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课程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2-07-09 04:28:30

公共关系课程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研究

摘 要:本文主要围绕情境教学法,就其在公共关系课程中的应用进行简要的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教学实践;公共关系课

公共关系课程对从事公关工作以及市场营销工作的人有着重要的帮助,有着较强的可操作性。如果在公共关系课程教学中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无疑会使得一些充满活力的内容变得非常死板僵硬,一方面会束缚学生的创造性,压抑了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另一方面也达不到教学的效果。要想更好的开展公共关系课程,那么就需要老师对教学方法进行相应的改革。将情境教学法运用到该课程的实践当中,能够极大的提升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运用情境教学法的意义

1.极大的提升了教学的质量。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学生充当学习的主体,老师仅仅起到辅助指导作用。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创造性。老师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相互讨论,将书本上的一些知识形象的展现给学生,让这些抽象、呆板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2.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在公共关系课程中运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真实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组织能力也有极大的提升。

二、情境教学法的主要特征

三百多年前,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就提到过:“所有的知识皆是从感官所开始的”。该论述反映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直观能够让一些抽象的知识更加具体化,更加形象化,对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情景教学法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使学生身临其境,老师给学生展现一些较为具体的形象,一方面能够让学生从这些具体的形象中达到理性的顿悟,另一方面也能极大的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主动学习。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境的创设,以引导学生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或者是老师安排学生对情境进行模拟,让他们能够置身于生动有趣的气氛当中,这样学生也就在学习知识时能够更加投入感情,思想也会更加活跃,这就是情境教学法。

故此,在情境教学法的特征当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更好的推动学生的认知活动是其中的一个本质特征。而演示教学法则不同,其仅限于将实物或者是一些教具呈现给学生,或者是教师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掌握老师所讲述的知识点。尽管这些都有着直观的作用,然而仅仅给学生带来实物直观的效果,不能够让学生切身的感受到其中的内在本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三、在公共关系课程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资本论》提出:任何劳动过程都包括以下几个要素,第一是引起;第二是调整;第三是控制。教学过程也是如此,也具备这几个要素。引起就是老师组织教学,对教学的内容进行优化设计。在公共关系课程中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要让学生能够切身面临着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将以下几方面有效的结合起来,第一是教学、第二是演练、第三是测试,让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练习,切实了解到一些实际的问题,并且通过在课堂上的练习能够掌握相关的技巧。为了更好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过程进行优化,那么就需要老师对一些逻辑性较强的内容进行课堂讲述,而对于一些可操作性的内容,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采用情境教学法。例如:(1)推销演讲;(2)为企业单位策划一些活动;(3)为单位处理一些危机事件等等。

1.在公共关系课程教学中如何调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整指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的学生动机。要想提升教学效果,那么就必须要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公共关系课程中运用情境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很自然的进入到角色当中,并且会努力扮演好这个角色。经过实践表明,每一个学生都会很重视这种锻炼学习机会,会有着更高的学习热情。如老师可以采取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设计一个课题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让小组选派组员对本组的观点进行阐述,由其他组进行评论,最后由老师进行统一点评。这样就比老师一味的在黑板上进行演讲的方式要更加吸引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相互讨论的学习中取长补短,达到共同的提升。

2.在公共关系课程教学中如何控制教学的质量。控制指的是对教学的质量进行保证。故此,要将演练同测试有机的结合起来,要对教学活动进行严格的规定,从而预防在教学时敷衍了事。下面就以模拟某单位的产品为例子,来对情境教学法的具体流程进行说明。例如,老师可以让学生对肯德基出现的鸡腿事件进行分析,让学生扮演肯德基的管理者,如何应对这次公关危机。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每个组拿出一个公共危机应对方案。最后老师对每一个组的方案进行点评,让学生能够知道自己的优点或者不足,这样就能够让老师的教学效率有着极大的提升。

3.在公共关系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的主要要求。第一,抽签分组。依据班级的人数以及题目的具体需求,对每一组的参与人数进行确定。第二,材料准备。要求每个小组对该单位的产品进行收集,对产品的各种资料进行汇总。第三,现场演练。让每一个小组进行相互演练,明确各组员之间的分工。第四,交流评议。在模拟演练结束之后,让每一个小组总结自己的体会。

