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流动商贩,撑起遮阴绿伞

时间:2022-07-07 04:16:22

【摘要】通过调研,笔者了解了黄石市城区流动商贩的生存现状及其原因,发现大部分流动商贩生存困难,与城管人员矛盾尖锐。只有两方同时改变自己的态度,改进不足之处,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流动商贩城管市民 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近几年来,关于城管与流动商贩之间矛盾的负面报道越来越多。为了更深刻地了解黄石市城区流动商贩的生存现状,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建议,全体关爱流动商贩小组的成员深入到黄石市城区各小摊贩聚集地进行了认真的调查。

一、流动商贩生存现状描述

1、市民眼中的流动商贩

首先,绝大部分市民都认为流动商贩的存在便利了日常生活。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市民都在流动摊位上消费过,这可以反映出流动商贩的存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居民生活。其次,一半以上的市民认为流动商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城管人员的“一刀切”管理方式不妥。再次,1/3的市民认为流动商贩的经营活动阻碍了城市的发展,产生了诸多问题。主要有环境问题,交通问题,以及治安问题。在访谈过程中,一些市民还认为,流动商贩与城管的矛盾本身已经成为一种治安问题。

2、流动商贩对自身现状的看法

调研主要涉及流动商贩的生活水平,流动商贩与城管的矛盾冲突,选择从事流动商贩的原因以及对最迫切想要改变的现状等。在接受调查的流动商贩中,绝大多数的人对自身的现状感到不满,而这种令人不满的现状表现在与城管的矛盾、同行竞争压力大、收入不稳定以及职业地位不高,心理压力较大等方面。

在涉及希望得到哪方面的帮助的问题中,主要有以下几点回答:

(1)希望能得到法律上的援助。这种援助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希望城管能文明执法,依法办事,二是希望能有明确的法律条文确定流动商贩的合法性。

(2)希望能得到政府的关注。一些流动商贩希望政府能提供相关的就业培训,同时也希望政府可以酌情为为一些群体提供合适的岗位。

(3)希望能得到市民的尊重与理解。一部分流动商贩表示,如果市民能够理解他们的生存处境,那么其经营环境将得到极大的改善。

在调查过程中,笔者还接触到了一部分特殊的流动商贩群体——原国企员工、原农场员工。有一部分的流动摊贩是在国企改制的过程中产生的,工人被迫下岗,企业为下岗工人提供流动摊点,下岗工人就在这些地方售卖零散商品以维持生计。还有一部分人曾经是农场职工,但是退休之后成为流动商贩,通过访谈,笔者得知,农场工作效应不高,老人到达退休年龄后,需要外出摆摊,低价售卖农场的残次品,如破鸡蛋等,以维持生计。

从以上的几点原因中,笔者不难看出流动商贩在解决城市剩余劳动力方面的巨大作用,“疏远胜于赌”,而且城管队伍的混乱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窝蜂乱赌的现象。

3、城管眼中的流动商贩

与大多数的市民认知不同,城管眼中的流动商贩是另一种形象。南方日报的记者曾采访过城管队员(2013年4月11号,南方日报),在采访中,城管队员这样形容流动商贩,“更多的不是谋生,而是发家致富”。而笔者在调查中亦发现这样的情况绝非少数。在小吃,服装,手机贴膜等暴利行业,流动商贩的收入甚至超过一般的工薪阶层。在中心城区的流动商贩中,有相当部分是青壮年。这与笔者熟悉的弱势群体形象有些不同。

笔者的调查主要集中在两种地方,一是靠近郊区的较偏远地带,二是中心城区。这两种地方的流动商贩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形象。较偏远的上窑地区主要集中着年纪较大的流动商贩,而繁华的文化宫附近则以青壮年为主。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流动商贩的主体构成部分将逐步摆脱弱势群体的固定形象。

对于城管来说,严格执法,就不可避免要扣押一些流动商贩的物品,甚至产生肢体接触。撇开一些恶性事件,城管的主要职能是维护社会秩序,当流动商贩的经营行为影响到社会治安、环境卫生等方面时,城管是有责任出面制止的,这是城管的本职所在。

二、流动商贩与城管、市民存在矛盾的原因分析

综合流动商贩的调查问卷、市民的调查问卷以及各方访谈内容来看,矛盾可以总结如下:一方面小摊贩造成了不好的影响,需要城市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城管人员自身素质不高,不仅不能解决小摊贩造成的不好影响,反而在执法过程中加深了社会矛盾,造成了新的社会问题。

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可以将其矛盾产生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

