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误区与对策

时间:2022-07-08 03:56:43

浅析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误区与对策

【摘要】今天,应试教育模式还在影响着当前学校教育,传统思想品德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误区,过于注重政治,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工具性,其内容呈抽象化。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制约新课改理念的贯彻。本文从转变观念,开放教学过程、改进评价体系和创设情景等方面进行探索。

【关键词】初中政治,品德教育,课堂教学,存在误区,方法对策

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起导向作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并开始向成年过渡,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任务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然而,这样一门重要的课程,在山区初中的教学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推行新课标,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思想品德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

1.当前阶段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误区

今天,应试教育模式还在影响着当前学校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仍存在着误区。在目前的教育还未摆脱应试教育束缚的情况下,在多数学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现状并不容乐观,不少学校存在着其它文化知识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顾此失彼的严重失衡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教师未能从思想上端正认识。

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特别是思想品德老师,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行为的养成。因此,要想让学生树立起高尚思想品格,老师必须“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但部分教师思想落后、法制观念淡薄、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式简单、只教书不育人、还有的教师人在教室心在外。这种现状虽然在广大教师队伍中只是少数个别的现象,但反面的力量及危害程度是巨大的,会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1.2 应试教育目前还主导着教育的方向。

素质教育模式的推广虽然已历经多年,但是由于国家选拔人才的标准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仍采取的是“一考定终身”制度,高等院校选拔人才时唯一看中的是高考成绩,并没有把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高低作为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考虑进去,所以就普遍存在着“口头抓素质,事实拼知识”的现状。学生的分数,升学率仍然是评价教师和学校教育的主要依据。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把知识教育、升学教育摆在了重要位置,把育人问题、学生怎样做人问题摆在了次要位置。因此,多数学校思想品德教育还仍仅仅局限在课本教学上,并未落到实处。

1.3 学校的德育机构不完善。

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不是一项具体的学科教育,而是一项带有整体性、全面性的教育工作,应该靠书本和学校的德育教育实际相结合。由于目前学校受评价机制和自身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多数学校把升学率作为硬件来抓,凡是利于升学的学科教育方面的机构、人员、经费、队伍建设都比较齐全,而涉及德育方面的机构、人员、设施、经费很少以致没有。多数学校在德育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着缺乏整体规划,工作思路不清、制度不完善、活动不规范、缺乏科学的评估机制,这就导致了书本理论和教育实际严重脱节的现象。

1.4 相对封闭的教学方式。

目前,许多中学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远离开放的社会生活。在教学思想上,强调一个“统”字,他们为了保护学生心灵的纯洁,不被复杂的社会现象所污染,把学生的思路死死地“统”在教师所规定的轨道上;在教学场合上,倾向一个“收”字,他们把学生的活动范围收缩在学校教室这样一个狭小的天地之中,不准越雷池一步;在教学方法上,热衷一个“灌”字,他们把教材中的知识,填鸭式似地强加给学生。这种相对封闭的教学方式,同我们的时代显然是不合拍的。我们的中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学生一旦接触社会,就会感到老师讲的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念是一纸单薄的空文。

1.5 存在社会负面的不良影响。

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是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接受的是高尚的道德情操熏陶。然而,包围着青少年学生的是一个五花八门的多彩世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新旧交替时期存在的阴暗面,就像阵阵风雨,敲打着学生的心灵,迫使他们被动地、盲目地去感受生活的多重色调。现在,人们碰在一起,往往是谈股票,谈生意,谈某人中奖的红运,谈某人赌博的财气。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青少年,生活在这种氛围里,潜移默化,抵消了思想政治课上的正面教育,一些学生讲:“政治老师上课讲的很有道理,但往往是课堂上听的是一套,社会上见的是另一套。碰到实际问题就感到想不通,行不通。”这种思想政治课与学生熟悉社会的二律背反现象,已成为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的根本原因之一。

1.6 教育目标与家庭教育目标存在着“偏差”。

在教学活动中,每位政治教师,不仅要把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而且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基础文明、伦理道德、法制纪律、理想情操等多方面进行教育与培养。这是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必需的,也是思想品德课在实现整个中学教育目标方面所承担的重要任务。然而,现在的学生家长中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文化素质从整体上看是较差的,这就制约了家庭教育水准的提高。思想品德课教育目标与家庭教育之间形成的“偏差”,必然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老师在课上教育学生要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助人为乐,许多家长教育子女“在外面要少管闲事”;学生在校“学雷锋”,学生回到家里,却以自我为中心,贪图安逸和享受,在家当“小皇帝”、“小公主”。这种教育上的“偏差”,必然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2.对于目前德育现状所存在误区的解决对策

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课程。针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误区,我们必须从转变观念入手,立足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开放教学过程,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促进我国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革新与发展。

2.1 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

新的课程对教师所提出的新的要求。我们必须把为教师设计的教育,转变为为学生设计的教育,这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支撑这一重大突破和改革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师角色的转变。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关注思想政治知识的接受,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冷落和忽视,这种在强化知识、技能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具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新课改理念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取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结合起来,让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转变教师的观念,首先是学生观的转变,怎样看待学生,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关键,只有突出学生本位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一要切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看成独立的人,方能达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2 教好书,做好人,身教胜于言传。

教师的职业特点是与学生面对面的实施教育。因此,教师必须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行为常常是最好的教材。学校教育的主导力量是教师,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德育水平的关键。为此,必须重视和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从教师的语言、仪表、工作方法入手,凡要学生做到的,教师不仅要做到,而且层次要高。可以组织教师进行师德规范学习,爱岗敬业。教师要以强烈的换位意识研究学生,以辩证的方式看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克服应试教育中的几个德育误区。身教胜于言教,比如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等,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首先不能违犯,要以实际行动给学生做出表率。教师朴素大方的仪表,严谨的教学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在耳濡目染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会是学校德育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积极开展心理建康教育。

