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略的择校“后遗症”

时间:2022-07-07 05:40:05

年近岁尾,一年一度的择校大战基本散尽硝烟,新一轮的择校竞争又在暗中蓄积着能量,等待着来年的又一次爆发。每当看到许多家长都被“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裹挟着,千方百计地为孩子拥有“名校光环”而努力拼搏时,那些因为光环遮掩、被忽略的择校“后遗症”案例,也总是会不断地闪现在眼前。那些患上“后遗症”的孩子,在心灵上留下的阴影乃至畸形成长,正是盲目择校所导致的恶果。

择名校择出的“苦果”

在家庭事业中都颇具成就感的张奶奶,万万没想到,晚年的生活都在为外孙上名校而纠结焦虑,甚至为外孙甘当“孙子”。

外孙长得浓眉大眼、聪明活泼,被张奶奶一家视为掌上明珠。从幼儿园到小学,都千方百计托关系,并如愿成为名校一员。然而,“小升初”竞争中,孙子却以10分之差被挡在了一所名校之外。张奶奶相信,孙子只是偶然的考试失误,择名校是必须的选择。于是,她想方设法,请托送礼,孙子终于被一所名校接纳,张奶奶原本以为那颗焦虑的心可以暂时平复了。

然而,匆匆而过的初中三年,张奶奶却难以摆脱如坐针毡般的煎熬。外孙所在的班级有近70个人,上课时学生从讲台下一直坐到了教室后墙角。位于倒数几排的外孙,几乎被前面密密麻麻的人头所埋没,注意力也常常分散到课堂外。开学之初,学校惯用的“题海战术”,让他每天都面对着永远做不完的作业或试卷发愁发呆。时隔不长,他就开心地发现,名校的老师大都来去匆匆,基本不批阅作业包括试卷,而是靠小组同学相互对题,以检查对错。只有大多数同学都感觉难做时,老师才会单独讲授。

“不用交作业,对错也没人追究” 让原本就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外孙如释重负,并学会投机取巧。此后,对老师布置的作业或试卷,凡是没有特殊要求的,都逐渐被他束之高阁。家长每每问及,外孙总强调老师没让做,尽管半信半疑,但没交作业,老师确实也没有找过家长麻烦。就这样,无人问津的空白卷越堆越多,直到外孙3年初中读完,被当作废纸卖掉。

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在名校以成绩排名为唯一尺子的激烈竞争中,成绩总是“垫底”的外孙越来越怯于上学,更不愿意家长与老师沟通。他心里清楚,“成绩拖了班级后腿”,老师和家长都不会给自己好果子吃。接下来的境遇,更让张奶奶一家始料不及。外孙每天早早出门去上学,却被学校告知频繁旷课。为得知真相、家人悄悄跟踪,结果发现外孙就在学校附近的网吧,借以逃避日复一日的考试排名,以及除此之外不闻不问的冷漠。这样的学生绝对是不能被容忍的,老师为此给出了两条路:一是转学走人,二是家长负责接送。二选一当然取其利,奶奶从此天天守在学校门口,放弃了退休之年的所有愿望。

饱受煎熬的日子仍在延续,随着外孙中考、高考,继续“择名校”是张奶奶一家绞尽脑汁、矢志不渝的方向。高中的择校考试后,家人虽然想方设法将外孙塞进一所排名靠后的民办高中。但绝对不放心他住校,只能以每月3 000元的租金,在学校附近租了套房子陪读。3年高中读完,光租房就花了近十万元。好不容易盼到今年高考,外孙虽“幡然猛醒”,成绩却仅比三本线高了十几分,报考一、二本显然不靠谱,就连报本省的三本院校也是希望渺茫。为了孩子有学上,全家再次各显身手、各司其职,外孙最终被省外的一所三本院校录取。

当全家人终于如同获得自由解放一样,为脱离煎熬数年的苦海而庆幸时,对只身到省外读书的外孙,是否会“旧病复发”仍提心吊胆。张奶奶想不明白,全家兴师动众、锲而不舍地择名校,择出来的却是无休无止的“苦果”。

