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

时间:2022-07-08 05:23:59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

【内容摘要】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主阵地,如何实现语感培养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加强朗读体味;强调多读多写;寻求思维规律。

【关键词】阅读 教学 培养 语感

在新修订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是现代语文教育的需要,也是当下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文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并在阅读训练中又明确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情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如何才能实现培养学生语感的目标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朗读体味

因为朗读体味作品,不只是心灵的感受,它还包括身体的感受。人们常说的心神领会即是指心领身会。只有达到这种身体的感受,认识才是真切、具体而深切的。平常我们对古人摇头晃脑的吟诵不甚理解,以至于取笑古人的“迂”,然而,鲁迅先生对这种读书人神的态度还是颇为赞赏的。如他在描写三味书屋中那位老先生读“铁如意,指挥惆傥,一坐皆惊呢……”时的情形,虽然状貌近于可笑,但却把老先生那种全身心投入读书的情形描绘出来了。古今中外不少的文章大家,也正是由于有这种敏锐的语感,这种身心入境的诵读,才创造出许多脸炙人口的诗文杰作。如我们熟知的唐代诗人贾岛“推敲”的反复诵吟;宋代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过”、“到”、“绿”字之改,无不给我们以启示。为此,在诵读(甚至背诵)中训练语感,才会真正体味到作品中所包涵的内容,领悟到作者的喜怒哀乐。

二、强调多读多写

大家知道,对语言组织规则和表达形式的感受敏锐与否,关键是语言实践。要进行语言实践,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多读多写。如果学生形成了多读多写的习惯,他们就可以在读文章时,读到前面的句子,就可推知后面的句子讲什么,读到前一事,就可推知后一事的思路走势;同样,写多了,心有所感,各种词汇和表现手法就会如涌泉之水,喷薄而出,落笔就如同行云流水。这一习惯的形成,实际上就是语感高境界的体现。我们熟知的许多写作大师或文章名家,就是通过许多次读写的训练,才达到这一语感最高境界的。如清代《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如果没有他“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反复读写和艰苦的创作,这“字字看来皆是血”的小说,也不会引起人们的共鸣,产生巨大的社会意义,更不会使之成为流芳千古的现实主义巨著。现代作家魏巍在他谈到写作《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也曾经说过,为了表达“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一主题,他曾从采访所得的100多个生动事例中选了20多个例子来写,并读给别人听,但例子太多没有写好,后来只选了5个例子,最后写成《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又删掉了两个,经过反复修改和读写,这篇文章终于成为了至今还催人奋进、令人难忘的名篇。从作者的写作经验不难看出,多读多写的确能发展自身的语感能力。

三、寻求思维规律

人们在写文章时,总会运用一定的表现形式、一定的语言规则来体现文章的内容。要知道,表现形式反映的是文章思路的内部自然联系,而语言规则反映的是语言内容的自然联系。我们在观察某一事物或想到某一件事物时,先想什么,后想什么,怎样过渡衔接,虽然可以灵活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比如,我们由梅花想到冰天雪地的冬天,甚至可以想到在《咏梅》一诗中“……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的情景,而决不会想到吃饭、逛街、睡觉等。这种思维中的由此及彼,虽因人而大同小异,但它是思想内部的自然联系。语言表达也一样,虽也存在着因人而异的自然联系,但在一般情况之下,“不但”之后接“而且”,“因为”之后接“所以”,不管其是正说之后接反说,总说之后接分说,或是设问之后接回答等等,也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把“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多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并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去寻求语言的思维规律,就会把这种语言思维规则和表达习惯变为“熟套”,并进而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经验,达到培养语感、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养的目的。

配乐诗朗诵、古诗新唱、舞蹈伴诵等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活动表演,将对经典的理解和通透诠释得淋漓尽致,师生们也会兴趣有加。在引导学生读经典的同时,学校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而且引领教师进一步树立了大语文教学观,实践“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 童必康. 体验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有效途径[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年04期.

[2] 闫宏斐. 依托教材训练语感能力[J]. 中小学教师培训,1997年05期.

[3] 周虹、牟丽. 对语感的再思考[J]. 吉林教育,2004年Z1期.

[4] 聂秀英. 注重语感教学 培养语感能力[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5] 毛颖新.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能力的培养[J]. 新课程(小学版),2009年08期.

[6] 徐圆芳. 加强诵读 培养语感 提升语文素养[J]. 新课程(教师),2009年12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民兴中英文学校)

上一篇:在线解决纠纷机制的基本制度研究 下一篇:一堂作文课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