初中生正处在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时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心理发育和变化,具有明显的逆反心理和极不稳定的情绪,是心理矛盾与心理冲突较为剧烈的时期。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心理困惑或问题。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①学习压力感。由学业带来的心理压力。一听说考试等,心里就紧张。②人际关系不协调。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③早恋问题的困扰。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除此之外,任性、脆弱、自卑、逆反心理、孤独与社交恐惧等等,都是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导致部分中学生离家出走、闭塞等问题及各种神经症状。因此,老师要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障碍,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一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名利;二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三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批评;四是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先决条件,一个人只有心理健康,才能品德高尚。

2.4 推进教材革新,整合教育资源。

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的空间较为封闭、狭小,眼界限于书本,限于教室。教材成了学生学习的“圣经”,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推进,必须在开放教学过程中,革新教材两方面有所创新,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从“虚”到“实”,从“工具性”到“以人为本”的转变。开放教学过程,就是要使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拓宽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学生可以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要从有字的教科书,延伸到自然界和社会这部“活”的无字书上。要改变传统的“教教材”的观念,要确立“用教材教”的新观念,教师要能自主的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和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经验的联系和融合,同时鼓励学生的质疑和超越。革新教材内容,要降低教材内容要求,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年龄特点,多按排有利于培养学生公民意识、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朴素的爱国、爱家、爱社会的民族情怀的内容,淡化政治理论要求,或把政治理论通俗化。在初中阶段的教材内容的安排上,要把心理指导和情感态度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初中阶段,让学生顺利的度过青春期。学生的成长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材的安排也要体现这一规律,这样,教师就可以从心理上、信念上、法律意识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指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学校,要想方设法,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如网络、电视、图书、阅览室等,开放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加大学生获取信息量,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事物的能力,帮助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心灵世界的交融,感悟人生的哲理,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5 吃透教材,明确培养目标。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这时期学生已经对世间事物有了自己初步的看法与见解,所以,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阶段抓好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初中思想品德教科书的内容设计上就特别强调了学生的礼貌意识、社会意识、责任意识、法制意识、抗干扰意识、事业意识、竞争意识、模范意识、诚信意识、节俭意识等优良品质的培养意义。这些优良的品质,不但能形成文化知识获取的动力,也将是学生终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2.6 开展各种实践活动。

初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结合思想品德课文内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讲话,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到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先进模范人物事迹等活动。其次,开展爱国先爱校,爱校先爱班,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的系列活动。可以通过开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团员誓师大会、校园广播、板报等形式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这些有趣的社会活动,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情感做起,使德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一定能使德育工作收到明显的效果。

从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看,想要使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实效,就必须实现两个转化,即教师所传递的品德规范信息内化为学生的品德信念,又将学生的信念外化为具体的品德行为。那种空洞的说教,远离生活的书本生硬的“外灌”式教育方法都是苍白无力的。实践是思想道德体验的场域及主体性生成的基础,同时是思想深化、发展的动力。投身实践,让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世界中,把学生引到火热的现实生活和改革大潮中去,让他们亲身感受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和创造奉献精神,极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改革和建设热情,从而获取切身体验,受到思想政治的薰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用各种方法了解、发现、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学习、分析、思考问题创设真实情境,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如问卷调查、人物采访、信息收集、数据分析、时政评论等,从学生生活实际、知识实际、心理实际出发,调整教学设计,使学生从活动中获取知识,得到体验,升华思想。这既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又是思想政治改革的一种新趋势。

2.7 改变评价方法。

传统教育把理性作为评价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唯一尺度,这样忽视了学生内心世界的丰富性。这样的教育很容易退化为一种机械的、单调的训练模式,也很容易扭曲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因此,分数不能量化衡量学生思想政治成绩,更不能成为评价一个学生的品德优劣,只能从侧面反应学生掌握思想政治知识的程度。用过程档案表达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即对每个学生设计一个成长档案,对学生思想倾向、行为表现、学习能力、考试成绩、参与社会活动的表现都进行一一记载,考评者只要查阅该生档案,就能很客观地评价该生在初中三年的思想状况、行为轨迹和发展趋势。当然,这种方法操作起来较为麻烦,且容易随评价者的思倾而变化。这种方法在全国许多学校正在实验和完善过程中,还没有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评价体系。

2.8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打破传统教法。

思想政治课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单靠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和教材的“炒作”,形成了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围着书本转的局面,学生的主体作用被扼杀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灌输状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根本无法实现。

与此相反,新课程教学却旨在诱导学生对教育过程的上动参与、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心理,促进学生扬长避短,使学生既得到全面发展,又使自己的特长得到发挥。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难以实现此目的,因此,政治课要能吸引学生,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就必须改革教学方法、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以多媒体为代表的教学方法就能轻易做到这一点;多媒体教学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替学生主体提供文本语音、图形、图像或一段活动影像等信息源,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且可以立即反馈。这种人机交互方式对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并同时参与学习活动,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它能把过去单一的知识表达结构转变为立体的知识展示结构,可有较扩大知识面,增加主体参与的选择性;它可把教学内容变繁为简、变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有效地降低教学难度,优化教学过程。

总之,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学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关心学生成长的基础上,勤于研究,锤炼教法,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就一定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陆桂春.浅谈加强中学德育工作的科学性[J].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09.5.

[2] 郭红心.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应注意处理细节[J].基础教育研究,2010.18.

上一篇:初中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之我见 下一篇:培养主动意识 提升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