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泰:天价索赔的背后

时间:2022-07-07 05:56:57

9月末,正泰与施耐德耗时半年的专利侵权案在温州落槌。此案中,高达3.3亿元的巨额赔偿无疑最为引人注目,但这并不是正泰惟一的收获。作为民营企业的代表,正泰集团在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上,首次向跨国巨头正面还击便以胜利告终,这份信心的获得以及经验的积累,对正泰来说才是真正重要的。

“小角色”引发的大战

在温州正泰集团与施耐德电气低压有限公司的这场“旷世纠纷”中,起到导火线作用的,是一项名为“高分断小型断路器”的专利技术。这项技术在1997年就被正泰申请了专利,随后被用在型号为NB1的小型断路器上,每个断路器只有两三个火柴盒大小,售价仅为10元,算得上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角色”。但正泰的律师们统计后发现,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玩意,在被施耐德侵权使用的时间里,每个售价达20余元,从 2004年8月2日到2007年7月31日不足三年的时间里,施耐德共生产销售此类产品达8.836亿元,获利大约超过3.34亿元。于是,正泰一纸诉状,将施耐德告上了法庭。

面对诉讼,施耐德做出了回应,称“正泰该项专利不具专利性,所披露的技术方案早已在国内外公开,成为公知技术”。因此,施耐德的行为不构成侵权。

但现实狠狠地给了施耐德一记耳光。

2007年4月26日――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日。就在这一天,正泰与施耐德的专利侵权案在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庭审上,施耐德方面依然坚持,认为正泰的专利不具专利性,知识产权保护无从谈起。于是,正泰的技术是否具有专利性,便成为了此案的关键环节。5月,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正式判定正泰的“高分断小型断路器”专利有效,驳回了此前施耐德提出的“专利无效”的理论。

这似乎预示了,这场“大战”的胜利天平已经开始向正泰一方倾斜。今年9月29日,双方的第二回合较量再次在温州拉开战幕。但此次交锋,无论是施耐德还是正泰,对于案件的最终走向都已经大体心中有数,虽然双方依旧都用大口径的箱子装满了诉讼材料,但志得意满的正泰用中巴车运送了几车员工来旁听,而反观施耐德,除两名律师后再无他人参席。当审判长用40分钟时间宣读完厚达55页的判决书后,正泰员工的脸上掠过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法院当庭裁决施耐德侵权成立并向正泰集团赔偿3.3亿元。对于这一结果,正泰集团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庭审结果与我们的预期基本符合,我们很满意。”

善泳者溺于水

但满意的注定只是正泰,10月,有消息称,不服判决的施耐德正酝酿着提出上诉。这场轩然大波,表面上看已告一段落,但展望未来,事情还远远没有结束。

而这次的交锋也远非双方的首次正面碰撞,恰恰相反,二者之间的战争旷日持久,可谓是一对真正意义上的“世仇”。细数根源,双方一共有24次对簿公堂,其中,国外诉讼有18起,国内诉讼有6起,但与此次不同的是,前24次,正泰都是以被告的身份站上了法庭。

法国的施耐德电气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电气行业生产厂商,与西门子、ABB一起,把持着世界电气市场的高端,在中国,情况依然如此,而与之相对的中低端市场,则由正泰、德力西等一批民族企业牢牢掌控。但在中国,电气中低端市场的利润远比高端市场要丰厚得多,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特点就可以轻易地了解这一点,毕竟,高端房地产项目只占到了20%的市场份额。因此,施耐德对低端的电气市场可谓觊觎已久,双方的争斗,也被专业人士评价为“真实目的就是对中国低压电气市场的争夺”。

施耐德的信条是“不能做朋友,就只能做敌人”,在其抢夺市场的过程中,对中国企业的并购是施耐德惯用的手法,而一旦并购不成,它便会祭出它最强有力的法宝――专利,对其进行猛烈攻击。在1994年,首次向正泰提出并购计划未果后,施耐德便在北京第一次向正泰进行了专利诉讼,而在2005年,并购正泰的希望最终破灭后,几近疯狂的施耐德更是在全球范围内向正泰刮起了一阵“专利风暴”,它先后在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等十几个国家向正泰提出了诉讼。这一轮猛烈如风的攻势将正泰逼入了死角,而施耐德想必正在为之暗暗得意,但一切,都在正泰完美地“亮剑一击”后形势易位。据统计,此次正泰集团获赔的3.3亿元,比施耐德此前向正泰提出的10多次索赔金额的总和还要多。正泰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而将“专利”作为自己“常规武器”的施耐德,最终却倒在了“专利”上,这不能不说是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善泳者溺于水。

但心高气傲的施耐德,会就此罢休吗?

