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时间:2022-07-08 10:48:01

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摘要】本文着重分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性和构成要素,并从企业文化力、学习力和创新力三方面着手,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入,企业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保持持久优势,必须具备核心竞争力。这是企业在各种资源或能力综合作用下产生的一种合力,是关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的无形资产。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生存较量已从数量规模的、专业的、浅层次的战术竞争,逐步发展到内在的、隐含的、综合的、深层次的战略性竞争,这就涉及到企业内部的知识积累和制度化的能力体系――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所拥有的、建立在核心资源基础上的,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我国学者李悠城(2000)、杨雄胜(2000)、胡玉明(2001)、谭劲松(2001)、汤湘希(2003)等都关注过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无形资产的关系问题。他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无形资产之间存在密切和相似的关系。李雪(2003)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无形资产构成的。无形资产是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和载体,并首次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李雪(2004)将核心竞争力审计纳入到无形资产审计体系中,并初步构想了核心竞争力审计的框架。于玉林(2005)通过对各种企业核心竞争力观点的比较与分析,选择无形资产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于教授认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的国际竞争环境,不仅是有形资产的竞争,更重要的是无形资源的竞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知识化、无形化,使知识产权等成为其重要的构成要素,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资源因素已由有形资源转为无形资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战略性无形资源的支持,而无形资源的实际内容是无形资产。笔者同意他们的观点。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在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方面研究甚少,还远未形成理论体系。在审计实践中,我们要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做出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却缺乏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因此,笔者拟通过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为审计评价提供客观依据。同时,也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估、诊断、构建及培育提供参考。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性及其构成要素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性分析

核心竞争力的特性是使某一种竞争能力区别于其他竞争力的根本特性。或者说,是使企业的一项竞争能力能够成为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或者这项竞争能力具有独到的并明显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特殊属性。

1.价值性

核心竞争力是富有战略价值的,它能为企业创造更高价值、降低企业成本,为顾客提供独特的价值和利益,最终使企业获得超过同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额利润。

2.独特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内生的,融合于企业内质。企业不同,它的形成途径也不同,它为本企业所特有,而且不易被其他企业模仿和替代。

3.整合性

核心竞争力是由多种技能、技术、管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单个技能、技术的强大都不能长期存在,也就不足以构成核心竞争力。因此,这些独特要素必须与企业内其他技能、能力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能力体系或具有整体互动的功能,并在向客户提品或服务的过程中表现出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显著优越性。

4.动态性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虽然内生于企业自身,但它是在企业长期的竞争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与一定时期的产业动态、企业资源以及企业的其他能力等变量高度相关。随着相关要素的变化,核心竞争力的内部元素也在动态发展,最终导致核心竞争力的动态演变。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对核心竞争力特性的分析为探索核心竞争力的构成提供了标准。经过研究发现,企业在三个层面上的能力具备了上述四个特性,即企业文化力、学习力和创新力。三力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产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核心竞争力正是这三力有机结合构成的企业竞争优势的能量源。

1.企业文化力

企业文化力是核心竞争力的起源。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包括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人际关系、传统风俗、精神风貌,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组织与活动等。企业文化通过对企业员工的作用,产生对企业的深层推动,这就是企业文化力。

文化作为一种可传承性的资产,本身就具有巨大的价值。当企业文化力作用到企业的产品时,这种价值更是难以估量的。从消费产品到消费文化,企业文化力的价值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企业文化在长期的培育过程中,由于每个企业的员工、企业的发展过程、经营管理手段方法及成长的环境各不相同,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企业特征。伴随着企业的成长,独特的企业文化力也在动态地发展变化。因此,企业文化力具备了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它位于核心竞争力的中心,激发学习力和创新力的产生。当二力形成时,又不断为其提供丰富的精神能量。

2.企业学习力

企业学习力是企业文化力作用的结果,位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第二层面。学习力是将外部知识进行企业内部化的能力。企业文化力孕育下的学习力使知识内部化、隐性化,为企业创新力提供了知识源泉;同时,通过它对知识的沉淀,使企业获得新的价值、新的管理方法,使企业文化力更加强大。因此,学习力是连接企业核心竞争力中企业文化力、创新力的纽带和桥梁。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最初在定义核心竞争力时,也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部的积累性学习”。

