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的能力培养及教学安排

时间:2022-07-09 10:39:59

透过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的能力培养及教学安排

《2012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既是高考语文试卷命题的准绳,更是我们普通高中语文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的依据、参考。

2012年考试大纲后,通过对考纲的研读和组内教研学习研讨,可以说对我们以后的语文教学备考参考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也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1.明确考纲有较小的调整,与近几年来的考纲比较,稳中有变,变中创新,日趋科学、合理与完善,但较之2011年而言变化不大。

这些变化,对语文学科的命题及评卷有直接影响,我们一线教师和考生应引起重视。同时,在考纲的导向下,我们发现考试中越发注重学生的语言书写习惯——学生的个人文学素养基本功,诸如对文字表达能力的考查,标点使用和字体的准确书写也有了分值限制。说明考试已不再是已往的为考试而考试的模式,更注重学生学习素养和能力应用能力的考查,充分体现了新课改教学理念改革背景下的能力培养导向。

2.关注对高考语文五种能力解读,指导教学安排和教学目标、重点的设置。

高考语文要求测试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五种能力,这五种能力表现为五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语文能力最基本的等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又高出一级的能力等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等级。

D.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等级。

E.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价,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又发展了的能力等级。

可见,能力考查有难易之分,而学习本身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是由易到难的体现;而试题的难度是从考生的角度来说的,由于考生知识水平的不同,即使是同一道题,也可能有着不同的难易看法。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关注学生相应能力的培养来设置教学,而不能单一地结合题型的难易或分值高低安排教学任务。

3.明确考纲范围和要求对教学备课的指导

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在明确考纲考试范围和要求的前提下,将备课与备考进行有效地结合,将备考备于平日教学中,将对考生的考查的阅读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的能力的培养体现于教学文本教授过程中——将平日教学能力习得应用于考试,考试考查的能力又能体现于平日教学中。注重学生文本学习中“质疑反思”能力的培养,注重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归纳、梳理、整合能力的训练和“读写练”相结合的课堂一体化训练环节的设置。

平日里,注重对不同题型练习的积累。诸如,面对古诗歌阅读鉴赏题型,在日常关注几个环节:①科学规范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步骤:学会“会读诗词”——思考“诗歌写了什么内容(景or情),借助哪些意象来书写,怎么写的(表达技巧)”;②平日学习中,引导学生加大诗词阅读的积累,借助“量”的积累以弥补自己对生活情感的相关体验的缺失,进而丰富自己的情感认知和体验;③命制适量的题型,可按题型分类,也可题材分类考查,进行针对性强的“讲练”结合的教学案。

在语言文字运用模块,更要关注这一关键学生能力体现的分水岭,在平日教学学习中既要借助词性、字义、搭配等抓好多音多义字的辨析积累,还要格外注意表达的准确,用语的简约和修辞的生动这一新的评价规则,时刻注意语言运用的实践创新,并能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接触新题型,诸如跟帖类的题型引导学生按照题干要求答题,这样既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生活的习惯养成,又能训练合理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4.明确考纲指导下的学生学习能力培养

身为教师的我们,结合社会对“社会人”的能力需求,更应紧扣考纲关注教学授课中对学生思维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质疑反思”思维习惯的养成教育,并及时将思维结果以文字的形式表述,加强组内、班内的交流和彼此间的启发。同时,关注“教材”作为“考试样本”的教的过程,诸如文本教学不仅要局限于“以教代教”,更关注“以教养思”的思维养成。

诸如,我们教师和学生都要以考纲作为学习备考利器,提升阅读探究能力要求,以“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为尺度,做到观点鲜明、见解独特、言之有据、鞭辟入里。这样就要求我们在平日授课过程中应结合本班学生特点,设置文本问题,启发学生关注对文本的解读和思考,以组为单位进行归纳、整合,并通过班内交流,相互启发,我们教师统一引导,统一思想,这样,既起到“穿针引线”及时点评的作用,又培养学生个体研读和合作探究习惯。

5.学习考纲后明确教师教学中的作用

通过对考纲的解读,我们还会发现高考越发重视对考生的自主探究、阅读鉴赏、个性化解读等能力的培养,并且注重学生学习文本后产生的社会功能和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大研讨、探究。

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需要以理解为基础。当考生解说自己的认识时,必然同时也反映了他们的表达能力,而考纲中所考查的各项综合能力在作文模块训练上最易体现。作文选材既体现了考查的灵活性,审题也注意时代性,行文上更注意情感的丰富性和文学性,表达注意情感化和哲理性,立意更注意针对性和导向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不能再如以往那般单按教案、仅凭教学经验开展教学,应思考如何切入课文的文本解读,如何启发学生文本信息的筛选、归纳整合,如何理清文本思脉,如何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并有自己的情感认识……这一切,同样需要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中,反思如何更好、更积极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探究的思维意识。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新课程改革精神。

通过对高考考纲的解读、分析及反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主要还是在于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落实,“考纲指导的好,不如切实践行于教学实处”,使我们的教学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有着更多的实绩体现,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落于实处,真正有益于学生的成长,进而真正地做到对学生备考和成长两相益的指导。

上一篇:现在完成时教学设计 下一篇:概括能力的培养何在、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