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导师制工作与专业服务实践相结合思考

时间:2022-07-09 03:13:55

本科生导师制工作与专业服务实践相结合思考

摘要:以导师制工作与专业服务实践相结合的经验为基础,论述了二者结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可行性,但导师制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更加有效地建立起导师制工作与专业服务实践相结合的本土化运行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关键词:导师制工作;专业服务实践;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3.082

1本科生导师的角色与职责定位

本科生导师制是精英高等教育下的产物,是导师和一个或者少数几个学生之间的单独面授教育,实施导师制的目的是推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以此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本科生导师所扮演的是一种思想导师、学业导师、生活导师、道德导师和精神导师等多元化的良师兼益友的角色。因此,本科生导师制的职责主要包括:第一,在学业层面上,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目标与计划,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与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业困惑,并定期给予指导,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专业素养与能力;第二,在思想与情感层面上,建立联动机制,及时了解学生思想与情感发展动态,运用互联网定期与学生保持沟通与交流,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困惑、情感困惑和心理困惑,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地、乐观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第三,在生活与人际交往层面上,导师应多走进学生宿舍,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与人际交往情况,定期与辅导员或班主任沟通,了解学生的生活态度与生活理念,有效帮助学生生活中面对的困难;第四,在职业生涯规划层面上,了解学生对未来的预想与设计,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提供相关信息,帮助学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并督促学生按照既定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2导师制工作与专业服务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本文主要探索导师制工作与专业服务实践相结合的具体经验,其实施过程如下:

第一,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构建多元化的培养目标。针对2016级大一学生,首先在思想上做足专业认同教育,可以邀请校内外专业教师及一线社会工作者定期开展专业理念训练,根据学生各自的情况,帮助其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业规划;其次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专业相关书籍,培养学生以社会学视角观察问题与感知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与专业气质。针对2015级大二学生,首先引导学生利用课堂教学,充分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不断提升独立思考的能力;其次,以导师制活动为依托,增强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通过感知社会现象而认知社会问题、分析社会问题及解决社会问题。例如,通过辩论赛,不仅可以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社会学的想象力;通过读书会,加强学生的阅读量,通过撰写读书笔,提升学生专业写作水平,促使学生运用学术语言剖析社会问题。再次,提供给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专业实践中验证专业技术与方法,不断打磨服务水平,提高专业服务质量。针对2014级大三学生,首先要不断巩固专业理论知识,在课堂教学基础上,加强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并且可以选择不同的专业领域,即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农村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等领域,依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强化对学生综合能力地培养。其次,加强学生思想与情感的交流,深入了解并针对学生未来关于考研、就业等方面进行指导,促使学生在人生发展过程中拥有更大的自与决定权。

第二,导师制活动与专业实训相结合,为导师与学生双向互动搭建平台。二者相结合一方面,丰富了导师制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反思能力和批判性的学习态度。例如,针对2015、2016级,笔者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院“高校青春健康”项目,一是通过参与同伴教育培训,可以系统了解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相关知识与方法,提高学生自我保护与关爱他人的意识与能力;二是通过观摩高年级学生的服务实践,可以搭建一个学习交流与经验分享的互评平台,加上专业导师与项目督导的联合指导,加强学生与导师的积极沟通,互相探讨并交流学术,达到自助互助成长的目的。针对2014、2015级,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云南省“社会工作三区人才计划”项目,利用课余时间帮扶宣威市海岱镇L社会服务中心留守儿童。一要经过查阅文献资料与阅读相关书籍,丰富自身专业理论知识,构建全面的服务理论框架,不断探索本土化的专业服务方法;二要设计小组活动与团队训练计划,学会运用小组工作方法提高留守儿童学习与沟通的能力;三要学会收集一手资料,将服务实践过程中的调查数据与实务方法,以学术报告或论文的形式呈现出来,为今后学术文论的撰写奠定专业基础。

第三,积极加强高校与社会工作机构的合作,不断建立社会支持网络。高校与社会组织的有力合作,不仅为学生开展专业实践打造了良好的平台,更体现了高校服务社会、输送人才的社会功能。例如,针对2015、2016级,定期开展志愿者培训与交流,要求学生以志愿者身份,每周完成8小时服务时长,学生可以在当地社会工作机构做义工,也可以到外地社会服务组织进行参观交流。导师则尝试要求学生对服务实践的经历进行反思与总结,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深入探索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与解决方法,加深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社会工作者的人文素养,加强学生专业认同感与责任感。针对2014级,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积选取合适的调查点展开多元化的社会调查,并结合本专业《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及《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等课程,训练学生观察社会现象、认知社会问题和探索解决对策的意识与能力,鼓励学生深入调查对象,了解服务需求,查阅相关文献,撰写实践报告。一方面,依托导师制活动,丰富了“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训能力与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确定自己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探索和研究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的问题,为形成毕业论文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3结论

本专业导师制工作经过几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一定的经验,实践结果表明,导师制工作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和借鉴意义。但导师制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更加有效地建立起导师制工作与专业服务实践相结合的本土化运行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参考文献

[1]伯顿・克拉克.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72.

[2]丁林.高校深入推进本科生导师制的三个关键问题[J].教育研究,2010,(9):106109.

[3]杨晓玲.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与思考[J].高教论坛,2010,(9):5659.

上一篇:上海市财政收入与GDP的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 下一篇:教师教学文本解读的两个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