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承接服务业外包对其产业结构的影响及启示

时间:2022-07-08 03:10:18

印度承接服务业外包对其产业结构的影响及启示

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和通信技术的变革推进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服务业的国际转移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并有可能带来新一轮国际产业布局的转移。服务业外包是服务业国际转移的重要形式,2001年全球企业对14.8%的日常运营业务进行了外包,并以每年19.6%的速度增长。IDG的统计数据表明,2004年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规模已达1000亿美元。在服务业外包的国际化浪潮中,印度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外包承接国,并垄断了美国市场。根据印度全国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2004年外包业务为印度公司带来了172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占全球同类市场的44%。预计到2008年印度在全球软件和后端办公服务外包市场所占份额将达到51% ,届时印度这一产业的年销售收入将达到480亿美元。

承接服务业外包推动的印度产业结构演变

通过考察承接服务业外包对印度产业结构的影响,我们发现,依据不同的产业结构理论得到的分析结果恰好相反:在传统产业结构理论下,承接服务业外包对印度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横向产业结构理论下,承接服务业外包对印度整体产业结构的升级没有产生根本性的促进作用。而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既有产业结构理论方面的因素也有印度经济的现实原因。

1.传统(纵向)产业结构理论下的印度产业结构分析。

费希尔和克拉克等人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提出了三次产业分类法,根据物质生产中加工对象的差异性把产业门类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即通常所说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这一分类法提出后被广泛采用,成为分析产业结构的基础理论。

印度经济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产业结构呈现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的趋势。按照1993―1994年度的价格计算,第一产业在印度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1950―1951年度的59.20%下降到1981―1982年度的41.72%和2003―2004年度的24.03%,第二产业的比重则从1950―1951年度的13.29%上升到1981―1982年度的21.89%和2003-2004年度的24.54%,第三产业的比重从1950―1951年度的27.51%提高到1981―1982年度的36.39%和2003―2004年度51.43%。在经济发展的每个时期,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增长率都比同时期农业的增长率高出2到3个百分点。

传统产业结构理论认为,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第二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则是一国经济兴旺发达的标志。现代印度经济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已经超过50%,并且在近十几年里一直以近9%的速度增长,旅游、餐饮、金融、软件等产业发展迅速,印度逐渐向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转变。从这个角度看,印度已经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结构水平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接近。

软件业是印度服务业的主导产业,承接服务业外包对印度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印度外包产业集中在IT行业,主要包括软件外包和提供后端办公。印度软件业发展是出口导向型的,软件企业发展主要依靠国外需求,软件业的发展带动了咨询、培训、通信、金融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因此印度产业结构的演进可以称为“外需拉动型产业结构升级”。

外包产业的发展对印度软件业的产业布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印度大多数软件出口企业集中在班加罗尔、孟买、马德拉斯、德里和海得拉巴,仅班加罗尔的软件出口就占整个印度软件出口的一半以上。在100家外包模式服务公司中,只有20%能够生存下来,其中的10%拥有90%的市场份额。产业集聚效应使得印度软件企业在外包业务上降低了交易成本,充分利用共享资源,发挥协同效应。印度软件企业集中在几大城市,构成了“镶嵌式产业布局”。

2.横向产业结构理论下的印度产业结构分析。

林民盾、杜曙光打破了以商品为最小研究单位的传统产业理论假设,把形成商品的三个阶段看作核心要素,并把企业与其对应的三种组织形式推广到产业的组合中,把所有产业横向切断分为三个层次:研发产业、制造产业、营销产业。按照横向产业理论,以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为主导的高级生产要素和以天然禀赋资源为主的传统生产要素在三个环节的不均匀分布是导致横向产业出现的根本原因,研发产业以高级生产要素与传统生产要素中的资本要素为主体,制造产业以传统生产要素中的土地、劳动力和高级生产要素中的隐性知识为主体,营销产业则以高级生产要素为主体。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级生产要素的分布决定了不同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研发产业和营销产业所含的高级生产要素比例高于制造产业,因此在产业结构中居于高端地位。横向产业结构水平的升级应是以高级生产要素比例的提高为主要标志,从以制造产业为主导向以研发产业和营销产业为主导转变。

