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生物复习课的几点策略

时间:2022-07-07 02:36:17

上好生物复习课的几点策略

对于小中考的中学生来讲,生物课初一初二课程学完以后,最重要的就是上好复习课。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生物复习思路应以中考考试说明和大纲能力要求为主。根据中考题目的立意和表达形式的新变化,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复习效率。

中学生物的复习课并不是旧课的重复与罗列,应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培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有目的地去复习。复习方法较多,本人总结了几点策略以供参考。

一、重视基础知识的整理和归类

基础知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源泉。中考考试说明中重点强调,基础题占全卷总分的70%,所以在生物复习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避免走弯路,尽量将最基础的东西讲透,同时减少不必要的课外补充,减轻学生的负担。例如,在教学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及其意义时,先讲其概念,在自然条件下,绿色植物可以利用太阳提供的光能,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成淀粉等有机物,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还放出氧气。光合作用的实质:a.物质的变化;b.能量的变化。光合作用的方程式:二氧化碳+水光叶绿体有机物+氧气。

帮助学生归纳出一条主线,以利于学生获取知识。也可以用竞赛的方法,把难记忆的基础知识整理成几个小题目。学生用心拼比,并且有浓厚的兴趣,所以课前学生们积极准备,该背诵的背诵,该理解的理解,该讨论的讨论,经过比赛之后,评出胜负得分,学生积极性高,记忆就更加深刻,达到很好的效果。这样学生在课后会多观察,多阅读,多思考,多收集,多积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用比较法复习

比较法复习有利于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多思多疑,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把课本中相关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有利于学生将知识系统化。因此,我们应根据生物中考信息的说明,教材内容的前后知识的联系,指导学生进行比较法的学习,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生物学知识大多是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应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对难点知识的设计问题的解决,将实验的相关知识对比罗列,对学生作层次的理解和思维,下苦功夫挖掘知识的内涵,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实质,可以举一反三,真正达到“源于书本,高于书本”。例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实验,待学生做完实验后把相关知识列成表格,比较分析,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使理解更透彻而记忆更牢固。

三、识图画图表复习

在复习时,按照专题对图表进行复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复习时,引导学生复习图解,如第四章的食物链与食物网,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都可用图表的形式来复习,帮助学生建立图表图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学生往往对此类题目存在着问题,表达不到位,分析能力差,对题目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等不良的审题习惯,从图表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不足。因此,我们应从多向思维的导向来帮助他们形成思维能力。

四、理论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在教学中,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联系,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知识的实际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的思维方式。当前的生物教学应该将生产、生活中的生物问题融入生物课堂教学中,以增强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例如,我们的手指划破后为什么容易感染?(讲解人体的三道防线)感冒时鼻腔为什么不通气?(讲解呼吸系统的相关知识)肝炎病人为什么厌吃油腻的食物?(讲解消化系统的相关知识)等等。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让学生运用生物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例如,讲解蒸腾作用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探究为什么移栽幼苗时常要剪去枝叶,根部要带土;讲解光合作用时,让学生懂得森林对环境的影响;讲食物成分和作用时,让学生了解怎样才能让膳食更营养;等等,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掌握了知识。

五、采取多读书多提问的方法进行复习

生物复习时,内容较多,学生掌握的内容也比较多。复习时要有计划,有目的,不能“放羊式”地进行复习,让学生随便去念,这样既没有效果又浪费了时间。晨读课前可给学生布置好要念的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去读书。复习时,有些学生容易偷懒,所以上课时要进行提问抽测。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要实行鼓励性的教学,注意知识的深入浅出,把学生分成上、中、下三等次,提问的题目要慎重考虑,难的题目让成绩好的学生来回答,简单的留给中下等学生,答对了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答错的也不要加以指责,而应帮助他们分析,鼓励他们再找出答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使他们获得学习的乐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初中生物的复习过程中,在内容多、时间少的情况下,我认为各个环节都要准备好,协调好。要给学生找一些积极有效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到轻松愉快,从而快乐地学习,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取得最后的胜利。

上一篇:《细菌》教学设计 下一篇:从古诗文中欣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