乖乖女变成丑小鸭

“小学就差点没有毕业,一锅端到辖区一所名校的分校,才上了几个月就不想再去学校,一个女孩子,没有文化将来怎么办?”说起女儿,在某司法机关工作的小李几近崩溃。

女儿生得文文静静,曾经是父母宠爱的乖乖女。小学读的是离家不太远的一所名校,工作繁忙的小李为此感到特别幸运。然而,令她没有想到的是,那所名校的学生,大多数家庭有钱、有权,优越的生活环境,让他们经常比吃比穿,家长拥有的资源,也让老师对他们另眼相看。诸如,班级组织外出郊游,家长们你找车辆、我办免票,班级活动让老师省心省钱又风光。而来自小李这样“清水衙门”的家庭,女儿就像是班上的“丑小鸭”,备受冷落不说,有时还得受冤枉气。

有一次,教室的地面撒了许多纸屑,同学们谁都不愿意去清理,却把责任推向了不爱说话的女儿。女儿的争辩换来的是全班同学嘘声一片,含着眼泪清扫完纸屑的女儿,第二天就不愿去上学。女儿四年级时,小李与丈夫因性格不合离了婚,女儿性情更加孤僻,学习成绩更是排全班末尾,请假甚至旷课已成为常态。因为,在女儿最需要安慰和温暖的时候,许多同学总是投来异样的眼光。煎熬了两年之后,连毕业考都不及格的女儿,因为学校无法留级,被一锅端到了省城一所名校的分校。

本以为换了一所学校,会减少一些女儿的心理阴影。但开学时的一次摸底考,让女儿原形毕露。这所分校接收的生源并不好,但却没见过考出如此低水平成绩且是来自名校的学生,女儿自然被分到了摸底考试成绩排名居后的班级。小学基础没打好,中学的课程自然学得吃力,加之应试的压力远大于小学,无助的女儿再次逃避上学。妈妈如果不答应请假,她就装病旷课没商量;即使人在课堂里,也总是低头不语心事重重,更不与师生交往。初一下学期,学校找到小李商量,孩子的状态不好,是否考虑休学调整一个学期,言下之意就是留级。

看着好好一个孩子变成这般病态模样,小李想到求助心理医生,想到再转一所学校,却全都被女儿拒绝。其实,小李也知道,女儿最缺的是温暖、是自信,但应当从哪里获取,她却是走投无路。在无奈休学后,终于被一所普通民办学校所接纳。这里的同学基本都是随迁子女,教师也基本没有名师,小李希望这样的学校会朴实点,女儿的压力会小一些。“继续升学就不去想了,至少能混张初中毕业证吧。”

从“荒草”到“阶下囚”

得知儿子因涉嫌团伙抢劫被,老杨夫妇欲哭无泪还必须亲自到法庭去参加庭审。从儿子被公安拘押到看守所两个月以来,夫妇俩就忧心如焚地度日。一年前,儿子中考失利,只能按分数划入一所普通中学就读。没想到,这竟然成为儿子人生转折中一道难过的“坎”。

作为择校大战中“兜底”的这所学校,生源大多与儿子类似,都在择校竞争中受到挫败,成为经一轮轮 “掐尖”“削尖”后剩余的“荒草”。缺乏自信、灰头土脸、自暴自弃,成为许多孩子的共性。类聚这样的生源,学校老师多了“教而无功”的抱怨,少了“对症施治”的耐心。“兜底”学校的师生看不到希望,消极的情绪年复一年地蔓延。担惊受怕的夫妇俩,想过帮助儿子转学走正道,却无奈无权无钱无办法。

正值青春期的“荒草”们,学业受挫,精力却很快得到了释放。一次下晚自习后,有同学邀约儿子去校外吃烧烤喝酒。吃完喝完还不过瘾,又骑着电动车飙车找刺激。在城郊附近,他们遇到一群类似的飙车族,双方在争夺地盘中发生了打架斗殴,并从此与警察有了交集。老杨夫妇俩眼睁睁地看着儿子自甘堕落,学会抽烟、喝酒,甚至麻醉自己,学业没有进步,哥们儿义气却与日俱增。

在涉嫌团伙抢劫这桩案件中,儿子是因为帮助“难兄难弟”抢劫“望风放哨”而被讼共同犯罪。抢劫的动因是上网缺钱,几个哥们儿决定“自己动手”。一天傍晚下课后,他们骑着一辆电动车去昆明城郊接合部寻找对象,一对看似“谈朋友”的男女引起了他们的关注。借问路搭讪之机,他们分工合作乘机下手,有的用U型锁打人,有的威逼受害人交出钱财,数百元钱和两部手机就这样轻易到手。从小胆小怕事的儿子,虽然没有直接动手,当受害人报警后,同样与所有实施暴力抢劫者一个都不少地被拘留。

