・赛弗(Marc Fernand Severin)设计的《为什么等到这么晚?》同样描绘了伦敦当时的夜生活。

点亮伦敦地铁的海报艺术

伦敦地铁海报的历史就是一部平面设计史的浓缩。从技术发展到风格变换,海报任务不仅委托给那些功成名就的艺术家与设计师,更注重通过这个委托培养伦敦或英国本土设计师。早在20世纪初,伦敦地铁就因委托海报设计脱颖而出,成为海报艺术的赞助人,享有世界盛誉。这里需要再次提及弗兰克・皮克这个重要人物。他不仅对设计极感兴趣,更对其在公共生活中的应用给予大力支持。通过委托设计,他把伦敦地铁集团包装成一个具有明显视觉识别性和高知名度的名牌。那些抢眼的海报、平面标志,以及那些明显现代风格的地铁站建筑,包括至今地铁仍在使用的字体设计,都是皮克努力的成果。

1908年,伦敦地铁集团引入彩色海报,由此开启一个清晰的海报图形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地铁海报还承担起鼓舞士气的功能。从1918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伦敦地铁集团成为那时海报设计委托的领军角色,这段时间也是海报设计发展的黄金时期,艺术家不断尝试着新的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尽管海报设计的委托任务恢复,但是委托的规模却缩小了。从20世纪50年代直到80年代,由于财政困难和裁员,乘客数量不稳定,地铁的海报设计任务开始外包给其结构,比如FCB广告公司,而直接委托给艺术家的任务大幅减少。从1986年开始,通过“地铁中的艺术”(Art on the Underground)这个项目,地铁海报设计再次复兴起来。这个项目旨在把当代艺术与设计带入地铁环境与乘客的旅行经历之中,因此,海报再次被直接委托给艺术家创作。2000年这个项目被更名为“艺术站台”(Platform for Art),2007年重新改回“地铁中的艺术”。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伦敦地铁海报是整个展览的亮点。当时主要的现代主义艺术家,诸如爱德华・麦克奈特・高福(Edward McKnight Kauffer)、爱德华・霍兹沃兹(Edward Wadsworth)、格雷厄姆・萨瑟兰(Graham Sutherland)、保罗纳什(Paul Nash),以及来自海外的艺术家曼・雷、汉斯・施莱格 (Hans Schleger/Zero)、莫霍利・纳吉(Laszlo Moholy-Nagy)都为伦敦地铁设计过海报。莫霍利・纳吉是包豪斯学校的教师,他1936年设计的海报《地铁票价》,在今天看来仍然直接、锐利。1930年莫里斯・贝克(Maurice Beck)设计的一系列海报,则用蒙太奇手法,向大家保证所有列车都安装了“安全手柄”。

高福是受伦敦地铁海报委托而成长为“海报之王”的平面设计师。这次展出的有他1921年和1922年设计的《冬季促销由地铁到达》海报,其中他大胆地使用了立体-未来主义的处理方式。他1931年设计了《动力-伦敦地铁的神经中枢》,在这幅令人印象深刻的图像中,高福描绘了洛兹路(Lots Road)的发电厂,他采用俄国构成主义的风格,赞美地铁的先进技术以及驱动伦敦地铁的电力,它更驱动着整个现代城市的前进。

这次为庆祝伦敦地铁开通150周年而挑选出的150幅优秀地铁海报,不仅伴随着伦敦市民日常生活的变迁发展,也投射出平面设计发展中那些重要设计师与设计作品的影响力。这些丰富的、具有连贯性的作品展示出一个多世纪以来,地铁墙面上那些令人印象深刻、信息量丰富的图形设计。它们不仅具有实用性,更是公共空间里最好的艺术形式。在传达告知信息的同时,传递着美与幸福的力量。(编辑:孙源)

上一篇:时尚大牌跨入家具 下一篇:李凝:与虚弱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