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概括信息

时间:2022-07-09 05:56:05

第六节 概括信息

知识解读

说明文阅读的考点概括信息,主要包括: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概括出文章的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题目含义;对文章提到的知识概念进行解释。具体的解题技巧如下:

说明对象 阅读说明文,不管是整篇还是整段,首先都要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阅读事理说明文,要弄清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理。判断说明对象,可先看题目,如《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蜘蛛》;如果从题目中看不出说明对象,就要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如《向沙漠进军》一文中,“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这些首括句都表明了这一段的说明对象。近年来,“概括文章说明的内容”这一题型经常出现,如果不能正确把握说明对象,这类题就很难做好。

说明对象的特征 阅读说明文还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以及文章是从哪些角度介绍说明对象的。抓住了这些,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说明方法 阅读说明文,必须了解说明方法。主要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等。说明方法的考法有两种:一是指出文段中运用的说明方法。这类试题要求学生平时注意区分;二是文段中运用某种说明方法的好处。解答这类题不仅要了解具体的语言环境,判定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还要掌握几种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比如,列数字可使说明更准确,更有科学性;打比方可使说明形象、生动,更容易让读者理解等。

说明文的语言 在阅读说明文时,我们可以体会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为了体现说明文中所列数字的精确性,文中常出现“大约”“左右”“上下”“几乎”“可能”等一些修饰语。一般考题常常考查这些修饰语的作用。解答这类考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这些修饰语的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重点突出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另外,阅读说明文还要注意说明的顺序和结构。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或工作程序的文章用时间顺序;介绍建筑物用空间顺序;阐明事理用逻辑顺序。说明文的结构:由概括到具体(总―分)和由部分到整体(分―总)。解答这两类题要掌握有关说明顺序和说明结构的知识,还要对文段进行整体把握。

典例回放

(2009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试题)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泥滩上的水生植物群落的总称,包括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如红树、海揽雌、海桑、红茄冬等。适宜生长在风平浪静、淤泥深层的海滩、湿地或河口地区。红树林四季常绿,因其树皮中含有一种称为“单宁”的化学物质而显红色,故称为“红树林”。

红树林与其他类型的树林相比,有许多独特之处。为了适应盐分高的海洋环境,叶片上有排盐孔,能把吸入体内的海中盐分有效排出,其功能类似于人皮肤上的汗毛孔。另外,红树林扎根于海底淤泥,通气不良,所以大多发育有突出地面的呼吸根,形状万千。最为奇特的是红树林的繁殖为“胎生”方式,种子在母树上孕育,待成熟后,先在母树上萌发成芽,然后随同果实一起坠海,数小时内即可扎根成长为独立植株。红树林最引人注目的是有密集的支柱根,这些支柱根多在树干基部生出,逐渐下伸,插入土中形成纵横交错、抵抗风浪的弓形支架。

以红树林为中心的海洋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通过食物链维持自身的生态平衡。红树林吸收海底土壤中的养料而生存,其树叶、树枝是鱼虾的食物,鸟类又以鱼虾为食物,淤泥中的微生物又将植物、动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土壤中。

红树林是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以海南岛的红树林为例,该系统内有鸟类114种(占全岛的40%以上)、昆虫100多种、水生动物100多种,平均每公顷每年可产鱼、虾、蟹等海产品750多千克,所以海南自古有“万亩红树养万人”的说法。红树林的树皮中含有地单宁,可作鞣(róu)料和染料;有些红树植物木质坚硬,耐腐蚀,是建筑物和船舶的优质用材。某些红树植物还可入药,能治疗淋巴结核、皮肤病、癌症等。

红树林还有很高的环保价值。红树林的根部深扎于海水中,可防御海风,抵制海浪侵袭,保护农田和村镇,被誉为“天然的海防卫士”。同时,红树林根系发达,枝叶繁茂,还可以大量吸收海洋中的污染物,净化海水。另外,红树林还有较高的生态学研究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

由于红树林的生长环境特殊,所以种类相对贫乏。全世界共有23科、34属、81种,大致可分为两类:东方型,分布在亚洲、大洋洲和非洲东海岸,种类较为丰富;西方型,分布于北美洲、西印度群岛和非洲西海岸,种类相对贫乏。我国的红树林共有13科、24种,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和福建沿海,以海南岛最为丰富,其面积占全国的70%以上。

(选自《最具生命力的四大海洋生态系统》)

1.第一段文字依次介绍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2.根据第二段内容,概括红树林的生物特点。

