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2005~口服降糖药用药分析

时间:2022-07-09 07:37:42

我院2005~口服降糖药用药分析

[摘要] 目的:通过对我院口服降血糖药物的应用分析,为临床合理性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5~2008年口服降血糖药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用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双胍类应用趋于稳定,口服降血糖药用药金额逐年明显上升,但在降血糖药总金额中的比率有下降趋势。结论:我院的口服降糖药使用基本合理。

[关键词] 口服降血糖药;用药分析;限定日剂量;用药频度;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977.15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1(b)-126-02

糖尿病(DM)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迅速增加。该病是由于人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所致,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是一种终生疾病,现已成为世界范围的流行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正日益显现。目前已成为继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1]。因此,降血糖药品的合理使用非常重要。本文对我院2005~2008年口服降血糖药品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选用有效、合理、经济的降血糖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用资料均来源于我院计算机系统2005~2008年购药数据,包括药名、规格、购入数量、购入金额以及销售金额等信息,利用Excel 2007表格软件进行数据整理、统计,以此作出分析。

1.2 方法

用Excel进行分类、排序、统计。分析指标包括,①药物限定日剂量:药物限定日剂量(DDD值,defined daily dose)参照药品说明书、《中国药典》2005年版、《新编药物学》第16版以及临床常规用药剂量。②DDDs值(用药频度)=药品年消耗量/该药的DDD值。同一品种不同规格、不同厂家均折算成同一单位后求和,即为该药消耗的总量。③将药品的消耗金额进行排序并编号,得出各种药的购药金额序号。④DDC值(限定日费用)=某药的年销售金额/该药的DDDs,某药的DDC代表其总体价格水平,表示该药的平均日费用,DDC越大,表示患者的经济负担越重[2]。

2 结果

见表1、2、3。

3 讨论

由表1可知,我院降血糖药销售金额有逐年明显上升趋势,且降血糖药销售金额占药品总销售金额的比例逐年增加,由2005年2.37%增加到2008年的3.01%。糖尿病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糖尿病患者的数量正逐年增加。

由表2可知,我院口服降血糖药用药金额逐年明显上升,但在降血糖药总金额中的比率有下降趋势。

由表3可知,磺酰脲类药物用量逐年递减,双胍类应用趋于稳定,促胰岛素分泌剂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用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由表4中可知,阿卡波糖、二甲双胍、瑞格列奈、罗格列酮的用量居于前4位。各药的DDC排序稳定。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中的阿卡波糖作为2型糖尿病的一线药物,尤其适用于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血糖明显升高患者,近4年来,该药的销售金额一直居于口服降血糖药的榜首,因其能在肠道内竞争性抑制葡萄糖苷酶,降低多糖及蔗糖的分解,减少并延缓吸收,具有降低餐后血糖,使峰值低平,波动减小和降低血浆胰岛素浓度的作用,适用于有心血管高危因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以及对单独应用磺酰脲类或双胍类药血糖控制不理想者,但不能用于18岁以下青少年,因为可能导致急性肝损害的危险[3]。位于第2位的是双胍类药物,二甲双胍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餐后高血糖,用于单纯饮食控制不满意的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肥胖和伴有胰岛素血症者,不仅可以降血糖,还能减轻体重,虽然其日均费用较低,DDC是我院所用药品中最低的,但其用量逐年上升。其优势在于不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不加重胰岛细胞的负担,可降低糖结合血红蛋白。但能帮助糖尿病患者充分利用内源性胰岛素,故对胰岛素依赖型患者也可与胰岛素合用,特别对肥胖型糖尿病患者不增加体重。由于有以上优势,所以在我院应用比较广泛。从使用二甲双胍片的有效性和经济性来说是比较合理的。瑞格列奈片口服吸收后不进入细胞内,不抑制细胞内蛋白质(如胰岛素原)合成,不引起胰岛素的直接胞泌作用,可与二甲双胍合用,对控制血糖有协同作用,对肥胖和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有同等疗效,深受临床医师重视[4-8]。罗格列酮片在这4年中用量逐年增加至前4位,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之一是胰岛素抵抗。本类药因能增强胰岛素的作用,纠正糖及脂质代谢异常,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并能改善高糖毒性,其降糖作用强,所以临床上使用也较多,但其DDC是我院所有降糖药中最贵的,临床上应根据病情选择使用。

综上所述,我院2005~2008年口服降血糖药品使用上有些波动,但总体应用上仍较为合理。双胍类以二甲双胍为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以阿卡波糖为主,促胰岛素分泌剂以瑞格列奈为主,噻唑烷二酮类以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为主,我院口服降血糖药品种相对较多,能在保持传统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逐步使用一些新一代降血糖药,以便给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以便更好地控制血糖,降低致残、致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Kirstiae Brown Frandsen.糖尿病治疗管理的现状[A].第四届诺和诺德糖尿病论坛,2005,2:67.

[2]何晓英,杨苏亚.我院2002-2006年降糖药利用分析[J].中国药房,2007,18(32):2495.

[3]卓勤俭.阿卡波糖致急性肝损害1例[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2,10(6):329.

[4]马全明,王亚峰.我院2005-2005年降糖药利用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4(28):2138.

[5]刘銮妹.我院儿科门诊处方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7):146.

[6]王智颖,徐雪荣.我院医院制剂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7):143-144.

[7]张万智.9819张门诊处方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5):186.

[8]梁少琼,廖朝峰,刘桂珍.2007年我院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应用统计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19-21.

(收稿日期:2009-08-31)

上一篇:铜仁地区1999~新发现的108例麻风病患者情况分... 下一篇:对无偿献血者献血知识认知情况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