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中环境描写的象征意义

时间:2022-07-09 06:14:50

浅析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中环境描写的象征意义

【摘 要】《德伯家的苔丝》中哈代运用了具有象征意义的环境描写,如自然景象、颜色、小鸟、四季变化和地点转移等。本文从这些象征意义出发,试图揭示苔丝的命运和文章主题。

【关键词】哈代;德伯家的苔丝;环境描写;象征意义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263-01

一、序言

“象征”在文学作品中通常指作者自己无形的体验、感受寄寓于有形的形象中,构成了意象,使之既有具体、生动、鲜明的形象特征,又具有丰富的内涵,深隐着作者许多内在的、深邃的和难以言述的意念。《德伯家的苔丝》中哈代运用了具有象征意义的环境描写,如自然景象、颜色、小鸟、地点转移和四季变化等。

二、具有象征意义的环境描写

(一)自然景色。“一片薄而发亮的雾气,本来一晚上都弥漫在低谷里,现在散布得漫山遍野,把他们包围起来了。”[1](P85)这段景色描写发生在当苔丝和亚力克骑马走在黑暗的the Old Chase树林里,是暗示危险正一步步向她逼近。 “破晓的时候和黄昏的时候,同是半明半暗的灰色,但是它们阴暗的程度也许一样,明暗的景象却不相同。在破晓的朦胧里,好像是亮光活跃,黑暗沉静;在黄昏的朦胧里却是黑暗活跃而步步增强,亮光相反地沉静儿睡眼倦开。”[1](P185)这段描写有两层含义:表面上是苔丝和克莱尔的恋爱关系还不明朗;深层含义却是苔丝和克莱尔相爱到结婚并不是苔丝悲剧命运的结束,而是她悲剧命运的终结――被绞死。

(二)颜色。红色在文中多次出现。当苔丝来到德伯家,首先见到亚力克后,亚力克对她表现得极为殷勤,带着她逛果园。在果园里,把鲜红的草莓硬是往苔丝的口里塞。红色在《圣经》里有诱惑和淫欲的意味。在这里,亚力克就像是《圣经》中变化成蛇的魔鬼正在诱惑苔丝。还有一处更为直接的描写是,苔丝遇到个提着盛有红色涂料铅铁罐儿的人,他用涂有红色涂料的笔写下:你,犯,罪,的,惩,罚,正,眼,睁,睁,地,瞅,着,你。显然,从宗教和世俗的角度来看,苔丝也是犯通奸罪之人,她将受到惩罚。小说的后半部分极为讽刺地告诉我们亚力克竟然还成了牧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哈作该小说的用意就是要抨击基督教的虚伪,对苔丝的无辜深表同情,认为她就是“一个纯洁的女人”。

(三)小鸟。小鸟的意象在文中也多次出现。当苔丝第一次离开家门,到所谓的德伯家攀亲,见到所谓的德伯夫人时候,有这样一段描写“她就用手从头到尾摸它们,考察它们的冠子、它们的翅膀、它们的爪子和公鸡脖子上的长毛”。[1](P71)在这里我们看到这些鸟儿在这个老太太手上就像是个一样。这是暗示苔丝即将沦为亚力克的,也造就了她不幸悲剧命运的开始。小鸟们受到猎人们的追赶,避难到此,其悲惨情形,苔丝感同身受,苔丝就如同这些小鸟一样。这也某种程度上暗示了苔丝的悲剧的终结和死亡的方式。

(四)地点转移。苔丝的足迹到过不同的地方。这种空间的转移,也是苔丝生命重要节点的体现。苔丝的出生地是Marlott, 在作家的笔下,这个地方四面环山,环境优美,树多林密。美丽诚实善良的苔丝就出生在这个地方。后来,苔丝第一次离开家门到德伯家攀亲,来到了Trianridge,在这里她遭到了花花公子亚力克的,这是她人生命运的转折点。在从Trianridge 回来的两三年后不得不第二次离开家门,这次她来到了Talbothays乳牛场,在这里苔丝邂逅了自己一生的挚爱克莱尔,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然而,在苔丝在结婚日向克莱尔坦白了自己得不幸遭遇后,却遭到了克莱尔抛弃。苔丝人生的最后一站是海边小城Sandbourne。在这里苔丝由于激愤而最终杀死了亚力克,开启了人生悲剧的落幕。

(五)四季变化。小说中四季的变化与地点转移相辅相成,呼应着苔丝命运的起伏。春天是万物生长的时节,也是苔丝生命中快乐的时光;秋冬时节万物萧条,一派肃杀的景象,苔丝也处于人生的谷底。苔丝在五月的春天初识了后来的丈夫克莱尔,在九月的一个星期六遭到了亚力克的。在二三年后的一个五月,苔丝与克莱尔相恋,度过了最快乐的时光,然而在新年到来头一天婚礼晚上,当苔丝向克莱尔坦白自己的过往,克莱尔却不能接受,苔丝犹如五雷轰顶。丈夫离家出走后,又是在十月的一天,苔丝来到了Flintcomb-Ash农场受苦。

三、结语

除了上面提到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环境描写外,还有一些也能够从中看出苔丝命运的轨迹和对小说主题的揭示,如对altar(祭坛)的描写是暗示苔丝如同耶稣一样,替人受过,拯救世人。

参考文献:

[1]哈代.张谷若译.德伯家的苔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2]哈代.德伯家的苔丝[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梁宗岱.象征主义[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2004.

[4]马弦.苔丝形象的“圣经”结构[J].外国文学研究,2002(3).

作者简介:

黎 杨(1979-),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二语习得。

上一篇: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英语被动语态及其高校课堂教... 下一篇:无处安放的存在之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