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那些保健品/踮脚小便 固齿养肾

时间:2022-07-08 06:50:10

古人的那些保健品/踮脚小便 固齿养肾

古人的那些保健品

文/倪方六

如今,各种养生保健产品可谓数不胜数。其实,中国古人同样重视养生保健,当然,历史上因“补品”过量导致伤身折寿甚至中毒而亡的也不鲜见。

秦汉人青睐“五色药石” 中国古人为何对进补很在意?这可能与传统的“阴阳学说”有关。古代人认为,当阴气过盛的冬季和阴气不足的夏季来临时,可以通过进补以达到强筋健骨、延年益寿的愿望。

秦汉时期人们特别在乎这一点。从《神农本草经》所记来看,在今天也被当成高级补品的人参,在当时已被作为保健良品来消费了。秦汉人还将羊鞭、牛鞭这类动物生殖器视为大补之物,这种“补阳”原理,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养生保健帛书《十问》里就曾提及。

魏晋人迷信“五石散”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食养生补品成为有钱人、文人雅士的消费时尚。这一时期,以药石为基本成分的“补品”最受欢迎。当时最高级且最流行的是“五石散”。此品又名“寒食散”,据东晋人葛洪《抱朴子内篇・金丹》所记,系丹砂、雄黄、白矾、曾青、磁石五味药物制成。因为保健补品消费市场很大,魏晋时出现了不少制药名家。葛洪便是这方面的专家,曾制成不少“仙药”,被后人誉为炼丹家、医药学家。

唐代人热衷服食“大药” 到隋唐时代,炼丹手法花样翻新,保健补品种类丰富。如有的用猪牙和十一月采的皂荚,烧炼取灰霜,制成名叫“荚天生牙”的保健药品。甚至连大小便都曾被唐代人拿来炼制补品,有一种叫“铅汞”的丹药,便是用童男童女的大小便烧淋取霜而成。这些丹药,唐代人俗称为“大药”。当时有钱有势的人都以服食大药为荣。许多官员、文人成为唐朝保健品市场的消费主力,有的人直接自己动手采炼补药。

液体补品盛行宋元 宋元时期,以动物乳汁、血液为代表的液体补品开始流行。这种保健品消费趋势,其实在唐末已经出现,当时称为“饮子”,即现代所说的保健饮料。真正的有钱人、贵族中间则盛行喝鹿血。当时有钱人家干脆自家养鹿。有的人家养成百上千头鹿,由此可见时人对鹿血保健功能的迷信。

踮脚小便 固齿养肾

文/魏永吾

通常认为人老了就会发稀齿落。然而许多人活到八九十岁,牙齿照样很好,而有些人四五十岁时,还不到“老”就掉牙了,原因何在呢?中医认为这与肾精亏虚有关。因为肾主骨生髓,髓乃依靠肾中精气所充,而“齿为骨之余”,也就是说,牙齿与骨骼同出一源,所以牙齿也需要依赖肾中精气来充养。中老年人牙齿动摇脱落,也是因为肾精日渐衰竭引起的。

中医认为大小便时是保健牙齿的一个重要时机。为什么呢?很多人小便后都会有寒战的反应,天气寒冷时尤其明显。这是因为人体毛孔或毛细血管松弛,完全处于没有防备的状态,古代医学家则认为这是大小便时肾气外泄,“表皮破于邪”的表现。因此,古代养生家在这方面态度明确:小便时间虽短却不能稍有大意。明代医学家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提到,为防止表皮破于邪,“小解时,必先咬定牙根而后解,则肾气亦赖于摄,非但固精,亦能坚齿。故余年逾古稀而齿无一损。”70多岁仍然能保持牙齿健全,一个都不少,真是令人怦然心动,可见排便得当既可以保养肾气,又可以滋养牙齿,实在值得一试。下面介绍一下具体的做法。

男士小便时,舌抵上腭,咬紧牙关,踮起脚尖,然后以不太快的速度排尿,并排净。女士坐便时,可将两脚的拇趾、二趾用力着地,咬紧牙关,其效果也一样。这种踮起脚尖小便的方法,能在1个月至半年的时间里使牙齿牢固,肾功能也能变强。同小便一样,大便的过程中也应该咬紧牙关,缄默不语。不要小看这个方法,卫生间是人们每天必然报到的地方,如果能够坚持此法,则养肾之功大矣。

上一篇:张仪说话“欲擒故纵”/生意里的国家战略 下一篇:药酒每天半两就够/能吃药不打针 能打针不输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