施耐德发动全面战争

施耐德进入中国以来,先后吞并了17家中国企业,巨鳄的本色一览无余,但在这里,也有一个它无法轻易“收拾”的对手――正泰集团。在1994年到2005年的10多年里,施耐德先后向正泰提出了80%、51%和50%这3种并购方案,一次比一次显得“委曲求全”,但这些方案,统统被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断然拒绝,“中国老大”的态度,比“世界老大”更加强硬。

眼见并购中国电气行业的“老大”不成,施耐德将“媚眼”抛向了“中国老二”――德力西电气,而这一次,它们的进展异常顺利,双方几乎是一拍即合。2006年12月,施耐德与德力西达成了初步合作框架协议,至此,中国低压电器市场终于向施耐德全面敞开,而德力西此举,则被业内人士评价为“引兵入关”、“大开国门”。

几乎是在同时,正泰董事长南存辉毫不掩饰地对此表达了愤怒,“政府一定要看清楚,跨国公司跑到这个乡下地方(乐清市柳市镇)来干什么?它的目的就是垄断,在低压电器领域高、中、低端通吃!”

但南存辉的不满并没有收到效果,就在正泰与施耐德的侵权案以正泰完胜告终后的半个月,施耐德、德力西高调宣布,合资公司已获商务部批准,命名为“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将于年底挂牌,据悉,施耐德还在原有的投资基础上追加了10亿投资,目标直指正泰。

登时,正泰集团的处境显得有些尴尬。这就像一场战争,正泰赢下了其中的一场关键战役,但整场战争的格局却因第三方势力的介入而变得微妙起来,施耐德重新抢回了先机。

判决书不是休止符

正泰的“亮剑一击”刺痛了施耐德,恼羞成怒的施耐德断然不会善罢甘休。而并购了17家中国企业,并入股50%德力西股份后,这个跨国巨头在中国也已羽翼丰满,在今后,面对着以正泰为首的国内企业的殊死抵抗,施耐德一定正在酝酿着一场腥风血雨,战局如何演变,我们无从得知,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次双方的专利之争绝非事件的终结,而是新阶段的开始。

在正泰上诉控告施耐德侵权的法庭上,还有着为数不少的其他企业负责人赶来旁听,当有记者向他们询问此行的目的时,得到的回答是:这是国内民营企业首次在专利侵权问题上状告跨国巨头,十分具有借鉴意义。的确,正泰在这场侵权案件中表现出的勇气与决心,是这场口水大战中最让人精神振奋的一笔。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待知识产权的态度有了改善,申请专利的数量有了明显提高,但在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上却显得“软弱无力”,在人们的脑海中甚至有着这样的思维定式:跨国巨头在技术上比中国企业先进是毋庸置疑;告中国企业侵权是理所应当;而跨国企业获胜更是顺理成章。这样的思维让人战栗,当此之时,正泰的昂然一击便更显得可贵,在面对中国民营企业如何维权的问题上,正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当然,给出这样的答案需要有对自己技术的信心和一种破釜沉舟的勇气。南存辉――这位修皮鞋出身的“苦孩子”总裁曾经说过,“做技术创新,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如果失败了,我就回去继续修皮鞋,一样也能活。”言语间充满苦涩,但也透露出一种血性。

正泰与施耐德的争斗仍在,但二者之间的官司已了,一纸获胜的判决书,固然可以让人欢欣鼓舞,但判决书绝不该成为“休止符”,更应成为中国企业维权之路上的“长明灯”。

上一篇:配额制寿终正寝的背后 下一篇:泰和课堂 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