在法庭上,老杨夫妇与其他几个涉案孩子的家长,亲眼看着自己的孩子被法警带到庭上。他们稚气未脱的脸上少了些恐惧,多了些冷漠,这让家长们感到彻骨的寒冷。在检察官对这起未成年人犯罪所做的社会背景调查和心理咨询评估中,“文盲加法盲,情绪焦虑易怒,对未来悲观失望”,试图对他们实施犯罪给予理性分析。

然而,老杨夫妇心里明白,如果不是应试教育的残酷、择校竞争的无情,以及社会评价尺度的单一,这些孩子就不会这样消极无奈,以他们尚未成熟的心理去回报社会的冷漠。这些成长别需要阳光雨露滋养的花朵,就不会这样过早地凋零。

后:不可忽视良好的教育生态

因为多年从事与教育沾边的工作,每遇升学季节,总有亲朋好友会咨询求助:该给孩子报哪所名校。我知道,不管说什么,家长都会一心一意奔着最好的名校去选择,咨询也大抵是给自己找点支撑,或者说,留条后路。“放羊说”,就是我常用来满足救助者愿望的标准答案,因为它具有普适性,用到哪儿都不会错。

所谓“放羊”,就是把学生比喻为小羊羔,关键是往哪个牧场放,更有利于其成长。此说认为,如果是已有吃草本领的羊,只要水肥草美,它就知道去尽情地享用、去成长。这样的羊羔,放在优质资源荟萃的牧场也就是学校,显然是最佳选择。这叫“放羊吃草”。

如果已会吃草,但还分辨不清楚什么是最具营养价值的草,这样的羊羔就需要牧羊人指点迷津,让它心明眼亮,能在杂草丛中选择最能滋养自身的精华。这样的羊羔,放在教学经验丰富,整体实力较强的学校比较合适。此谓“牵羊吃草”。

如果自身消化道有障碍,吃进肚里的草难以转化成有效能量,或者体质欠佳、消化不良,需要精心饲养和调教。这样的羊羔,放在名气不大,但成长势头看好,教师善于“对症下药”的学校,是为幸运。这是所谓“按头吃草”。

针对羊羔的不同习性,放在不同的牧场,施以合适的饲养方法,让所有的羊羔都能有所成长、各得其乐。这正是当下均衡教育资源、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的题中之义。

名校崇拜本无可厚非,正如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然而,忽视不同孩子的个性差异及良好习性培养,将孩子成功的希望全部寄托于择名校,随之产生的水土不服“后遗症”就无法避免。在“名校”光环的掩映下,胜出者尽管熠熠生辉,但毕竟是少数。而那些尚未到达目的地就伤痕累累的“后遗症”患者,只能独吞苦果、暗自疗伤。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绿树成林、水草丰沛,方能鸟语花香、万象和谐,自然界之间其实就是彼此依存的。用单一的评价体系去满足千变万化的社会需求,无异于让每一个孩子都长成遮天蔽日的参天大树,这显然有违于自然规律。事实上,名校和弱校也是相对而言,如果确保教育资源均衡,如果真能禁止择校“掐尖”“削尖”,起点不一的生源,都能同样被送进北大、清华,那样的名校才算真“牛”。只可惜,大多数“名校”都没有这样的勇气去尝试,也不具备这样的真功夫。

强校恒强,弱校恒弱,缺乏良性的生态循环,即使能长成“大树”,难免也有各种各样的缺陷;而众多枯萎的“荒草”和“后遗症”,更是人为制造的悲哀。不幸的是,人们更愿意看到前者的光环,后者则被社会忽略不计了。这不仅是家庭的不幸,更是社会的不幸。如果评价方式真正以“加工提升能力”来考量,而不是以站在弱校肩膀上的升学率去看风景,扼制盲目择校的冲动,才能为人信服,让人变得理性。因此,治理高烧不退的“择校热”,需要有生态平衡的视野,需要以人为本的情怀,更要有构建和谐社会的担当。

上一篇:插上印花的翅膀 下一篇:“小学生踢假球”侵蚀中国足球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