目前,横向产业结构的分析框架尚未成形,我们仅以印度最发达的软件业为例,具体分析印度外包软件在研发产业、制造产业和营销产业的地位,即外包推动下的横向产业结构水平。从研发设计来看,印度出口的软件基本上属于应用型软件,技术含量低,一般依赖于国外的系统软件作为开发平台。进行基础型软件开发和设计的企业较少,创新体系的滞后导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从营销产业来看,印度软件外包企业具有强烈质量和服务意识,通过了ISO质量体系认证和美国标准CMM认证,并同美国在资金、技术、市场开发等多方面展开合作,占领了大部分美国市场。但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看,印度软件企业只是发达国家软件企业的海外业务分流,并没有属于自己的终端客户且缺乏自主品牌。制造产业是印度软件最发达的部分,印度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软件企业提供了大量技术熟练的“软件蓝领”,而印度软件企业规模较大,在外包业务中完全实现了工厂式的运作。每一个人都只进行一个独立单元的编程作业,多个人协作形成一个团队,就可以完成大型项目的设计编程,从而缩短工期,提高效率,大大降低成本。总体而言,外包对印度软件制造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积极效应,但对相关的研发产业和营销产业并没有带来质的提高,以知识为主的高级生产要素比例没有明显增加。因此从横向产业结构理论来看,承接国际服务业外包对印度产业结构没有产生显著的提升作用。

3.对比分析结论及原因。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在传统(纵向)产业结构理论和横向产业结构理论指导下的外包影响印度产业结构的结论是不同的。按照传统的产业划分,以软件业为代表的服务业占印度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超过50%,并在不断提高,其中外包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印度产业结构在不断升级。而按照横向产业划分,拥有大量高级生产要素的研发产业和营销产业并没有明显发展,外包更多的是推动印度软件制造产业的水平提高,印度产业结构并没有大幅度升级。最终不同的产业结构理论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既有产业结构理论方面的因素也有印度经济的现实原因。

传统产业理论以工业经济为背景,按照加工对象的差异性划分三次产业部门,通过产品层次的升级形成纵向产业链,产业结构水平的提高本质上是重点加工对象的转移,从农业到工业再到服务业,加工对象日益复杂但生产环节大致相同,均涉及研发规划设计、生产制造、整合营销与专业服务等三个环节,横向产业理论就是从传统三次产业的共性出发,提炼出研发产业、制造产业、营销产业等三个异质的产业部门。知识是推动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以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为主的高级生产要素在三个环节的不均匀分布是横向产业部门划分的主要依据。从而传统服务业的发展并不一定意味着一国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繁荣昌盛,传统产业中量的增加对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有限。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研发产业和营销产业的发展水平是考察产业结构水平的重要依据,高级生产要素比例的提高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动力。因此,印度服务业的比重虽然一直在提高,但由于研发产业和营销产业相对落后,产业结构升级进程缓慢。

现实层面的原因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外包本质上是企业把非核心业务发包给成本更低的企业,有研究表明大多数外包是成本驱动型的,因此外包的项目和流程一般属于相对简单的非核心部分,附加值较低,在价值链中处于低端地位,对于提高外包承接国的技术水平作用有限。美国等发达国家外包的软件多为应用型软件,近年来外包软件的技术含量虽有所上升,知识外包产业逐渐兴起,但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一直严重制约印度软件业企业的发展和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

其次,印度的软件政策是出口导向型的,内需不足导致软件业发展严重依赖国外特别是美国市场,承接外包项目工作量较大,限制了企业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型软件的设计开发。而国际经济周期性波动影响了印度软件业的稳定发展,世界经济萧条会直接导致印度软件业增长滑坡。另一方面,美国国内对外包影响就业和收入的关注日益强烈,新泽西州甚至出台法规禁止美国企业把软件设计和呼叫中心外包给非美国公民。在国际市场上,来自爱尔兰、加拿大的竞争日益加剧,印度软件企业的平均利润比两年前每小时降低了5美元,制约着研发投入的提高。

第三,从根本上讲,一国产业结构水平的提高,应是全社会各经济部门生产效率和协同效应的共同提高,以高级生产要素比例的提高为主要标志,最终带动经济发展和人民福利的提高。产业结构升级需要经济部门和非经济部门的有机相互作用,与教育、行政等公共事业部门的发展密切相关。对大国而言,如果缺乏其他产业部门的支撑协调,少数经济部门的发展不可能从根本上提升该国的产业结构水平。印度是世界上第二大人口大国,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相关统计表明,2001年印度有67.1%的人口滞留在第一产业,而同年第一产业在印度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仅为26.3%。由于印度实行的是精英教育,成人识字率仅61.3%,而10亿人口中有近1/3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成为限制印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从科技投入来看,1995年印度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0.6%,而1996年的世界平均水平为2.1%,其中高收入国家的投入比重更是达到了2.3%。从研发人员数目来看,1996年印度每百万人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研究人员为157人,而1997年高收入国家的指标为3284人。从出口结构来看,印度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一直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5个百分点左右。从专利申请数量来看,印度不仅远远少于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与同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相比也有一定差距。印度经济产业协同效应较差,农业和工业相对落后无法对服务业的发展形成有力支撑,研发投入不足以及产品整体科技含量偏低导致以高级生产要素为主的研发产业和营销产业在印度国民经济中比重较小。因此,外包虽然有力推动了印度软件业的发展,但无法从根本上推动印度产业结构升级。

