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可贸易对提升中国企业外贸竞争力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2-07-08 08:18:03

许可贸易对提升中国企业外贸竞争力的影响研究

摘 要:许可贸易对提升中国企业外贸竞争力的影响机制可以从引进、输出许可两个角度考察:企业通过有针对性的引进许可,可与固有要素禀赋形成互补,培育自主创新力,从本质上提升外贸竞争力;通过输出许可,可获取稳定的收入以刺激创新并扩大国际影响力。其中,引进许可的作用机会、效果因行业不同而区分。引进许可中,企业应注意目标技术与自身条件、市场定位的匹配性;输出许可中,应注意限制引进方对许可权的独占性。

关键词:许可贸易;外贸竞争力;影响机制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4-87 -03

一、引 言

近年来,中国企业一定程度上处于严峻时期,形成强健外贸竞争力,成为平稳度过这一时期、维持贸易活力的必要前提。就外部大环境而言,世界政治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加大,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内经济转型,金融市场震荡,冲击了外贸企业的政策环境稳态。就企业内部能力而言,我国企业外贸竞争力并不强。据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标测算,我国企业在专用机械、高端电子产品上处于全面竞争劣势;固有比较优势则集中于劳动力密集型商品。而这一优势近年来也因人口红利消耗、劳动力成本上升而被逐步侵蚀。对此,切实提升中国企业外贸竞争力愈发显现出其重要性。

对外贸竞争力来源的理论解释因时代差异而不同。古典贸易理论将之归因于比较优势,并进一步具体为要素禀赋;新贸易理论则基于更贴合实情的假设,将竞争力来源落实为规模经济及需求相似理论。最新的动态贸易理论则以技术差距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予以解释,二者都间接强调了技术创新对于提升外贸竞争力的重要性。

动态贸易理论对创新能力的强调更适应当下国际贸易竞争的新特征,因而成为后续外贸竞争力研究的重要出发点。Krammer(2009)对16个东欧经济转型国家进行研究,发现外商投资流入和国际贸易等形式为获取新知识提供了外部渠道,从而促进了企业创新。Keller(2004)则指出对于大部分国家而言,通过国际技术转移而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可以从很大程度上解释其技术改进。王华等人(2010)基于FDI、进口贸易、出口贸易和国际技术许可的分析框架,纳入企业、行业特征等异质性因素,考察了中国1548家企业的面板数据并发现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技术许可对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上述文献对外贸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分析已从宏观层面的创新能力深入到进出口贸易、国际技术许可等具体经济行为的驱动作用,对提升中国企业外贸竞争力具有愈加现实的指导意义。然而,许可贸易作为国际技术贸易中最重要的方式,虽在王华等人(2010)的研究中有所体现,但对提升企业外贸竞争力的具体影响机制、作用特点却未得到足够研究。基于此,本文由许可贸易的特点出发,从引进和输出许可两个角度,分析了许可贸易对提升企业外贸竞争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并提出了为确保影响作用的积极性,在实施许可贸易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建议。

二、许可贸易的特点

许可贸易是目前国际技术贸易中最受关注和最为重要的方式,经分析有如下特点。

相对其他技术贸易方式,许可贸易具有独特的便利性。在许可贸易中,无形的知识产权被打包成“商品”,可以在技术市场上直接交易。企业通过许可方式,支付一定的许可费用,即可获取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资源。相比于技术服务与咨询,购买技术许可为企业提供直接接触先进技术核心内容的可能,更利于企业自身对技术知识的吸收与内化;相比于直接投资所带来的的技术溢出效应,许可贸易的针对性和目标性更强,且省却了繁复且有大量潜在风险的寻找合资伙伴的过程;相比于技术合作,许可贸易对企业的技术存量基础的要求较低;相比于国际特许经营,许可贸易对企业整体经营方式的强制性约束更少。

许可贸易具有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许可对象的多样性:许可贸易所涵盖的标的包括专利权、技术秘密、商标权、计算机软件以及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一项许可交易中,可以包括这些标的中的一种或多种;二是许可方式的多样性:按照许可贸易的独占性质可以分为独占许可、排他许可和普通许可,按使用权转移特点可分为主许可、分许可和交叉许可;三是价款支付方式的多样性,可以分为一次总算、提成支付和入门费加提成费三类,其中提成基础根据不同的业务特点也呈现出多样性,最常使用的有销售额和净销售额两种。

