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唐朝最早“策学”之作考证

时间:2022-07-08 02:28:51

[摘要] 唐初的科举考试,不论进士科、明经科、制科都试策问。为了应对科考,举子习作策论,官员也撰写作为辅导性质的策论,大量策论遂应运而生,从而在唐代形成一种特殊文体——策论。研究唐代的策论,则成为“策学”。 时至今日,唐代时务策留存甚少,能够确定的最早的科场进士时务策,为贞观间上官仪之进士对策。至于作为习作或辅导性质的策学之作,有学者认为中唐诗人白居易成书于元和间的《白氏策林》四卷是唐代留存至今的最早策学著作。其实,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唐代保存至今的最早策学之作,当属日藏《令集解》中所载唐太宗贞观初魏徵撰写的进士《时务策》,它比《白氏策林》早出一百七十年左右。

[关键词] 唐初; 策论; 魏徵; 《时务策》; 最早策学之作

时务策是唐代进士考试的必考内容,也是唐代一种特殊的文体。唐代沿汉魏以来至隋的传统,策试是选拔人才的常用科目,故唐初数十年,不论科举考试何种科目,都要试策问。应试举子为了应对时务策,无论是应试明经科、明法科、明算科、进士科甚至制举,考前都要做时务策模拟题。“自是士族趣向,唯明经、进士二科而已。其初止试策。贞观八年,诏加进士试读经、史一部。”[1]卷一五,354试策,也称试时务策。如开元二十八年(740)制:“明经每经帖十……令答时务策三道。”[1]卷一五,356时至今日,唐代时务策留存下来甚少,进士时务策也不例外。幸赖宋人李昉等所编《文苑英华》收录不少唐代各种科目策问和制科对策文,其中有大量举子应试之作,即举业之作,或近于辅导之作,为研究唐代策文提供了十分丰富的资料,形成唐代“策学”。

《文苑英华》所收标明进士时务策的唐进士策问中收录了上官仪、张昌龄、杜甫、韩愈、权德舆、白居易等文豪和名臣的策问,如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杜甫所撰《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道、韩愈所撰《进士策问》九道、唐德宗贞元十三年(797)权德舆所撰《中书试进士策问》二道及《进士策问》五道、唐宪宗元和二年(807)白居易所撰《试进士策问》五道等等。所谓进士策问,都是针对国家面临的亟须应对的军事、政治、经济乃至灾荒、风俗等时事提出问题,要求应进士举之举子回答治理的对策。显然,其匡时济俗功能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如权德舆《中书试进士策问》第二道:问:乃者西裔背盟,劳师备塞。今戎王自毙,边遽以闻。而议者或曰:“因其丧而吊之,可以息人。”或曰:“乘其虚而伐之,可以辟地。”或曰:“夷实无厌兵者,危事皆所以疲中国也。不若如故。”如是者三,必有可采,思而辨之。[2]卷四七六2012年8月龚延明: 新发现唐朝最早“策学”之作考证2012年8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此例进士策问就唐贞元十三年西部边境吐蕃内乱,赞普去世,面对此新情况,唐王朝该如何防边,是用兵还是休兵,提出策问。

又如白居易所撰《试进士策问·元和二年》第四道:问:百官职田,盖古之稍食也。国朝之制,悬在有司。兵兴已还,吏鲜克举。今稽其地籍,则田亦具存。计以户租,则数多散失。致使内外官中有品秩等,局署同,而厚薄相悬,不止于十倍者!斯积弊之甚也。得不思革之乎?请陈所宜,以救其失。见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卷四七四(中华书局1966年版,第2424页),又见《白居易集》卷《策林》三《议百官职田》(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339页),然文字多寡有异同。此进士策问习作就百官俸禄制中的职田分配严重不均的突出问题,提问如何进行改革,即寻求对策,现实性也很强。

《文苑英华》自卷四七七至五二共25卷《策》,既收策问,也收对策。然在《文苑英华》中,除上引杜甫、权德舆、白居易等进士策问有明确系年外,大都无明确系年。唯清徐松《登科记考》中载有标明为贞观元年(627)的进士策问与上官仪之对策:一问:狱市之寄,自昔为难。宽猛之宜,当今不易。缓则物情恣其诈,急则奸人无所容。曹相国所以殷勤,路廷尉于焉太息。韦弦折衷,历代未闻。轻重浅深,伫承嘉议。

二问:棘津登辅,不因阶于尺木;莘郊作相,岂恁资于累迁。盖道有攸存,时无可废。爰暨浇讹,必循班序。先容乃器,因地拔萃。共相沿袭,遂成标准。今圣上务切悬旌,心摇启繇。虽衣冠华胤,已乔迁于周列,而衡泌幽人,罕遥集于魏鼎。岂英灵不孕于山泽,将物理自系于古今?无蔽尔辞,切陈其致。

进士四人:敬播、上官仪、张越石、张楚金。

上官仪对策一曰:攘袂九流,披怀万古。览七书之奥义,观金简之遗文……长陵盗土,必用张子之言。谨对。

上官仪对策二曰:凤德方亨,必资英辅;龙光未聘,实俟明君。既藏器以须时,亦虚襟而待物……岂直高尚之士,遥集于台司;衡泌之俦,乔迁于鼎职。谨对。[3]卷一,911检其来源,则出自《文苑英华》卷四九七《策》二十一《刑法》上《用刑宽猛·唐》,亦见《文苑英华》卷五二《策》二十六《求贤》[2]卷五〇二,2574:问:狱市之寄,自昔为难。宽猛之宜,当今不易。缓则物情恣其诈,急则奸人无所容。曹相国所以殷勤,路廷尉于焉太息。韦弦折衷,历代未闻。轻重浅深,伫承嘉议。

上官仪对策曰:攘袂九流,披怀万古。览七书之奥义,观金简之遗文……长陵盗土,必用张子之言。[2]卷四九七,2547长期以来,学界没有对徐松如此系年和科目归类提出质疑。然而,如果深入一步思考,便会有问题产生:徐松何以将《文苑英华》无系年之上官仪两道对策均判定为贞观元年?又何以将上官仪在《文苑英华》中纳入《刑法》和《求贤》不同编目之对策皆断为进士对策?其依据是什么?

徐松应是据两《唐书》上官仪本传“贞观初,举进士”之记载,确定将《文苑英华》所录上官仪策问系于贞观元年。《旧唐书·上官仪传》:“贞观初,杨仁恭为都督,深礼待之。举进士。”[4]卷八〇,2743《新唐书·上官仪传》:“贞观初,擢进士第,召授弘文馆直学士。”[5]卷一四五,4035两《唐书》所言“贞观初”皆非确指贞观元年,贞观共23年,其所言“贞观初”必为元年吗?这是一疑。

其二,宋初,前宰相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对唐代名臣上官仪之对策必定倍加关注,如是进士对策,何必不如杜甫、权德舆、白居易那样直接标明为进士对策?

上一篇:醋酸生产中高碳烷烃的脱除的探讨与研究 下一篇:浅析铸铁成分的光谱仪器测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