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传乡情

时间:2022-07-09 09:14:53

摘要:如何利用开发乡土音乐资源,并将其融入到音乐课堂教学中是摆在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面前的一个问题,也是值得我们在实践中加以尝试的。本文是以道情的发展为基点,分别从音乐新课改的需要、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这三个方面阐述了“三门道情”进入音乐课堂的意义。

关键词: 乡土音乐 三门道情 音乐课堂教学 意义

一、道情的发展

道情——民间曲艺的一种,历史比较悠久,流传区域也比较广阔。它属道教声腔艺术,源于唐朝道教经韵。最初的道清称道歌,是传道者宣传教义及募捐化缘的工具。当时道教广为流传,传教道士云游天下,到全国各地传道时皆唱道情,道情之影响和活动范围达到顶峰。明清时期起流行于三门湾一带,《三门道情》的曲调与表演形式与宁海、临海相似,以一人或多人演唱、表演一个完整故事。三门海游、浬浦、花桥等地曾有以此为生者数十人,解放初期活动仍很频繁。以后逐渐衰落,演唱者寥寥无几,但仍有小型节目参加各类文艺晚会。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三门县创作《道情新歌》就参加了浙江省文艺汇演。

近年来农村俱乐部经常创作节目参加文艺演出,2004年三门县创作的道情节目《傻子老叶》在浙江省老人文艺汇演中获奖。表演者左臂持竹制道情筒及竹片,右手有节奏地击打竹筒。有说表有演唱,旧时以演唱长篇故事为主。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增加伴奏的乐队5—8人。有时乐队演奏员作帮腔,使表演更丰富。随着社会前进,生活节奏的加快,长篇故事已无人演唱,道情改革较大,演唱片段或小故事为主,表演人数增加少则几人,多则十多人,并吸收了歌舞因素,使节目类似于道情表演唱。一、二人演唱的形式仍然存在,但已不多了。

二、巧引乡土音乐—道情,是新课程新教材开发和改革的需要

首先《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指出:“除国家课程外,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课程标准》在课时内容和数量上保证:“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占教材总量的80%——85%,其余15%——20%左右留给地方教材及校本教材。”

其次由于中学生受阅历和知识的制约,不可能对每个单元的音乐作品内容都感兴趣,所以乡土音乐的选材范围应主次得当, 重点突出, 以立足本地、本民族为“点”, 逐步幅射到全省乃至全国有民族特点的地区的“面上”。应该说,乡土音乐资源开发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为我们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方向,让我们的学生对家乡的音乐文化有所了解,让他们从小产生对家乡、对民族、对国家的认同和热爱,了解民族音乐的魅力所在,传承传统的民间艺术文化,在学习中提高音乐素质和民族自豪感。

翻开初中音乐各册的教材,里面收入了许多优秀的民歌,如高山族民歌《我的祖家是歌乡》、彝族民歌《阿西里西》等。这些优秀的作品虽然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各地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使他们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但是却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点”和“面上”的结合。曾记得在上《阿西里西》这一课,有一位学生这样对我说:“柯老师,为什么其他地方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而我们这里怎么一点特色都没有啊?”学生的提问让我深感惭愧,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能做的不就是如何将这些遗产继续传承下去吗?所以想要真正做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还必须去开发和研究自己本土的音乐教材,让学生去了解自己的家乡,了解传统民族艺术的魅力所在。

三、道情丰富了音乐教学的内涵,继承发扬了民族文化传统。

当地本土音乐是民族音乐的组成部分,是具体实施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利用本地民间音乐充实音乐教材,可以使青少年了解民族音乐传统,以更好地继承、发扬传统,走向未来。目前,我县虽然已经有了一些关于乡土教材等课题的研究,但是还没有对各地民间音乐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相应的乡土教材也大量缺乏,乡土音乐教学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挖掘、整理、创作本地音乐,汇编乡土教材,并渗透于音乐教学中,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大事。三门道情,融曲艺、戏曲、音乐于一体,曲调丰富,自成一格。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通俗谐趣、朗朗上口之中,又富于哲理、高雅精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广为流传,家喻户晓。而现代青少年已很少机会接触到这些民间艺术,取而代之的是港台流行音乐、网络音乐,充斥校园,如果不对本地民歌进行挖掘、研究、整理、创作,我们的民族文化就会逐渐失传。

面对严峻的形势,作为当地音乐教师,是有责任把中华民族的文化发扬光大。于是,我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深入民间,采访六、七十年代活跃的民间艺人,他们唱“原汁原味”的道情,并拜他们为师,既学会演唱多种道情,又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为渗透民族音乐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汇编成乡土教材。在音乐教学中穿插道情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本地民族音乐文化,教学生学唱《道情新歌》等,并让学生自创自演,让学生用自己的方言演唱,感受歌曲的地方特色,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又让学生直接感受和深刻体验本地丰富的音乐文化遗产,领略家乡文化的灿烂,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乡土,热爱乡土。每当在网络上搜集到相关视频,我就让学生去观看,使乡土音乐教材立体化。经过不懈的努力,通俗生动、幽默谐趣的道情新歌逐渐得到学生的喜爱,大部分学生学会演唱道情,他们觉得用自己的语言唱歌,新奇、亲切、舒服。我还与学生一同学习、研究创作民歌,创编一些本地民歌表演节目上台,尽最大努力推广、宣扬本土民族音乐文化。

四、编创道情新歌渗透于音乐教学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如充分挖掘民族文化, 弘扬民间音乐, 结合地方特色的音乐教学是中学音乐教育的辅助, 把乡土音乐渗透到各年级的音乐教学中巩固和搭配, 加深对音乐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 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样化教学,充分发挥“调味剂”——乡土音乐的作用,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在心情舒畅的前提下,主动参与音乐各项活动,进而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日常工作中, 我从当地深厚的民族文化中吸取营养, 充实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艺术素养, 勤于创造, 曾将自己编写的《唱唱我校新风貌》带进课堂。“数年教学有成效,锐意进取敢先当。迎得桃李遍地开,盼来学校喜搬迁。锣鼓喧天齐声贺,新人新校新风貌。先说……”同学们拿到歌篇, 爱不释手,立即学唱起来, 情绪高昂, 可见“ 土特产”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小学音乐教育》人民音乐出版社

上一篇:浅谈作文前应做的准备 下一篇:初中数学使用信息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