印度承接服务业外包对我国的启示

服务业国际转移是继制造业国际转移之后的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布局调整,积极承接服务业的国际转移对中国服务业乃至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印度在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特别是服务业外包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对中国政策导向的选择和服务业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从政府层面看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一项重要承诺便是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政府应抓住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契机,变被动放开为主动开放,充分利用服务业国际转移来提升中国服务业的水平和层次,加大服务业的引资力度,积极推动承接服务业项目外包。印度外包产业的迅速发展就是得益于印度政府及时抓住IT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机遇,放开国内市场,实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推动印度软件企业与世界接轨,积极承接发达国家的项目外包,从而使印度软件业有了长足发展。

2.政府应切实转变职能,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减少对微观领域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市场化程度是吸引金融、保险等服务业部门国际转移的重要因素。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的同时,应提高服务意识,及时为国内企业提供相关信息及咨询服务;充分发挥协调和监管功能,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降低企业在行政程序方面的损耗。清除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与国际通行的法律法规接轨,为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3.重视人才培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现代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印度软件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便是印度拥有大量英语熟练的高素质“软件蓝领”。在印度,初级软件从业人员的培养已经系统化、社会化,在外包业务中形成了“项目经理、系统分析员、程序员”的合理人才结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服务业发展的瓶颈,中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位居世界第一,但仍有很大的人才缺口。中国高等教育应在加强理论教育的同时注重与现代经济发展要求相结合,提高成材率,较低企业的培训成本,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大量合格的专业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专业技术人员,为承接服务业外包提供“蓝领”人才贮备的重要举措。政府应加强岗位职业培训,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制度,全面提高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水平。

4.政府应注重培养创新体系,重视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印度软件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承接外包业务的同时,缺乏对开发自主知识产权和创立自主品牌的足够重视,导致印度软件业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地位难以得到改善,研发产业发展缓慢制约了印度产业结构升级。因此中国在积极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政策导向功能,鼓励国内企业自主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做大做强民族品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应从由廉价人力资源带来的价格优势向以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为核心的高端优势转变。

从企业层面看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中国服务业企业大多规模较小,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面对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新趋势,中国企业应该树立国际化的经营理念,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培育核心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服务业分工与竞争。旅游、运输、保险、银行等企业可充分利用熟悉中国市场的本土化优势,形成布局合理的营销网络,以渠道作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市场占有率。软件、通信等高科技企业在充分利用低成本劳动力资源的同时,要注重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向全球服务业价值链的上游转移。

2.服务业的国际转移为中国企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契机,中国服务业企业在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同时应加强与国外行业领先者的合作。一方面积极吸引外资,在充实资本金的同时,学习国外企业先进的经营理念。通过外资董事的介入,规范企业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完善财务监管制度。浦东发展银行引入花期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便是中国企业积极与世界接轨的典型案例。另一方面,积极承接服务业项目外包,开拓国外市场,特别是充分利用地缘和文化优势,扩大在日韩外包领域的市场份额。

3.专业人才的匮乏是制约中国服务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应在搜寻外部人才的同时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通过内部挖潜和市场搜寻相结合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构建从初级技术/服务人员到高级项目经理的人才体系。企业可以通过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培养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人才,既解决了部分就业问题,又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建立较大规模的人才贮备。

4.面对服务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中国同行业企业应建立企业联盟或行业协会。企业联盟和行业协会通过制定行业准则,规范企业行为,完善市场环境。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行业整体的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协同效应,为同行业企业提供交流合作的机会。企业联盟、行业协会的成立,既可以避免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又可以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强在国际统一规范制定过程中的话语权。

总之,服务业国际转移对中国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政府和企业既应做好准备积极承接服务业的国际转移,也要在国际竞争中重视自主研发和人才的培养,打造企业乃至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在全球服务业价值链中的地位。

上一篇:新形势下国际工程承包的财务工作 下一篇:从全球咨询设计200强看中国企业“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