许可贸易呈现出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价格的确定上。知识产权虽然被打包为商品进行交易,但由于法律、经营上的独占性,其互为参照性、可比性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因此在技术市场上并无统一的价格标准。技术使用费的确定需要许可双方依据一定方法进行评估,在一定条件下协商并最终确定。估价对交易效果优劣的影响会因评估方法、评估水平、信息数据掌握量的不同而产生较大差异。此外,技术商品可多次让渡,技术交易中涉及多类税种且有被双重征税的可能,也使得许可交易过程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

三、引进许可对提升外贸竞争力的影响机制

技术引进许可的正向作用有两大发挥渠道:一是有针对性的技术引进许可与企业固有要素禀赋所形成的互补效应,二是技术引进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培育作用。此外,技术引进许可的影响作用会因行业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是对这三方面的具体论述。

(一)要素优势互补

要素优势互补效应基于许可贸易的便利性得以发挥:许可贸易的便利性使得知识、技术经打包能够如同商品直接进行交易。付出一定对价后企业便可直接接触到技术的核心内容,因此更易于化为己用。基于此,新技术的获取无需经历过程复杂且风险较大的合资经营,不必建立在已有的技术存量基础上,也不必通过高投入、高不确定性的研发过程来实现。这一便利性使得企业能够根据自身的要素禀赋条件和技术需求状况,有针对性地、以较低成本引进技术,从而更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跨越技术瓶颈,提高产销能力。

优势互补和技术升级还可促使企业在技术领先的许可人已开拓出的市场上更快捷的占有份额,实现获利。据Posner(1996)的技术差距理论,技术落后国通过模仿、吸收领先技术,整合已有的劳动力、自然资源等要素禀赋,可以成功地将比较优势从技术发达国转移到自身,从而在已有的产品市场中占取份额,获得收益。这一理论具体到微观层面的技术落后企业仍然适用。由于知识产权受到保护,“模仿”可以通过购买技术许可相对便捷地实现。同时,许可贸易中的独占许可、排他许可两个选项还能使被许可企业在一定时空范围内获得不同程度的市场垄断权。这可以带来两类好处:首先,一定程度的垄断条件为企业带来加价空间,使边际利润及总收益提高;其次,这种垄断权赋予企业实施分许可的权利,给予企业一定的机动余地,使之能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直接控制竞争对手数量以应对市场多变性,并补偿最初付出的对价。

(二)创新能力培育

许可贸易对企业外贸竞争力更深远的影响体现在创新能力培育上。相比其他方式,许可贸易能使企业更有针对性、更直接便捷地接触技术核心,在付出相对较低的成本后更易吸收、内化。同时,由于购买技术许可的成本是显性的,被许可方倾向于在追求高投入产出比的利益驱动下尽力使技术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不仅用于解决目标问题或提供目标商品,还通过积极改进实现交叉利用;不仅达到目标应用水平,还通过研发努力达到更优水准。在此过程中,企业研发人员既可通过“干中学”掌握先进技术,获得外部启发,又能提升研发主动性,获得“二次创新”机会,最终实现创新能力质的提高。

外商FDI所产生的技术外溢则不能达到同样良好的效果。一方面,当外商技术出资进行合资经营时,往往会提供配套设备、人员层面方面的帮助,并提供技术改进支持,以确保经营效果。因此FDI实现的技术引进很大程度上会增加中方企业对外资的依赖性,削弱自我学习应用的动力。另一方面,由于WTO规则和中国入世承诺,“市场换技术”的外资引进方针失去了原有的强制性,外商为保证自身的全球竞争优势,在合资时往往不太倾向于技术出资――外商在华投资更多的是寻求优质的加工组装基地,核心技术研发环节仍主要布局于发达国家,故对华产生的技术溢出非常有限。经验研究也证实,外资占比较高企业的创新概率显著低于内资企业;许可贸易与技术创新则呈显著相关性。

(三)行业异质性因素

技术引进许可的影响会因行业不同而有所差异:劳动密集型行业因历史性技术劣势更倾向于购买许可并改进应用,因此许可贸易在此类行业发挥作用的机会更多,对相关企业外贸竞争力的提升也更明显。

相对而言,许可贸易对电子设备等高新技术行业的创新能力提升则没有显著促进作用。一种可能的原因是电子技术在中国具有军民两用的特殊性。这样的特殊性使得发达国家倾向于对这类行业的技术许可转让做出严格的限制,这便阻碍了技术引进许可在我国高新技术领域充分发挥作用。

四、输出许可对提升外贸竞争力的影响机制

技术输出许可的正向作用有两大发挥渠道:一是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并进一步刺激创新,二是扩大企业国际影响力,为进入国外市场积累经验。以下对这两个方面具体阐述:

(一)收入来源、刺激创新

企业输出许可对象大多为通过研发、改进而获得的自有技术。输出方可获得转让费补偿技术研发成本,还可通过配套搭售带动相关设备、原材料、零部件等的出口,有效控制和占领输入国商品市场。从创收能力意义上讲,技术输出许可能延长技术生命周期,对企业内部需要淘汰,但在世界范围内仍有领先优势的技术妥善处理。

此外,技术输出许可的收益基于合同确定,能为企业带来一笔稳定低风险的资金流入,在很大程度上能激励企业更积极地推动技术换代,采取更严格规范的技术保护措施,形成良性循环。

(二)经验积累、进入准备

知识产权输出许可,尤其是商标对外许可,能帮助企业扩大国际影响力、铺垫进入国外市场。据Uppsala模型(Johanson& Vahlne, 1977),许可经营是企业继偶然出口之后,在分阶段进入国外市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通过对外许可自有技术、商标,企业可以试探产品、技术在目标市场的受欢迎程度,收集反馈信息,积累经验,为进一步进入该市场、扩展业务地域范围做准备。这种重要的经验积累与信息反馈仅需建立在企业技术对外输出的基础上,而无需更广泛的资源投入,从而能有效降低企业进入陌生市场的财务风险与成本。此外,技术输出许可,尤其是商标许可,还能提升企业国际知名度,强化市场品牌效应。 尤其当被许可人的产品服务与许可人固有质量要求相符时,能进一步提高企业商誉,增加无形资产。例如,中国著名餐饮品牌全聚德就通过商标许可,在欧洲国家授权经营,成功提升了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五、许可贸易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建议

为确保许可贸易的积极作用,在引进许可时避免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 的怪圈,在输出许可时避免丧失竞争优势,以下两个问题有必要引起重视:

应注意根据目标市场需求甄别自身的技术需求,并确保已拥有的技术知识和资源条件能够消化利用目标技术。对此,企业应积极改善自身的技术引进环境,确保充足的自主研发投入,以便更好地吸收目标技术;同时技术引进前的技术评估、市场调研、价值确定等工作也应全面开展。

应注意保留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避免培植潜在的竞争对手。技术输出活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影响企业自身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对此,企业可对引进方的产品销售地区、许可权的独占性加以限制。

六、结论

面对内、外部经济政治不确定性加大,中国企业提升外贸竞争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愈发突显。基于特有的便利性、多样性,许可贸易能通过两大渠道对中国企业外贸竞争力的提升发挥正向作用。一方面,企业可通过技术引进许可与已有要素禀赋形成互补,从而实现技术升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销能力,占取市场份额;引进许可还可促进企业内化技术,提高人力资本质量,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更长远地提升自生能力和外贸竞争力;引进许可的作用机会和效果会因行业异质性而不同,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发挥作用的机会更多。另一方面,企业可通过技术输出许可获取稳定的收入来源,补偿研发成本,并在此刺激下推进技术更新,提高自主研发能力;输出许可还可为企业进入陌生市场做先期铺垫,避免潜在的风险损失,并能够扩大品牌宣传效应,从而提升企业的外贸竞争力。

为确保许可贸易对提升外贸竞争力的正向作用,我国企业在引进许可中应注意目标技术与自身技术资源条件、市场定位的匹配性,在输出许可中应注意保留核心竞争力,避免培植潜在的竞争对手,对引进方的许可权独占性和使用的时空范围需加以限制。

参考文献:

[1]胡艺,吴宏. 技术创新与中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关系[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01):17-20.

[2]王华,赖明勇,柒江艺. 国际技术转移、异质性与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研究[J].管理世界,2010,(12):131-142.

[3]汪建新. 国际技术贸易[M].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2011:18.

[4]叶京生. 新编国际经济合作教程[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195-196.

[5]赵通. 国际许可证贸易的垄断与反垄断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5.

[6]Johanson J,Vahlne J 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firm-a model of knowledge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 foreign market commitment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77:23-32.

[7]Keller W.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Diffus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4,volume 42(3):752-782.

[8]Krammer S M S. Drivers of national innovation in transition:Evidence from a panel of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J]. Research Policy,2009,38(5):845-860.

[9]Posner M V.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echnical Change[J]. Oxford Economic Papers,1961,13(3):323-341.

作者简介

于家B,女,江苏镇江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生。

上一篇:试论知识资本理论:城市竞争力研究的新视角 下一篇:中国文化文学发展进程的标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