(1)流动商贩受教育程度有限,对相关法律条文认知有限。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失业人口数达到历史顶峰,失业人员为了生计及家庭,必须外出工作。他们认为自己在谋生,而不是违规经营,常常在违反了相关规定后浑然不觉。

(2)我国相关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在农村,很多地方的低保水平仍然很低,养老保险不能全面覆盖。在城市,越来越多的人处在失业的边缘或者已经失业。社会保障制度难以保证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而他们的基本生存需要与城市建设之间却存在着流动经营与城市公共环境的矛盾。

(3)城管人员执法过于简单粗暴。执法人员在并不了解相关规定的时候就开始“一刀切”,这显然是不明智的。很多城管执法人员有着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这往往导致“强制执法”,而这又会导致肢体冲突的发生。素质低下的执法队伍不仅不能解决现有问题,反而加重了矛盾。

(4)物价的高涨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成本。相比那些固定店铺,流动商贩的商品或许更适合被物价折磨的人民。流动商贩大多聚集在小区附近和街道口,这远比固定店铺来的便利。城市居民对流动商贩的需求量增加,流动商贩的收益略有增加,流动商贩在有较大市场的前提下是不可能被禁止的。

三、促进流动商贩与城管、市民和谐共存的建议

1.政府层面

流动商贩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除去表层的卫生、交通和治安等问题外,其实质亦是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政府是主导者。

(1)政府需转变职能,承担更多的提供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服务的责任。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各方参与的扶持再就业模式无疑是一种可行的方式,积极调动社会闲散资金,让更多的失业、待业人员有可能得到再就业教育。只有全面地建设起从农村到城市的社会保障系统,才能真正地让人民实现老有所依、病有所医,这种矛盾才有可能真正软化。

(2)大力进行普法宣传,完善相关法律规定。政府在相关普法活动中也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尽可能多的发动社会组织一起参与进来,让普法行动深入人心。普法也应当深入到执法部门,执法部门自身应当认真理解相关法律,不能盲目执法。在普法的同时,还应当完善现有法律的不足之处。

(3)纯洁执法队伍,树立城管执法队伍的法律权威。在实际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有许多非政府公务人员长期代替执法,执法态度往往简单粗暴,动辄与流动商贩发生肢体冲突,破坏流动商贩的私有财产,他们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触犯了法律,政府应当组织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城管执法队伍,一扫恶劣风气,树立城管队伍的执法权威,让执法过程得到更多的民众支持。

(4)执行定时定点、分区分类的经营政策。这样的经营方式一则方便居民生活,二则也便于集中管理小摊小贩。整齐有序的经营环境不仅能减轻城管执法压力,也有利于建设良好的社会秩序。

2.流动商贩层面

流动商贩在经营过程中,应该注意自我管理与服从正确管理。知法守法是避免流动商贩与城管人员发生暴力冲突的重要前提,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遵守城市管理条例的规定。在相关的文件中,有明确规定禁止站到经营以及破坏环境的经营行为,但是仍然有大量商贩违规经营,这便是不知法而犯法,甚至是知法犯法。流动商贩在经营前应该先了解相关的规定。

(2)保证商品质量。经营者在必须保证自己所销售的商品具有良好的品质,只有这样,才能让其真正的向着正规商户发展。

(3)督促流动商贩进行自我管理。流动商贩之间可以成立非正式组织,相互监督各自的经营活动。自我管理的好处是可以尽可能避免触犯城市管理条例,同时在发生纠纷时可以选举代表维护权益。

3.市民层面

市民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应该对这一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流动商贩便利了市民的日常生活,这对于市民来说是有利的,市民也应该在这一方面给予流动商贩更多的关爱,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让流动商贩的日常经营活动不再在冷漠的眼神中进行,让更多的人性关怀充满在美丽的城市里。同时,还应当发挥社区的管理职能,对于一些在社区里进行经营活动的流动商贩,社区负责人应当制定相关规定规范其经营活动,而不是一昧驱逐。

参考文献

[1] 潘登科,张蕾 . 流动商贩治理模式研究 [N]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3.

[2] 谢冶菊. 关于流动商贩的治理 [J] . 城市问题期刊,2011(11).

[3] 王彦钊. 流动商贩合法化 [N] . 检察日报,2009-8-2.

[4] 一个城管眼中的流动商贩 [N] . 南方日报,2013-4-11

[5] 姜明安 . 行政执法研究 [M]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 莫于川 . 城管执法工作法制化的基本路径 [N] .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

作者简介

代雅琪(1994- ),女,汉族,湖北洪湖人,湖北师范学院经济学本科。研究方向:经济与社会问题。

上一篇:关于城市轨道交通盾构区间造价分析 下一篇:关于水泥稳定碎石施工技术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