4.在公共关系教学中教师的主要教学方法。第一,创设情境。布置模拟题目,创设模拟现场。第二,明确要求。对活动的目的进行讲解,为学生讲解一些推销的技巧。第三,综合评分。当模拟演练结束之后,老师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进行打分。第四,讨论评估。老师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讨论,指出优点与缺点。最后进行总结、补充。例如在教学模拟推销茶具这一活动中,老师提前将课堂布置成相应的场景,然后让一部分学生充当客户,一部分学生充当本次活动的推销员。在推销开始之初,先放映关于推销的基础视频,让学生能够了解基础的推销技术,然后让扮演推销员的学生运用自己的销售技术来打动扮演客户的学生购买自己的茶具产品。接下来,让客户学生进行评分,对推销员学生的推销技术进行点评,老师最后再组织学生对本次活动中各学生的推销技术进行讨论评估,指出他们推销技术的不足。通过这样的模拟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对推销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更深刻地掌握了相应的推销技巧,培养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判断能力等等。

四、应用情境教学法中存在的问题

1.情境的设置缺乏依据。在公共关系课程的教学中,主要是采取老师讲述为主,学生仅仅是被动的听课,这样一来就使得课堂的气氛变得非常沉闷,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在上课过程中不是睡觉就是自己在课堂之下玩手机。而在公共关系课程中运用了情境教学法,老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去转变自己的教学方法,通过创造不同的情境,调动课堂的氛围。然而,在实际公共关系课程的教学当中,许多老师对情境教学法的运用还不够熟练,在上课时完全是为了创设情境,而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的内容,缺乏有效的依据,教学方法的运用非常僵硬。例如在进行推销演讲的过程中,完全就没有给学生课后准备的机会,以及没有对课堂进行相应的布置。既然是推销演讲,老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准备,让学生了解推销的一些基本知识,老师也可以对课堂进行相应的布置,让推销演讲能够显得更加真实。这样一来,学生也能够更加有感觉,也能够在课堂中更加投入。

2.情境的创设不够合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许多老师都更新了自己的教学方式,为了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采取新型的教学方式,将多媒体教学方法引入到公共关系课的教学当中,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但是有些老师在播放课件视频时没有考虑该内容适不适合运用多媒体,而是一味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所有的知识内容放到屏幕中去,老师的本意是让学生能够犹如在观看电影一般,就让学生接受这个知识点。但是没有考虑到不是所有的知识内容都能够去运用多媒体,有些非常明显的理论性知识点,就没必要去运用多媒体教学了,直接用黑板讲述就行。而对于如何处理单位的公共危机这一教学中,老师就可以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观看别人怎么解决公共危机事件。

五、解决应用情境教学法中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1.合理创设情境,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公共关系课中,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当中,那么就需要老师创设合理的情境,使情境显得更加真实,让学生能够切身的投入到其中。例如,在让学生模拟推销演讲时,老师可以将课堂进行一定的布置,让课堂显得更加接近实际,此外,在课堂中播放推销演讲的一些实例,让学生了解推销演讲的一些基础知识。这样学生在接近真实的模拟演练中就会更有感觉,也就会将全身心精力投入到这次活动中。

2.创设实物情境。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活动当中会使他们对知识的印象更为深刻。故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些实物情境,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活动中感受到其中的氛围。例如,带领学生去参观推销演讲的活动,让学生坐在台下听别人是怎么进行推销演讲的;或者安排学生参加一些企业的策划活动,让学生能够在社会中去学习怎样做好策划活动,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老师所讲述的知识点,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一方面促进理论知识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郭文臣.情境教学法在公共关系学课程中的应用[J].高等教育研究,1994,02:57-58.

[2]韦晓雨,彭金城.《体育公共关系》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04:42-44.

[3]董晓绒.项目教学法在“公共关系学”课程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08:58-59.

[4]李凯.《体育公共关系》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分析[J].运动,2013,11:84+96.

[5]刘丹.互动式教学法在高职公共关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价值工程,2013,26:285-286.

上一篇:在混龄户外游戏中发展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探析 下一篇:“生本教育”理念在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