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技校语文课优势,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时间:2022-07-08 05:29:23

发挥技校语文课优势,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摘 要: 要培养技校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必须充分发挥语文课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加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技校语文教学走出一条注重基础、强化能力、学以致用、提高素质的新路子。

关键词: 技校语文课堂教学 职业核心能力 培养方法

职业核心能力是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它可以让人自信和成功地展示自己,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和应用。关于职业核心能力教育部在2006年16号文件指出,要“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并利用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利用测评学生的“自我学习、信息处理、语言文字表达和合作协调能力”。同时,教育部与其他部委的相关文件也一再强调学生及职业人士的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而职业教育的主要对象技校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究竟应如何培养?光有专业技能显然达不到要求。君不见,有的技校毕业生写文章行云流水,出口成章,有的却错别字连篇,求职场上结结巴巴,屡屡碰壁。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张志公说过:语文是个工具,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因而是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工具,是进行各项工作的工具。而培养技校学生的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无不与语文教学有关。推进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关键是让学习、阅读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1]围绕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我们应从语文教学的几方面进行思考。

一、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自信

爱因斯坦说过:自信是向成功迈出的第一步。苏格拉底说过:一个人是否有成就要看他是否具有自尊心和自信心。由于社会偏见和自身的不足,技校生大都缺乏自信,他们在此前的求学过程中一向被视为后进生备受冷落,自卑意识较为强烈。如何让屡受挫折的技校生重新振作、重塑信心呢?语文课应发挥主导作用。我们应在语文教学中主动改变教学模式,把教学的舞台最大限度地让给学生,把简单的“一言堂”变为师生互动,使学生从中获得“寸有所长”的情感体验,得到心理满足,以获取自信和力量去追求属于自己的成功。我曾在学生入学之初,进行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为目的的作文训练,面对《当我走进技校的时候》这一作文题目,不少学生能够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宏观需求和家乡的现实需要及自己的兴趣、特长、爱好、志愿出发,写出真情实感;也有一些学生怨恨老师家长逼迫他们报考技校,惶恐自己成绩不好,流落技校,无颜见人。针对学生作文中的不同情况,我在作文讲评课上让学生相互交流畅所欲言,并把马克思中学毕业时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印发给他们,以启发他们对职业正确选择的思考;借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事迹读本》的十位技校生成长成才的经历,激励他们,同时请学校一些历届毕业生有出息有建树的真人现身说法,以增强他们的专业意识和自信心。通过作文讲评课上的讨论,多数同学从思想深处想通了,不再对上技校心存偏见,调整好心态,认识到“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条条道路通罗马”,以积极的姿态融入到技校的学习生活中。个别一时转化不了的学生,也在以后拨动心弦的教育教学中受到感化,提高了思想认识,纠正了思想上的偏见和失误,愉快地融入了学校的大家庭。

二、语文能力训练到位

周季和先生在《读书与记忆》一书中介绍了提高记忆能力最重要的三到读书法,即眼到、心到、手到。[2]但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却发现很多学生语感不强,懒开口、懒动笔,阅读量严重不足。据调查,被称为世界上最聪明的犹太人年均阅读量是60本书,但我在自己所教的班级做过调查,结果十分不尽如人意,有的班级人均年阅读量(课外书)甚至为零。实际上,阅读写作训练不到位将严重影响到求职、就业,并且对今后的生活也带来极大的不便,使事业的发展受限。第一堂语文课,我让学生作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能说得清楚明了的不多,说得精彩幽默的更少,一部分学生根本开不了口。像这样的口头表达能力,如果不进行训练,今后能在职场怎么发挥?第一次作文,我发现有的学生根本无从下笔,甚至反映,他们从小学到初中,已经很多年没写过作文了,语文课都是混过来的。经深入调查了解,从来不写的是个别现象,但大多数学生确实长期缺乏有效写作训练。即使写出来,也较为普遍地存在着课文教读同作文训练、说话训练相脱节的弊端,致使相当多的学生在作文与说话时,有较大的随意性、盲目性,词不达意,语无伦次。这些现象比比皆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因此,我决定从两个方面着手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书面表达能力。

