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探究式教学,深化数学思维

时间:2022-07-08 09:58:10

发展探究式教学,深化数学思维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传统教学的弊端逐渐显露,当前初中数学只注重知识传授,却忽略了对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发展探究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主线,通过情景导入、归纳猜想和推理论证逐步推动学生思维发展.

【关键词】 初中数学;探究;思维

探究式教学围绕问题展开,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主线,旨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的一种全新尝试. 笔者认为,探究式教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情境导入、归纳猜想和推理论证,笔者就这三个部分在本文展开具体讨论.

一、情境导入,感性思维引路

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心脏,问题导入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 一方面,每一个数学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有一定背景作为支撑,背景能很好地诠释问题内涵,还能提供一个具体、形象的问题载体,降低问题的抽象性,学生易于理解;另一方面,“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将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多思多问. 因而,在新课改的潮流下,教师提问的艺术就是从数学问题的背景入手,巧妙地设置情境,给学生创设一个具体、形象的思维环境,让学生从感性思维出发,正确理解问题内涵,并从中受到启发,自主地发现问题.

例如,学习“轴对称图形”的时候,笔者设计一组以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为主题课件:在花丛中翩翩飞舞又能将翅膀完全收合在一起的蝴蝶、在空中平稳飞翔的飞机、风靡全球的西式快餐麦当劳的标志、无线鼠标、普通的饮料瓶、沙漏等. 这些东西都是学生在生活中最常见的,尽管它们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是数学知识却将它们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笔者提出问题:观看完这组课件,你们得到了哪些重要的信息,发现了什么问题?很快学生便发现了教师所展示的东西都是左右对称的,并找出了每个图形的对称轴,他们对自己的发现感到很兴奋,却不知道该怎样用科学的数学语言来命名自己的小发现,于是他们提出了问题:这些对称的图形叫什么呢?除了左右对称,还有什么特点么?第一个问题是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概念的一种反向表达,展示了他们对轴对称图形已有的形象理解,而第二个问题则是对所得知识的拓展,表现了学生对更深层知识的渴求.

二、归纳猜想,过度思维发展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对于初中生而言,猜想不仅是一种学习和探索的方法,更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猜想不是毫无根据和漫无目的的臆想,而是基于一定事实基础的大胆假设和推测,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科学猜想可分为三步:1 仔细观察,正确类比. 观察是学生采集信息的重要来源,而类比则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启迪思维的捷径,仔细观察并进行正确类比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材料,为进一步思考奠定基础;2 认真归纳,全面总结. 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观察和类比的基础之上认真总结和归纳,发现数学规律;3 合理假设,大胆猜想. 有了之前的基础,学生对问题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了解,认识也更加深入,在此阶段,学生要做的就是对已有的确定结论和规律进行推广和延伸,合理猜测.

例如,在教授“一元一次不等式”时,笔者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我们班总共有37名学生,这个周末老师想带你们一起去公园游玩,公园里有一个坐船游园的项目,老师已经了解过了,公园提供两种租船方式:大船25元,可乘6人,小船15元,可乘3人,老师想和大家一块坐船,那么我们有几种租船方案呢?怎样租船最划算?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学生格外认真、积极,很快就讨论起来,也分别设计了全租大船、全租小船和大小船合租这三种类型的方案,在大小船合租的方案中,学生又有了不同的看法,各小组对大小船数量的分配并不统一,他们逐一计算不同方案的租金,然后进行比较,在细心地归纳和总结后,他们发现改变大小船只的相对数量,租金会经历一个由大变小、又由小变大的过程,结合计算结果再通过合理猜想,学生最终找出了最优方案.

三、推理论证,理性思维升华

数学学习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习得,更是一种思维的发展和提升的过程. 在经历了教学情境之后的感性思维,并借助于猜想实现了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要完成完整的思维过程,教师就必须要引导学生的思维上升为理性思维. 推理和论证是理性思维的重要体现,也是最能激发学生思维活跃性的数学活动,更是探究活动的延续和发展. 对命题的推理和论证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很多命题仅通过观察和实验无法得到确定结果,而推理和论证却能给出科学的解答. 教师要从命题的教学的入手,引导学生用数学实例来理解真命题、用个例证明假命题,还要融合数形结合的思想,教会学生使用数学符号来实现命题的推理和论证,在此基础上,再将推理和论证的方法推广到数学教学的方方面面,灵活运用分析、推理和计算的方法,严谨地得出结果.

在第二部分的例子中,在引导学生进行猜测后,笔者又要求学生通过推理和论证的方法来检验猜测结果. 学生纷纷开动了脑筋,用上了刚学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知识,设租用x只大船,y只小船,而所需租借设为a元,则可以列出不等式:25x + 15y = a,6x + 3y = 38,通过对不等式进一步的计算和分析,得出了正确结论,并且将这个结论与之前猜测的结果进行比较,感受两种思维的异同,理解在数学学习中殊途同归的乐趣.

总之,探究式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模式,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尤其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通过情境引导、归纳猜想和推理论证实现由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升华,引导学生一步步感受数学的精髓,学好数学知识的同时有效地发展思维.

【参考文献】

[1]沈岳夫.注重组题设计提升思维品质,理科教学探索,2012.

[2]肖立平.主体探究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教学园地,2009.

[3]张清,朱国荣.数学课堂教学“问题串”设计的实践探索,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09.

上一篇:探析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分层教学 下一篇: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几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