3.企业创新力

企业创新力是企业学习力的进一步延展和升华。虽然学习力能使企业迅速缩短同竞争对手的差距,但是企业只停留在学习阶段还不能具备核心竞争力。因为简单的学习不能产生企业的独有专长,必须在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将已有知识进行综合发展,创造出新的更为先进的知识,才能使企业最终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这里所言的企业创新力远不止于技术创新,还包括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价值创新等。这些创新的综合结果形成了企业的核心力。因此,创新力是核心竞争力中最直观、最能感受到的。

三、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体系结构设计

在审计时,要评价企业究竟有没有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有多强,就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进行综合分析。本文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企业文化力、企业学习力、企业创新力三方面(主评价要素)入手,构建了一套由9个次评价要素、35个具体评价指标组成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下图所示:

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二)构成元素的含义

1.核心价值观

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以企业中各个个体价值观为基础,以企业家价值观为主导的全体价值观念,它是企业领导者和全体员工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企业员工的行为是否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的主导意识,能对员工的行为起到导向和规范作用。同时,企业核心价值观能产生凝聚力,激励员工释放潜能。因此,核心价值观在企业文化力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它是企业文化力结构,乃至整个企业经营运作、发展战略的导向,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也是企业追求成功的精神动力源。

2.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以价值观为基础,反映企业全体员工的理想目标和优秀传统的心理定势。企业精神既是一种个性精神,它反映了在不同企业价值观的支配下所形成的独具个性的企业精神;企业精神又是一种团体精神,反映作为一种正式社会组织表现出的人的群体理想和目标,反映出企业全体员工在经营观念方面的有序化和一体化,反映出员工的素质水平和总体上对企业发展特殊性的认识程度以及对企业所负责任的认识程度,还反映出企业的凝聚力和活力强度。因此,企业精神是在核心价值观的支配下,通过员工的某种默契、共识和觉悟发生作用,为全体员工提供直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

3.学习精神

学习精神是企业全体员工对于学习的一种意识,是企业学习态度、动机等的综合体现。它决定了学习力的发展方向,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力作用结果的质量。学习精神是企业精神的一次升华,是企业精神在学习力层次上的体现。

4.学习机制

作为核心竞争力有机体的一部分,企业学习力的有效运行和发展,需要一定的机制来支持和推动,这种机制就是学习机制。它是企业造就学习力的内在机能,是构筑并增强学习力的保证。

5.学习过程

企业学习的过程就是在学习精神的指引、学习机制的保证下,企业的学习型组织不断修炼的过程。

6.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企业精神的再一次升华,是企业精神的最高体现。创新精神是企业创新力的核心,是创新力的精神动力源,它支配和影响着创新力结构中的其它因素。创新精神始于企业家,终于每个员工。

7.创新机制

创新机制是企业造就创新力的内在机能。企业创新力的发挥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创新力要受到各种因素和各方面关系的激励和约束。这些环境、条件、激励和约束是在一定机制下形成的。企业创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造就并增强创新力的保障。

8.知识储备

企业创新力的发挥是企业整体的知识储备扩大并由此产生出新概念、新思想、新体系的过程。因此,足够量的知识储备是企业造就创新力的基础。企业学习力作用的结果使知识集约、知识交流。知识集约过程使企业从外部获得的知识得到识别、收集和存储,知识交流过程则使企业各个部门单位的知识储备通过交流、共享,扩展为整体的知识储备。

9.创新过程

创新过程是企业在创新精神的指引下、创新机制的保障下、一定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在若干方面发挥创新力的过程。它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文化创新等。

上述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着手,全方位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评价指标进行了深入剖析。该指标体系针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充分考虑了每个要素构成元素的影响因素,注重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结合,因而具有科学性和全面性。同时,该指标体系分析了每个指标的含义,并提出了相应的确定方法,使人们易于理解和接受,因而在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是,该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还存在较多的定性指标,因此在审计实践中需要一定数量的专家参与,这对审计评价结论的客观性难免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财务风险对小企业会计确认基础选择的影响 下一篇:浅议会计控制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