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捧书夜读

时间:2022-07-09 09:02:23

如今,在网络书店的冲击下,实体书店的生存环境每况愈下,而三联韬奋书店在这个时候尝试“24小时营业”,可谓逆势而上。据了解,台北的诚品书店在多年的时间里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24小时不打烊”的经营模式吸引了众多读者,甚至在台湾一度刮起“半夜逛书店”的风潮。北京三联韬奋书店效仿台北诚品书店,让北京人也有一个捧书夜读的好去处,这实在是一个大好消息。

“捧书夜读”,这是一组多么蕴涵诗意的词汇,在曾经的记忆里,它带给了多少人心灵的慰籍与安抚。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国民综合阅读率近年来却呈下降趋势。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和电子书合计阅读量为6.74本,而同期韩国为11本,法国为20本,日本为40本,以色列高达64本,为世界之最。相比之下,如此低的阅读率实在是与我们文化大国的称号不相符合。

国民低阅读率的症结究竟何在?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或许能对此问题有所启示:2011年的伦敦骚乱中,暴民几乎抢遍了所有商品,包括食物、衣服、电子产品等,唯独对书店视而不见。看来,在喧嚣浮躁的时代里,书对民众来说不是第一重要的。现代社会的紧张生活使民众“无暇阅读”,新媒体的兴起又使大众的关注点分散,再加上出版物质量的良莠不齐等原因,阅读已经越来越趋于功利性。难怪有学者曾严厉斥责功利性阅读一一“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皆非读书本旨”。在功利心的主导下,一些人读书并非因为“开卷有益”,而是汲汲于“经世致用”,为稻粱谋。如此,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读了书仍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及其家长转而投身“读书无用”的偏激思潮中似乎就不难理解了。

但是,喧嚣的时代里,我们又确实需要捧书夜读的静谧。作家博尔赫斯声称:如果有人问我一生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什么,我会说是我父亲的图书馆,实际上我有时认为我从未离开过那问书房。他甚至说,他想象的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斯密在晚年也常说,老年人的最大快乐是重读年轻时喜爱的作家的作品。对此,身为老年人的我深有同感。都说哲学家康德一生很少走出自己居住的城市,但他给学生上的地理课却深受欢迎,他知道地球上许多地方的风貌和习俗,他的个人世界如此宽阔丰满令人难以置信。但如果你知道,他终身与书为伴,就不难理解这一切了。因为书是他忠实的朋友、良好的导师、可爱的伴侣、幽婉的抚慰者。读书,是每一个追求人性之卓越的入都应当终生去做的事情。18世纪的波斯诗人玛斯特如是说:只消坐下,我便能够在精神王国里驰骛,是书籍给我提供了这种便利。

真的要感谢北京三联韬奋书店“24小时营业”的尝试,它让现代人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之余,有了一个可供心灵憩息的精神殿堂。我们可以想见,在经历了人世间无尽的沧桑之后,一个懂书爱书之人拖着疲惫的身躯来到书店里――这个被法国诗人称之为最温馨的理想之所的地方。从此,只有寂寞与清静的日子做伴一个人正用饥渴的目光搜寻那片灵魂栖居的伊田园。这,是多么美丽、宁靓诗意的画面。

这些年来,很多城市都热衷大打文化牌,文化成了诸多城市引以自豪的名片。且不说我国不少城市的图书馆其实根本就不够用,却又处于门可罗雀的尴尬境地。我想,既然敢称“文化城市”、“书香城市”,甚至“文学城市”、“知识城市”,至少应该让人们有一个捧书夜读的场所吧?著名画家、作家陈丹青在他2007年2月12日的最后一篇博文《收摊的话》中跟众多青年说:“网络,博客近年火,实在是大家无聊。顶好的去处,还是书店。”陈丹青不想再无聊,他提倡青年静下心,多读书,这真是发自肺腑的感悟与劝导。

真心为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叫好,也真心希望忙碌的现代人能在嘈杂的城市生活里,给自己的心灵留点空间,多到书店里走一走,多捧起书本读一读,使读书成为一种心灵的需要、精神的渴求。

上一篇:万物有灵 蔬菜亦然 下一篇:鼎成典当行6大业务服务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