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自行车的女人

时间:2022-07-09 11:25:21

看自行车的女人

想为那个看自行车的女人写篇文字的念头,已萌生在我心里很久了。事实上我一直觉得还会见到她,要是那样,就不写她了。却再也没见到。北京太大,存自行车的地方太多,她也许又到别处做一个看自行车的人去了。

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北京一家牙科医院前边的人行道上:一个胖女人企图夺她装钱的书包,书包的带子已从她肩头滑落,搭垂在她手臂上。她双手将书包紧紧搂于胸部,以带着哭腔的声音叫嚷:“你不能这样啊,你不能这样啊,我每天挣点儿钱多不容易呀!”

那绿色的帆布书包,看上去是新的。我想,她大约是为了她在北京找到的这一份看自行车的工作才买的。从前的年代,小学生们都背那样的书包上学。现在,城市里的小学生早已不背那样的书包了,偶尔可见摆地摊的街头小贩还卖那样的书包,一种赖在大城市消费链上的便宜货。看自行车的女人40余岁,身材瘦小,脸色灰黄。她穿着一套旧迷彩服,居然还戴着一顶也是迷彩的单帽,而足下是一双有扣襻儿的旧布鞋,没穿袜子,脚面晒得很黑。那一套迷彩服,连那一顶帽子,当然都非正规军装。地摊上也有卖的,10元钱可以都买下来。总之,她那么一种穿戴,模样看上去不伦不类,怪怪的。单帽的帽舌卡得太低,压住了她的眉。帽舌下,那看自行车的女人的两只眼睛,呈现着莫大而又无助的惊恐。

我从围观者们的议论中听明白了两个女人纠缠不休的原因:那人高马大的胖女人存上自行车离开时,忘了拿放在自行车筐里的手拎袋,匆匆从医院里跑回来找,却不见了,丢了。她认为看自行车的外地女人应该负责任。并且,怀疑是被看自行车的外地女人藏匿了起来。

胖女人一用力,将看自行车的女人那书包夺了去,接着将一只手伸入包里去掏,却只不过掏出了一把零钱。五六十辆自行车而已,一辆收费2毛钱,那书包里钱再怎么多,也多不过十几元啊。抢夺者骑上自己的自行车,带着装有十几元零钱的别人的书包,扬长而去。

看自行车的女人,追了几步,回头看看一排自行车,情知不能去追,也情知是追不上的,慢慢走回原地,忽然,头往身旁的大树上一抵,呜呜哭了。帽舌压折在她的额和树干之间……

我第二次见到她,是在北京的一家书店门外。那家书店前一天在晚报上登了消息,说第二天有一批处理价的书卖。我的手,和一只女人的黑黑瘦瘦的手,不期然地伸向了同一本书――一本《英汉对照词典》。我一抬头,认出了正是那个看自行车的女人,不由得将伸出的手缩了回来。我家小阿姨莲花嘱我替她捎一本那样的书,不知那看自行车的女人替什么人买?看自行车的女人那天没再穿那套使她的样子不伦不类的迷彩服,也没戴迷彩单帽,而穿了一身洗得干干净净的蓝布衫裤。我的手刚一缩回,她立即将那一本词典拿在手中,急问卖书人多少钱?人家说20元,她又问15元行不行?人家说一本新的要卖40元呢!你买不买?不买干脆放下,别人还买呢!看自行车的女人就用一种特别无奈的目光望向了我,她的手却仍不放那词典,我默默转身走了。

……

后来,那女人又在一家商场门前看自行车了。一次,我去那家商场买蒸锅,没有大小合适的,带着的一百元钱也就没破开。取自行车时,我没想到看自行车的人竟会是她,歉意地说:“忘带存车的零钱了,一百元你能找得开吗?”我那么说时表情挺不自然,以为她会朝不好的方面猜疑我。她望着我怔了怔,很不好意思地说:“那就不用给钱了,走吧走吧!”我忍不住问了她一句:“你哪儿人?”

“河南。”她的脸,竟微微红了一下。

“来北京多久了?”

“还不到半年。”

“家乡的日子怎么样呢?”

“不容易过啊……再加上我儿子又上了大学……”

她将“大学”两个字说出特别强调的意味,顿时一脸自豪。

“唔?在一所什么大学?”她说出了一座我陌生的河南城市学校的名字。我知道近年某些省份的地区级城市的师范类或专科学院,也有改挂大学校牌的,就没再问什么。

我推自行车下人行道时,觉得后轮很轻。回头一看,见她的一只手替我提着后轮。骑上自行车刚蹬了几下,纸箱掉了。那看自行车的女人跑过来,从书包里掏出一截塑料绳……

不久前我又去那家商场买东西,见看自行车的人已经换了,是一个外地的男人了。

我问原先那个看自行车的女人呢?

他说走了。

我问为什么她走了呢?

他说,还能为什么呢?那就是她不称职呗!我们外地人在北京干这一份工作,那也是要凭竞争能力的!

她怎么会不称职呢?看自行车又不是看珠宝店或枪械库!

我心怆然,替那看自行车的女人。并且,也有几分替她那在一所默默无闻的大学里读书的儿子……

我想问她到哪里去了,张张嘴,却什么也没有再问。

我不知她从农村来到城市,除了看自行车,还能干什么?如果她在北京的别处,或别的城市里做一个看自行车的人,我祈祝她永远也不会再碰到什么欺负她的人,比如那个抢夺了她书包的胖女人。

阳光底下,农村人、城市人,应该是平等的。弱者有时对这平等反倒显得诚惶诚恐似的,不是他们不配,而是因为这起码的平等往往太少,太少……

(选自《读者》,有删节)

【心灵物语】

进入城市的农村人口无疑是当下的弱势群体,他们文化不高、收入较少,因而常常受到一些不公的对待。可是,你可曾想过,这一切并不是他们的错误,他们和所有城市人一样,也渴望着美好的生活,他们的土气、谦卑,正和他们的善良、淳朴如影相随。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善待他人,也是善待自己。

上一篇:当古代诗歌与电影剧本联姻 下一篇:《简·爱》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