3.依据第三段文字,简要说明红树林与海底土壤之间的关系。

4文章在谈到红树林的作用时,先后介绍了红树林的 、 、生态学研究价值、 。

5.第四段画线的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解析:第1题考查学生对文段主要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第2题考查学生对说明对象特征的概括能力;第3、4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相关信息的能力;第5题考查常用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失误警示

1.寻找说明对象不能以偏概全

考试中要求分析的说明文常常并无标题,如何寻找说明对象呢?认真阅读语段,逐段逐句梳理,追本求源。需要提醒的是不要将文章局部的说明对象视为全文的说明对象。

2.原句子并非就是答案

筛选信息并不是用原句子回答提问,要学会概括提炼,要善于透过表象看到实质。

3.一篇文章也许不止一种说明顺序

就一篇文章而言,有时不止采用一种说明顺序,而是将几种说明顺序糅合起来,从而收到说明透彻的效果。这就要求学生分析时分清主次,综合归纳。

4.分析说明方法时须澄清两个模糊的认识

有些学生常常把说明方法与修辞手法相混淆。其实两者服务的对象和表达效果有明显的差异。如:记叙文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是为了把人物和事件表达得更形象,更生动;而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还有些学生看到叙述性文字,就一概认定是“举例子”,其实有时是引用传说、故事来增强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激发读者的想象和阅读兴趣;有时只是一般性的叙述,是文章写作的一种技巧。

5.拂去“干扰性灰尘”的诱惑

说明文阅读题干扰性因素很多,多数集中在说明文的选择题上。如:(1)增减扩缩,就是在原文的句子中增加某些字或减少某些词语的办法,扩大或缩小说明范围。(2)鱼目混珠,就是用似是而非的词语或句子来替代正确的,造成歧义。(3)颠三倒四,是指设置选项时,有意将原文的句子关系打乱,造成理解的难度,如:颠倒因果关系,搅乱先后次序等。(4)无中生有,就是利用学生的思维惯性,诱惑学生用想当然代替清醒的理性思考。因此,我们要准确阅读、准确理解、准确筛选信息。

模拟训练

百慕大三角位于大西洋中西部,是一个以百慕大群岛、波多黎各岛和佛罗里达半岛为三个顶点的三角海区,人们恐惧地称这里是“魔鬼三角区”或“百慕大死三角”。其所以有如此耸人听闻的名称,就是因为在这么一个每边长为2000公里的三角海域中曾经发生过无数次神秘莫测的船只和飞机遇难事件。仅从20世纪以来发生在这个三角海区的一连串令人费解的事实,就足以使人触目惊心。

1952年4月8日,日本远洋货轮“来福丸”号满载着小麦等货物,在百慕大群岛附静的海面上航行时突然失踪了。

1963年2月3日,装备有自动导航和先进通讯系统的美国油轮“凯思”号驶进这个三角海域时,突然发现与陆地联系的电波中断,这艘设备先进的油轮连呼救信号也来不及发出,就从海面上消失得无影无踪。

1973年3月某日,天气晴朗,轻波荡漾,一艘载有32人的摩托快艇驶入三角海区,突然旋转下沉,不知去向……

航行在这一海区的船只,常常遭到厄运,那么飞行在这个三角海区上空飞机的情况又怎样呢?

1945年12月15日下午,天气晴朗,美国海军第19中队的5架“复仇者”强击机,由技术精良的驾驶员驾驶,在“魔鬼三角区”上空巡航。15时15分,这5架飞机按计划应请示着落,可是基地指挥部却收到了飞机上的紧急报告――“我们好像迷失了方向,眼看就要出事……”无线电通讯恶化了。过了一会,指挥部听到一声惨叫:“往水里沉……我们完了!”以后就再也没有动静了。“马里纳”号水上飞机闻警起飞,载着全套营救设备,赶往失事地点。可是,10分钟后。这架营救飞机与基地的联络也中断了。“马里纳”号也再没有回去。

1968年9月某日,一架“C132”客机,穿云过雾进入“死三角”海区上空时,突然坠落,机上27人全部罹难,无一生还。

奇怪的是:这些失事的机、船残骸和遇难人员的尸体从未找到过。更令人惊奇的是,1944年,在佛罗里达半岛附近海面上,出现了一只古巴船“鲁比康”号,船上空无一人,只有一只小狗蹲在甲板上,而船只和货物却毫无损伤。

(根据有关资料整理)

思考练习

1.文章第一段主要写什么?

2.文章第二到四段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3.文章第五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4.文章中有一个词反复出现,是哪个词?它的作用是什么?

5.文章最后一段起什么作用?

上一篇:第二节 作文基本功――立意 下一篇:第五节 说明文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