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插上学好语文的翅膀

时间:2022-07-07 10:49:05

让学生插上学好语文的翅膀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头戏,它是口、耳、眼、心并用的过程,是学习语言文字,驾驭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手段。对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陶冶情操等,朗读起着其它任何活动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学生热爱朗读,就好比为学好语文插上了翅膀,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写文章,都会受益匪浅。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没兴趣朗读课文,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它有了兴趣才会主动去读,才能读出文章的韵味。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呢?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浅见:

(下转第107页)

(上接第106页)

一、注重范读,培养兴趣

范读包括录音范读、教师范读、学生范读。朗读是教师一项重要的基本功,也是语文教师与学生、文本对话的一种直接方式。教师范读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而且为学生树立了样板。教师在课堂上朗读,渗透力比录音范读更直接,让学生听到声音,看到神情,再加上一些恰当的肢体语言,更能激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迁移效应十分显著。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搭石》一文,讲到家乡人走搭石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时,为了帮助学生有更切身的体会,教师用清新、愉快的声音,伴随着轻柔的音乐范读课文,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在走搭石,并想象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情景。学生陶醉在教师营造的画面里,学习兴趣特别高涨。个个都跃跃欲试,这时,老师抓住时机,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学生便迫不及待地学教师的语气朗读起来。教师听到学生读第三自然段“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读完后,教师说:“嘘,声音大了,别把这幅和谐、美丽的画面给破坏了。”教学生这里要读得慢些、轻些。学生再读第二遍效果好得多,学生兴趣高,读起来非常投入,仿佛眼前就出现了那道和谐、美丽的风景,自然对走搭石的特点印象深刻。

学生范读也是课堂朗读当中的一大亮点。在课堂内外,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对语感较好、感情丰富的学生多加于朗读指导,让他成为课堂上的小老师,带动其他学生入情入境。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军犬黑子》一文中,当讲到黑子找小偷的过程中训导员的语气变化时,教师安排了一个平时朗读能力较好的男同学来表演训导员,他声情并茂地读出了训导员的话,把训导员一次比一次的严厉表达的淋漓尽致。同学们学着他的样子朗读,个个都成为了严厉的训导员。深刻体会到当时的训导员对黑子的训练是多么的严厉和认真,这对后面的感情升华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关注形式,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中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新颖化。形式多样的朗读可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常见的朗读形式有:齐读、小组读、个别朗读、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表演朗读、领读、师生对读、放音乐读等。采用什么朗读形式要因文而异,这要老师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安排,让学生乐读、爱读,读得有成效。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桂林山水》中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句子时,教师先让学生边看录像边朗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自己喜爱的句子,再指名学生个别读,学生反复朗读中体会到了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还体会到了桂林的山“奇”“秀” “险”的特点,全班学生都读起来,兴趣盎然。通过图画和朗读,让学生用身心领会什么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分角色表演朗读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朗读方式,也是学生最喜欢的朗读方式。这种方式大都用于写人、叙事为主的课文中,还必须是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进行。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人物角色也比较熟悉了,反复练习后,可以让学生自编动作,把课文“演读”成小小课本剧。老师也可以参与其中,充当某个角色,并可以互换角色。学生完全乐在其中,几遍“演读”下来,学生几乎可以背诵文章的某些段落。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课文《晏子使楚》就很适合用分角色表演朗读方式。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表演朗读,再选出表现出色的同学组成新的两个组,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演展示,最后分别评选出最符合文本的晏子和楚王。把课文变成一台戏,每个学生都可以当演员,每个学生都可以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哪个人会不爱朗读呢?

三、掌握技巧,提高兴趣

朗读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得有感情,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注意重音、轻声、儿化、节奏、速度、语调等。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强调学生要把字音读准确,做到不加字,不漏字。能把文章读流畅后,再要求做到注意停顿,读出重音,掌握节奏和语气。而在这四者当中,比较难把握的就是重音和节奏。在朗读时正确运用重音,可以突出语句重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学生在朗读中常常会找不准重音。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课文《草原》开篇写道:“这次,我看到了草原”。有的学生把重音落在“这次”上,有的落在“草原”上。根据上下文,应重读“看到”,从而强调下文写的恬静而令人向往的草原美景。在节奏方面,学生因为习惯了读书拖腔拖调,甚至在一些错误的朗读指导下,认为什么课文都只要读的慢,就有感情了,这就完全破坏了课文原本的节奏,也失去了课文原本的感情基调。课文的感情基调一般有四种,分别是轻快型、沉稳型、舒缓型、激越型。在朗读指导中,应该让学生根据课文的特点,把握好节奏,读出与课文相对应的感情。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景阳冈》中的打虎部分,气氛紧张急迫,就应该读出较快的语速,声音强劲而有力。而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小女孩悲惨的命运令人产生悲痛、抑郁的情感,自然在朗读时,语速就应该缓慢,低沉。由此可见,在朗读过程中,节奏必须因文而异,切记死板单一,生搬硬套。

当然,朗读技巧的传授不能一味的技巧化,这样就显得枯燥乏味,必须是一种巧妙的渗透。可以在范读中渗透,可以在学生的朗读评价中渗透,也可以在师生对话中渗透……要“润物细无声”地让学生感受到技巧的妙处,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让学生在朗读中找到美感和成就感,从而痴迷于朗读。

四、重视鼓励,保持兴趣。

苏霍姆林斯说过:“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成儿童好好学习的欲望。”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了,朗读兴趣提高了,来之不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从正面发现闪光点并给予充分肯定、表扬。我采用的方式有集体表扬、个别表扬,老师寄语,学生互相点赞,用各种生动的话语来鼓励学生尽情表现自己。表扬的方面也多种多样:普通话标准的表扬、表情好的表扬,节奏感强的表扬……过去只看朗读,现在能读出声来的表扬。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从而促进学生自觉地进行朗读,达到提高朗读能力的目的。为了展示学生的朗读成果,在班上定期召开“朗读会”,评出“小小播音员”,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收获的喜悦与自豪。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读的重要作用。任何一篇文章,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能体味出作品的主旨,作者的情感,以及优美词句的魅力。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让学生插上学好语文的翅膀,在语文太空领域中,自由翱翔!

上一篇:以读带写 以写促读 读写结合 下一篇:歌剧、音乐剧排练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