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点拨”中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时间:2022-07-08 08:27:33

在“点拨”中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小学生年龄特点表明,突破疑难的喜悦,往往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动力。疑难的突破有时需要教师进行“点拨”,关键的“点拨”,能够使学生误入歧途的思维迅速扭转到正确的轨道,实现错对交替的质的飞跃,从而把正确的概念移入并固定在学生的意识中,使他们完成自我完善的过程。当然教师的点拨并不是给学生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在“点”中试放“灵丹妙药”,在“拨”中使学生“茅塞顿开”。下面就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点拨”的谈几点体会。

一、抓住反馈启发“点“

在教学“倒数“时,往往有部分学生在写出下列各数的倒数时出现错误,如 =,4=,显然这绝不会相等,这是由于小学生思维定势的局限性造成的,他们只是感知到等于号,而没有认识到等于号的本质意义。发现了学生的错误,我把它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有的学生说的倒数是,4的倒数是,而不能用等于号连接;有的说1的倒数是它本身,1就等于1。从这些议论中,教师怎样“点”呢?我用“5米=米吗?” “人是要喝水的,喝水的就是人吗?”这类的问题来“点拨”,使学生对“1=1”并不只是说明1的倒数是它本身,从而使学生意识到等于号是不能随便加的。

二、认识规律诱导“点”

辩证法告诉我们,规律存在于一般之中,个别只是一般的特殊情况,怎样从一般中寻找规律,这是小学生遇到的难题之一。由于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并不严密,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对学生的盲目回答我并不及时评定,而是用延迟评价来开拓学生思维。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驰骋联想,各抒己见,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时,出了这样的一道题:如图

让学生解答长方体的表面积。

学生出现算式:

1.(5×5+5×10+5×10)×2,

2.5×5×2+5×10×4。

师:还有更简便的方法吗?

生:我想出了一种简便方法:5×5×10

学生们听到列式后纷纷表示他搞错了,这是求长方体体积的公式。我则采用延迟评价让该同学说说道理。于是问:“你是怎么想的?”

生:上、下底面的面积有2个5×5;由于5×10可看作5×5的2倍,因此其余四个面的面积就有8个5×5。共计10个5×5,所以列式为5×5×10。

我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同学们听他这么一说也情不自禁为他鼓起掌来。该学生也品尝到自我解决问题取得成功的喜悦,激励了他创造性思维的最大发展。

三、抓住疑难扶助“点”

当学生在解题遇到困难时,我并不急于给学生点拨,而是让他们各自先发散,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展,一旦攻克不破之时,求知欲望会促使他们要求老师进行“点拨”,这样的“点拨”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从一圆柱形水桶中取出某个圆柱形(长方体、正方体)物体时,水面后求该物体的高度”这类题时,大多数学生难以从中找到突破口,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我提出“取出物体的体积和下降水的体积有何关系”,有的学生就好像试探着回答说“相等”,抓住疑惑我进行了实物演示,学生顿时明白了过来,这确实存在着相等的关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抓住错例引申“点”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感知了的事物,只有通过解剖才能完全认识它。因此,当学生的错误答案提供给教师的时候,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与混乱性,说明知识的迁移不是随着认知结构的变化而直线上升。所以教师要迅速、及时地扭转学生错误的思维,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思维能指向一定的目的。因此纠正学生的错误,指明错误的实质,就题论理,使学生每纠正一题,都能从理论上重新认识,进一步提高,不再出现类似的错误,把错误化为一次新的学习,让错误发挥其潜在的教育价值。如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在计算做桶需要铁皮,同时再计算这个桶能盛液体多少时,往往把“表面积”当作“容积”,学生对含有两个问句的习题,习惯于把前一个问题的结果当作第二个问题的解答条件,这又是思维定势的反映,也是学生对“表面积”与“容积”两个概念混淆不清的表现,针对这个问题,我引导学生从原始概念入手,再从单位名称和意义上剖析,这样一层一层地“点”与“拨”,使学生的错题的结症得到了充分的暴露,在纠错的认知过程中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完成了通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教学任务。

总之教师的适时、恰当的“点拨”作用在于培养、提高学生把握、调整思维流向的能力。“点拨”的目的是点燃学生智慧的之灯,拨弄学生思维之弦,让学生在边学边做的过程中,不断自我完善。

上一篇:论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探究活动 下一篇:谈利用函数单调性求参数范围的解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