首先以课堂为契机,我在课堂上注重调动学生的情绪,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当然,这种参与不是以简单的讨论、自学为主,老师在课堂无所事事,学生在下面七嘴八舌,把课堂变成菜市场。语文教学不但要“让学生说话”,还必须考虑“说什么”和“为什么说”;让学生说话只是主体性教学的一个方面,“说什么”和“为什么说”也是重要的参考指标,三者缺一不可。在“学生是教育主体”的框架内,以“学以致用”为目的,达到主导作用与主体地位的和谐统一。比如,在应用文“建议书”这一节的教学中,我认为建议书作为一种专用书信文体,虽然具体写作要求没有接触过,但是专用书信的格式我们已经掌握,如果教学过程中简单按照传统的讲授方法讲概念、讲特点、讲写作格式,可能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也收不到好的学习效果:课一结束,书一丢开,学生啥都不知道。因此,我决定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先将全班同学分成八组,围桌进行讨论,启发他们世界上并不缺少“问题”,而是缺少发现“问题”的眼睛和思考“问题”的大脑。诱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入手,从身边小事着眼,鼓励大家发现问题,每组找专人记录;然后将大家所提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大家一起讨论、交流,再从大家提出的问题中选出1~2条最有价值的建议,大家群策群力,想出好的对策。在明白了对该问题应该提什么样的建议之后,写作就是一个相对简单的事情了。由此引出知识目标,学习建议书的结构和写作要领就水到渠成了。由于参与度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归结起来,教学活动要提供学生参与的平台,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教学内容必须内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性格,教育功能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基于这一认识,在教学实践中既要着重教育学生正视不足,夯实基础,又要鼓励他们学以致用,敢于创造。

为培养学生语感和听说读写基本能力,我借鉴了一套语感训练的常规模式——感受语言,形成语感;品味语言,领悟语感;实践语言,习得语感;积累语言,积淀语感。运用多种方法——诵读感染法、揣摩法、语境创设法等,全方位多角度强化学生的语感。训练语感的办法就是多读别人的作品,养成反复诵读、潜心揣摩、以明达文章的习惯。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是一篇著名的演讲词,作者饱含深情,在演讲中把梦幻、心曲和圣歌联系起来,使演讲如交响乐一般在听众中回荡,使听众的情绪受到感染并得以升华,产生了极强的号召力。像这样这一篇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演讲词,正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教材,于是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诵方式,如示范诵读、单独诵读、分角色朗读、集体诵读等,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本文飞扬的激情。文中有大量排比句,在诵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目视、口诵、耳听、心想,理解内容、想象意境、感知语言的音乐性,体会内容美和形式美综合内化的心理过程,切实提高学生的听读能力。

三、注重素质培养

技校生与农民工的根本区别在哪里?有企业老板说:“我发现有的技校生学的东西很有限,只会一些简单的操作,其实跟普通的农民工没什么区别,农民工通过一段时间培训,也一样能会。技校生在心态上不如农民工踏实,薪酬的要求和自身的价值错位。”这种观点有一定的代表性,也是社会对技校生不认可的原因之一。因此,作为技工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培养技校生的素质和持续学习的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这将决定学生毕业后在职场能走多远,路有多宽,技工事业能否持续发展。因此,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全面训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此路任重而道远。新生第一节语文课,我就告诉学生,首先明确学习语文的目的,技校语文课时少,学习的内容更是祖国丰富文化精髓的凤毛麟角,仅仅学纲要求的几篇课文,只不过是冰山一角,毫无意义。如果能够通过有限的语文课,抛砖引玉,培养大家的语文能力,帮助大家今后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和持续学习的能力,那将是我们终生的财富。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决定因素,而阅读能力又是基础。因为只有善于阅读的人,才能从各种读物中广泛汲取精神养料,拓宽文化视野,才能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阅读可以改变人生,朱永新先生有一句说得十分精彩的话:“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语文老师不仅要为学生讲书,而且要引导学生看书读书。我通过有限的语文课,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兴趣,使其终身受益。

许多同行的语文教学基本上还停留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这一层面上,忽视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只有重视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让学生在所掌握的有限知识的启发下,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自觉获取新知,这将是一种创造,一种高素质的表现。

“善歌者使人能继其声,善教者使人能继其志”[3]。技校语文教学要彻底走出困境,执教于斯的语文教师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技校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认识“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事实,自觉树立“大语文观”,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走出一条注重基础、强化能力、学以致用、提高素质的新路子,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在职场如鱼得水,左右逢源,让语文学习的绿树在职场的沃土中焕发出蓬勃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叶忠海主编.终身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第1次印刷).

[2]周季和主编.读书与记忆.海潮出版社,1994,8,(第1次印刷).

[3]唐君毅主编.青年与学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第1次印刷).

上一篇:浅析行驶中汽车发动机的费机油现象 下一篇:紧扣学科特性,实施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